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陪母看病 親歷加拿大等死人的醫療

2019年03月10日 3:28 PDF版 分享轉發

文章轉自網路,旨在為讀者提供多元信息,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溫哥華港灣專欄作者ZZ:當初辦移民來,就是看中了這裡是全福利社會,看病養老不愁,可真的到了這邊,卻聽到眾多抱怨加拿大全民福利的醫療不好使的。有說急診能等上幾個小時,有說得了癌症約不到,拖到你只能跑回國。說來,雖然10年登陸也蠻久了,但真的一分錢加拿大的醫療都沒花過,在國內就非常討厭體檢和跑醫院,希望單靠基因好身體壯,這輩子能和醫院絕緣最好了。可是後來父母團聚移民了,終於去找了,開始陪母看病,也算親歷了一把加拿大醫療體系。


要說「等」這個問題,因為早就耳聞,所以心裏還有點準備。先是在列治文找家庭醫生,早前就問過一些老診所,都是滿的不接收新病人,幸好開始為父母找的時候,遇到一家新開的診所,順利找到了家庭醫生。

要說加拿大醫療浪費,也是真的浪費,什麼事情都要通過家庭醫生,而家庭醫生除了約個體檢,開個常規葯,貌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你的病症和要求轉給專科醫生了。

我媽媽第一個在加拿大做的是手術。家庭醫生先給推薦了診所去做檢查,眼科診所還是不管手術的,只是幫你檢查確認你需要做手術,還得再推薦可以做手術的眼科醫生。習慣了國內有病就去綜合醫院一站式搞定的,剛接觸真不習慣這套磨嘰模式,在見到可以手術的專科醫生之前,你起碼要跑兩個地方。

不過到見到手術專科醫生,我們等的不算很久。不知道是不是華人喜歡扎堆排隊那幾個名醫,所以一等都等很久, 眼科診所還特地推薦了可以馬上手術但要自費的地方,我們也去看過了,確如所聞真是烏央烏央的人,只是諮詢我們就等了一個多小時。不過我們最後還是選擇排隊公費手術。眼科診所給推薦了一個據說排得最快的Downtown女醫生,結果也沒有等很久, 不過一個月就聯繫我們去第一次檢查了。

去年從三月到十月,媽媽兩隻眼睛分別做手術,包括中間必要的間隔恢復期,其間手術跑了兩次醫院,各種術前術後跟蹤檢查跑了醫生診所也有十次上下,要是換到國內像我這種沒耐心的早就崩潰了。可是加拿大這種不急不緩的安排方式,反而沒什麼感覺很輕鬆順利地就做完了。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這個過程就發現了加拿大醫療制度的優勢。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診所,平常檢查看診只要去診所預約時間,每家診所人再多也不會多過國內公立醫院,而且只要診所安排合理,按照預約時間過去不會等很久。我們看的醫生習慣都約在一大早,在上班早高峰前到Downtown,九十點就能回到家了。按部就班,不緊不慢,只要不是急性病,這樣看病壓力真的不大。

不過這種從家庭醫生到專科醫生,最後才綜合醫院的資源利用模式絕對不是沒毛病。我媽媽到溫哥華長居沒一年就發現了風濕問題,第一次去家庭醫生那裡看,感覺因為是這裏的常見病,家庭醫生也沒重視,拍了片子說變形不嚴重,就打發我們回去說痛了就吃泰諾。後來幸好我媽媽因為最初體檢有血糖問題,早早就有另一個內科醫生每三個月見一次監測她的高血糖,聊起風濕問題在血液檢查中加了一項風濕指數,測回來發現很嚴重了,內科醫生馬上幫忙聯繫了的專科醫生,才終於覺得有點希望。

不想風濕科醫生真的很搶手不好排,一等三個月沒消息,催也沒有用。要說風濕的痛苦比白內障要麻煩多了,尤其是患者自己的感受,老吃治標不治本的泰諾也不是辦法。好在雖然慢,約了慢慢等還是靠譜的,三個月後終於等到了風濕科醫生診所的電話。

其實真看起來,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第一次問診做病歷就足足花了一個多小時,本來母親都放棄說乾脆回國看吧,沒想回國前就看上了。看完回來說,這要是回國,國內醫生怎麼會花一個多小時看一個病人,沒十分鐘肯定把你打發出來了。

現在我們又開始了每三個月見一次風濕科醫生的輪迴。風濕科醫生除了開出針對性藥物,還有復健的物理治療,也真的是盡心負責。不過想想之前的等待,就明白這體制的好處和壞處了。

有急症,特別痛苦癥狀的,如果也照這個流程走下來,確實要等死人。不過針對慢性病,這種方式就非常人性化。你的病例一直在一個醫生手裡,一旦掛上了專科醫生,你不主動去找醫生,醫生也要來找你定期跟蹤。可是好多病症並不像白內障手術,一旦做完,後續只要半年一次去看眼科醫生就好,醫生就又空出來可以接新的病人。一般慢性病不管病情是否有變化都是三個月一跟蹤,佔用醫療資源還是很多的。也就難怪醫生難排,跟家庭醫生一樣,能接的病人是有限的。老年人越多,慢性病越多,人的壽命越長,佔用資源越久,就難怪總是說醫生不夠用了。

這樣一想,怪不得同樣一個體制,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就看你是怎樣的病了。加拿大這個體制已經很科學。我在國內都很少陪父母看病,因為等不起:一大早不去挂號就掛不上,掛上了和一堆人排隊排一上午。結果到了這邊有語言差異不得不陪了,但陪媽媽看了那麼久的醫生並沒有覺得特別影響工作,雖然跑的次數多,但每次時間都不長而且可控制。更不會有許多人烏央烏央擠在一起搶時間搶資源,搞到醫鬧的緊張壓迫感。

加拿大的醫療資源緊張你在醫院里是看不出來的,像列治文醫院的復健中心,跟個老年中心一樣,許多老人在那裡,每個人配一個醫生,慢悠悠的其樂融融,看著這種情形你就明白為啥老年人和孩子都特別喜歡這邊了。這個社會對老年人是真的好。

這樣想來,就慶幸還是移民來對了。幸運的是到現在還沒用到過這裏備受詬病的急診資源,沒有體驗,希望不要有機會體驗吧。

ZZ,前文藝女青年,混跡媒體和時尚行業,喜歡文學和非現實的一切。初來乍到的新移民,開始體驗生活的堅實。睜大眼睛記下城市的紛繁眾生的哀樂,心懷悲憫,不灌雞湯。
_(網文轉載)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