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林保華:通貨膨脹威脅中國國家安全

2010年11月24日 17:16 PDF版 分享轉發

轉自:新世紀,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2010-11-17

北京一直掩蓋嚴重的現實,但是紙包不住火,主任張平終於承認,年初時國家制訂的目標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是3%,但是 實際情況比原來預期的還要嚴峻。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奇淵更指出,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這約4年半時間 內,CPI大約被系統低估了7%,實質已”放任”出現。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9月份CPI與去年同期增加3.6%,超過年初設定的3%警戒線,但是市民的感受遠遠不止3%。媒體報導,在廣州居住、一 家六口的梁女士表示,去年每月只要花1,200元人民幣左右便吃得很好,現在要多花1,000元,要2,200元才能維持食用的水平。廣西南寧的市 場,各式中藥亦與其他商品一樣不斷加價,其中麥冬和太子參都從每公斤數十元人民幣升至數百元。在中堯路的一間中藥店,鋪中的包裝中藥都沒有貼上價格標籤, 該店的老闆稱現在中藥一日一個價,他們根本來不及換標籤,索性不貼。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然而11月初,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福垣卻說,中國不存在通 脹,”咱們就算漲40年也趕不上美國的。我們要想成為強國,非得是『三高』:物價高、人價高、錢價高”。本國的通脹率,與本國物價是否比外國便宜 是兩碼事,這位研究員的說法非常離譜,此人還是該研究院副院長,也就是說,與其說他是研究員,不如說他是官員更合適,也就必須”為政治服務”而漠視人民的 疾苦。

其實,民間早就不相信官方的說法,但是官方仗著壟斷資料與媒體的權勢,製造數字來糊弄老百姓。在1990年代,民間就已經在說, “官員出數字,數字出官員”;這不光是 GDP數字,也是通脹數字。對民間的怨聲載道,政府即使承認,也有其非常微妙的手法來”紓解”。例如2007年12月初發改委宣布數字時說,CPI在 9月份短暫回落後,10月份又反彈至8月份創下6.5%的10年來新高。但從世界範圍看,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現象,不僅僅是中國一家云云。然後列舉 通脹比中國嚴重的國家,有俄羅斯(10.8%)、南非(9.7%)、阿根廷(8.6%)、越南(8.1%)、印尼(6.9%)、羅馬尼亞(6.8%)、印 度(6.7%)、然後才是排名第 8的中國(6.5%),而台灣(5.3%)比中國好不了多少呢。然而根據徐奇淵的數字,難道中國還排名第8?

最 近,因為物價的繼續飆漲,網民更是創造許多使用諧音的新名詞來嘲諷。為形容大蒜、黃豆、生薑、砂糖、食油、青菜價格的瘋漲,出現了”蒜你狠”、”豆你 玩”、”姜你軍”、”糖高宗”、”油你漲”到”菜奴”;最新一件則是”腐不起”,那是因為杭州的豆腐突然漲價25%到50%。物價上漲而來不及創造出的新 詞彙則更多了。而上漲幅度也不止是幾成而已,例如綠豆1公斤從6元炒至20多元。

在這情況下,社會上出現囤積商品的”海囤族”(大量囤積各類民生物資)、”團購族”、”特搜族”、”網購族”等等,希望能藉此跑贏物價上漲的速度,不但找回”安全感”,也要顯示”走得快,好世界”(粵語)的不吃虧心理。

物 價的飛漲,有成本的增高,也有人為的炒作。尤其在政府嚴厲管制炒房以後,資金就流向其他商品。以後者來說,媒體常常報導溫州炒房團看中了什麼商品,不久這 些商品果然炒起。這些”投機倒把”行為當然不是現在才有,1980年代就炒過君子蘭,多年前炒過普洱茶,如今則是熱錢過多而四面開花。

對這些炒作行為,一向對付老百姓很有辦法的,居然熟視無睹或毫無辦法而任其飛漲,甚至存心隱瞞,是否正是那位劉副院長的理論在作怪,要把中國的物價、人價、錢價拉高到與美國一樣,才顯示中國是一個可以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堂堂大國”?

炒 風如果只是停留在金價、銀價,或者雞血石等,民眾可以不管,然而涉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開門 7件事,就關係到””了。網上發表幾篇文章、出國開個會都涉及到國家安全,那麼通脹造成民心不穩,甚至可能引發暴動,怎麼反而與國家安全無關?總 理溫家寶在國家邊境的深圳,甚至到美國宣揚言論自由與政治改革,又放任物價飛漲,不知道這是不是相互呼應顛覆國家政權的行為?1987年物價飛漲,中共高 層爆發權力鬥爭,趙紫陽失去部分權力,”改革開放”轉為”治理整頓”,也是爆發1989年學生運動的前奏之一;如今的通脹,可能引發高層新一輪的權力鬥爭 與民間的抗議鬥爭嗎?

――RFA

發文者:NCN 發布時間:11/17/2010 09:11:00 下午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