中國文化的兩大迷思

國學經典書籍下載,國學大師國學網站書籍下載,中華傳統文化書籍,傳統文化教育書籍論壇下載。
  • Advertisement
本貼由熱心網友分享,或收集於網路,如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如發現其它問題,請點帖子右上角的倒三角圖標舉報該帖。

中國文化的兩大迷思

帖子民運鬥士 » 2020年4月28日

作者:梅花電視。
中國文化的兩大迷思

迷思一:中國的傳統民族觀是以血統論? 並非如此,中華文化是以文化異同,而不是像西方以血緣、種族異同做區分。正如韓愈所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也就是所謂的「夷夏之辨」。也因此,中華文化沒有產生將特定族群趕盡殺絕的種族主義。相反,中國還有不同民族文化認同而互相同化的現象,無論是楚莊王的「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到成為春秋五霸問鼎中原,或是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亦或是唐代胡人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等,自春秋以降,一路經過魏晉、隋唐...中華民族的建構就是在積年累月的文化認同中形成,而不是基於血統論區分建構而成的。

以現今角度來看,「夷夏之辨」一詞不免帶有歧視意味,但若站在思想交流不如今日頻繁的過往二千年前之時空看,這是可以理解的。實際上,文明與野蠻的分別,也並非中華的專利,西方人在古代也會區分「文明」與「野蠻」。至今仍有一歷史名詞曰「蠻族大遷徙」(Barbarian Invasions),而「蠻族」一詞正源自古希臘人對周邊民族之蔑稱,而到了羅馬時代,羅馬人亦稱帝國疆域外的民族為「蠻族」(《西洋中古史》),即是如此。

當然,回到今日國際社會交流日益頻繁的環境下,「夷夏」之中的歧視成分自然必須去掉,就如同今日西方不再以文明與野蠻稱呼其他民族的人。


迷思二:中國儒家思想,是服務專制、代表專制與落後的文化?

儒家思想所要服務的是「仁」的核心價值,無關民主或專制制度,但在民主的環境下,儒家「仁」的價值比專制更容易被體現。

若儒家思想真是代表專制的文化,是服務專制體制的思想,則何以解釋《孟子》中的「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呢?

在儒家經典《孟子》中,孟子將「以臣弒君」的湯武革命詮釋為:「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更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民貴君輕」以及「未聞弒君」等語的思想,是不利於專制,且為人民革命推翻暴政帶來合法性的,要說儒家文化是為了服務專制的文化,豈不是邏輯矛盾?

無論是孔子所推崇的周朝禮樂,抑或是孟子所提倡的民貴君輕,他們所關注的對象也並非針對民主、專制或封建制度,而在於恢復人心固有道德,以及安定的社會秩序,以促成大同之世。其奉為圭臬的中心思想以及所服務的對象是「仁」,是一種形而上的、道德哲學的概念,與今日的專制或民主體制無關。

我們至今仍能看到儒家「君臣父子」、「民貴君輕」與「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思想並存,其因在此。而君王為了穩定帝王統治,則以「君臣父子」為訓;草民希望推翻暴政,則以「湯武革命」為號召。

與西方比較思想文化的先進與落後,更是令人感到奇怪。所謂文化,乃一民族在特定時空活動所累積的人文結晶,思想則是在此特定時空活動所發展成的思維結晶。真要比較,也只有系統完不完善,邏輯縝不縝密之比較。何能用鴉片戰爭之成敗,以及科技發展的先進與落後,去決定其思想與文化的先進與落後?難道一個發明超級科技,而一年四季都將其用於內外征戰的文明,就代表他們的思想文化是先進的嗎?無論對於中國或西方而言,這不是都說不通嗎?由此看來,思想與文化的先進與落後之說,也只是一個重大的思考誤區。更不能說君主帝制用儒家的「五倫觀」來做為穩定社會之利器,就說這是儒家的錯誤,凡事要對儒家真正理解再做評價。

中國文化的兩大迷思

民運鬥士
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
帖子: 4652
用戶主題集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260.50

回到 國學傳統文化

  • 火爆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