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社會百態

在這裏科學家每天的工作就是切人腦

文章轉自網路,旨在為讀者提供多元信息,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來源:iWeekly

  

身邊越來越多的人被帕金森、阿爾茨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逐漸奪走記憶、生活能力,他們感到被世界孤立,而至親的人對此無能為力。全世界科學家都在努力尋找治療大腦疾病的捷徑,在美國、英國、等地相繼出現了神秘的「大腦」,科學先鋒們在那裡零距離觸碰人類大腦。今天,iWeekly特邀作者卷卷,來跟我們聊一聊澳洲神經院內的大腦銀行,揭秘一個充滿智慧、記憶和科學數據的地方。

悉尼大腦銀行位於悉尼東郊的蘭德威克,裏面一排又一排的架子上擺著數以百計的塑料白桶,裏面存放著逝者的大腦。克萊爾·謝潑德(Claire Shepherd)博士負責運營這座大腦銀行,她說:「雖然這些白桶看上去既不美觀也不高端,但是從多年經驗所得,這是存儲大腦的最好載體。」

謝潑德博士和研究人員穿梭于這個存儲有600多個大腦的房子里,這裏的溫度、濕度都是恆定的,而且異常安靜,似乎是個與世隔絕的異次元空間。捐贈的大腦在離開逝者后,需要在48小時內送達大腦銀行,捐贈的大腦中有患病的也有健康的。謝潑德博士介紹,時間是大腦的敵人,在接到捐贈者家屬電話的那一刻,工作人員就會以最快速度取回大腦,時間流逝多一秒,大腦中可提取的有效信息就少一點。接手大腦之後,會迅速將其切塊處理,一半浸泡于化學試劑中,另一半冷凍在零下80攝氏度的超低溫冷櫃。之所以要如此低溫,是為了最大程度保留大腦組織的DNA、蛋白質以及生化信息。從2005年悉尼大腦銀行建立以來,通過對無數大腦的研究,這裏將腦組織的珍貴信息用於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臨床治療和診斷。

談到從事「大腦銀行」工作的原因,謝潑德博士說有一部分私人原因,她的叔叔41歲死於運動神經元疾病,而祖母也患有某種痴呆症。因此,她希望對腦部相關疾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還有很多患者需要我們的努力付出,這就是我的動力來源」。這不是一份冰冷的科研工作,置身「大腦銀行」需要控制好情感。

在進行大腦組織研究前,科研人員需要了解捐贈人的醫療記錄、經歷的病症、服用藥物,甚至一些生活習慣。捐贈人的親屬也會參与進來,向科研人員講述逝者生前的各種信息。「作為一個大腦組織的保管者,了解捐贈人的情況是一個情緒化的過程,很敏感,所以不容許我和捐贈者保持過於密切的關係。」謝潑德博士回憶起來,有一些親屬會與大腦銀行的工作人員分享捐贈者的故事,搜集幾十年前的老照片,聊一些他們年輕時候的經歷,想要在腦海中深深記住這個人。

大腦是身體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對於人類依然是一個難解的謎題,正如我們置身宇宙,卻依然無法了解它的真相。研究動物的大腦是了解人類大腦的途徑之一,但對於來說研究人類自己的大腦才是最直接的途徑。隨著腦科學研究的飛速發展,像「悉尼大腦銀行」這樣的機構會更多,一步步破解大腦的神奇密碼。
_(網文轉載)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禁聞網責任編輯:趙凌雲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