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社會百態

如何處理「偏安心理」考驗北京

文章轉自網路,旨在為讀者提供多元信息,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2020年總統大選、以及2021年大陸也會面臨兩個「百年紀念」的其中一項:中國成立100周年,目前看起來,「台灣總統大選」勢必會確定民進黨是否將面臨下台的結果,而「成立100周年」則極有可能促使要對台灣問題的解決,必須面臨有明確方案的出現,進而,這兩件重要大事就會大幅的影響到。會呈現什麼樣的變數,作者設法試以從台灣角度的觀察,來分析如下:

重溫榮景影響大選

1、2018年九合一選舉的結果:當然國民黨已贏得本次選舉的多席縣市長位置,但相對民進黨仍然掌控中央職權,目前,已有不少的藍營縣市長當選人在試探兩岸水溫,醞釀舉掛「九二共識」旗幟,到底屆時能否改變中央政策,甚至於兩岸之間的僵局?在短期之內是個未知的變數。

唯一可以確定的,國民黨的勝利,是會讓它的執政縣市與進行更多農產品的銷售、或增加大陸觀光客入台,短期的效益,是可能將2008至2016兩岸關係最密切的那8年光景,再讓台灣人民重溫,或許它也會形成2020年台灣大選的一個變數。

2、東奧正名台灣公投的結果:這項公投的投票結果,並沒有通過。這固是讓兩岸之間暫時喘了一口氣,但是這股風潮在公投沒有通過,是否反而激發台灣內部一些比較傾向「本土」或「反中」的群體,更進一步進行「公開化」的台灣獨立運動,包括將對台灣內部及國際社會訴求「反并吞」或「反統一」稍具軟性的目標?

目前台灣民眾不見得贊成台灣立即獨立,但傾向於以後「獨立」、或「維持現狀再獨立」、或實質上已傾向於獨立的「維持現狀」,人數上應接近台灣人口60%的比例。而且在政治立場上支持國民黨、或反對民進黨,並不代表這些民眾一定正面看待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再說白一點,有些民眾反,可能只是利害關係中的衡量:譬如說「兩害相權取其輕」,不見得是心理層面已存在有民族感,反過來會支持「統一」。這樣的「偏安」心理,可能在台灣正名運動失敗之後,一些本質上早對統一有排斥心理的民眾,尋找到可以暫時滿足自己的選擇。

普遍存在偏安心理

北京將怎麼來看這些主張「維持現狀」或「台灣獨立」的台灣民眾?如果一杆子把他們全歸類到「台獨分子」,就會發現今後面對的抗爭者將幾乎是遍及全台灣的居民,等到那個時候,真的發現兩岸關係全歸於「零」,而且「寄希望于台灣民眾」的方針,也沒有了準頭,這個變數的影響當然很大。但面對這些內心裡有點分離意識形態的民眾,不作些強力的「反導向措施」,恐怕在大陸內部也很難有所交待。進退之間,如何取捨,那真的是高度智慧的思考與運作。

3、其實民眾普遍存在的「偏安心理」,在執政當局宣示上也表達了「現狀等同台獨的論調」。譬如說,賴清德的「台獨論」與蔡英文的「現狀論」,用詞雖然不一樣,但內涵卻是十分接近。賴清德的「台獨」論,其實就是借殼「中華民國」,不再追求法理獨立,是把兩岸都視作是互不隸屬的兩個國家。

但在北京看來,當台北拒絕接受兩岸在「一個中國」框架下的事實,任何的言論就是「台獨」。已卸任國台辦副主任職務的孫亞夫,在今年4月8日接受香港大公網記者專訪就指出:賴清德以行政院長身分,公然標榜自己所謂「台獨工作者」的身分,「性質非常嚴重」。孫說,大陸有關方面採取點名批評的方式非常必要。

當然,針對「台獨」走向,北京一定需要有些「動作」來反制,但是一旦啟動,也會對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產生動蕩的變數。

(作者為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來源:旺報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禁聞網責任編輯:李心惠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