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陶傑:北約承諾不東擴的見證人

2022年03月01日 16:30 PDF版 分享轉發

轉自:新世紀,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俄國侵略,核戰風險驟升,假新聞滿天飛,全球無人可以挺身調停。聯合國秘書長是廢物,國際戰略理論專家基辛格化身中美貿易公關、盤滿砵滿之後隱形,今世只有一人,現在可以出來說一句公道話,至少為歷史做碩果僅存的證人。

這個人是戈巴卓夫。

半島電視台記者聲稱擁有國家檔案館解密文件,指前蘇共總書記戈巴卓夫在同意解散之前,曾經由美國前總統布希、國務卿貝克、前總理高爾、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法國前總統米特蘭處,得到不東擴的「口頭保證」。只是戈巴卓夫犯下大錯,沒有要求將西方各國領袖口頭承諾化為書面文件、共同簽署,存聯合國備案。

今日上述各人幾已逝世,在生而關鍵者,為受害人戈巴卓夫。

俄烏談判,若要抓緊機會,定論烏克蘭地位,達成先停火、後和平,必須回顧歷史,讓時間和事實來說話:

1990年2月9日,時任美國國務卿貝克與時為蘇共總書記的戈巴卓夫會談,談論歐洲前景。貝克表示華盛頓無意將北約向東擴展,除了東德歸併入德國而消失,以為統一德國的條件。

此後多項文件顯示,九十年代初期,「許多歐洲國家曾拒絕中歐或東歐國家加入北約」。

此一承諾是在1990年就統一德國問題的最高級別談判的背景,令對北約擴張的怨憤獲得了依據。

當年在研究德國統一的會談中,德國外交部長甘謝也曾向美國國務卿貝克強調,「俄國人必須得到一些保障,即如果有一天波蘭政府退出了華約,那麽它不會在第二天又加入北約。」

這些文件顯示,貝克會見前蘇聯外長謝瓦納茲(後來出任喬治亞總統)時,曾引據此點。

1990年2月9日,貝克在與戈巴卓夫會晤中三次重複「北約不東擴一寸」,北約擴張「不可接受」。

基於此等保證和承諾,戈巴卓夫同意德國統一,並保留其在北約內的成員國地位,條件是冷戰後的解決方案將會考慮蘇聯的安全利益。

但是美國政府內部意見不一,1990年10月25日,五角大樓提議為東歐國家加入北約「敞開大門」。

美國國務院卻認同「不將北約擴張納入議程」,組織一個延伸至蘇聯國家邊界的「反蘇聯盟」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布希執政時期認可這一點。

認同此等口頭承諾者,包括時任北約秘書長韋爾納(Mansfield Wornor ) 。1991年7月,俄羅斯代表團訪問布魯塞爾北約總部期間,韋爾納在聯合諒解備忘錄中重申反對北約任何擴張。

而1991年3月,波蘭新任總統兼前團結工會領袖華里沙訪問北約總部,聲稱波蘭尋求安全,加入北約是唯一的方法。注意:此時蘇共尙未解散。

1991年3月31日,華沙公約國軍事總部解散,同年七月,華沙公約國正式解散。

1991年12月,蘇聯宣布解散。

然而怪事發生了:到了1992年3月,同一個北約秘書長韋爾納訪問波蘭,在回應波蘭素人總統、前團結工會領袖華里沙的要求時聲稱:「北約的大門是打開的。」(The door of NATO is open)

此一變故,為今日的世界大戰危機埋下禍根。

許多評論家將當前烏克蘭戰亂的根源,歸咎戈巴卓夫忽略將口頭承諾化為書面保證。而北約過去二十年一直堅持可擴張開放,任何符合其成員國資格標準的國家都可以加入。根據北約始創條約第10條:「締約方可在協商一致的情況下,邀請任何能促進本條約原則併為北大西洋地區安全作出貢獻的歐洲國家加入該條約。」( The Parties may, by unanimous agreement, invite any other European State in a position to further the principles of this Treaty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security of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to accede to this Treaty. )

因此,北約日後擴張,早有條文依據。而貝克和韋爾納等,最初對戈巴卓夫信口開河。國際政治非常現實,等到蘇聯解體後,戈巴卓夫無權無勢,葉利欽上台,又經歷了一次蘇共回朝的政變,形勢出現變化。美國和北約又回到了北約憲章的初心,東歐國家紛紛提出加入,北約多多益善,全部吸納。而普京上台,又曾經向柯林頓提出:俄羅斯不如也加入北約,柯林頓拒絕。

從此普京對此耿耿於懷,認定西方布局造就俄羅斯的屈辱。普京成為獨裁者,心智失常,動用核彈備陣,終於因此事而成魔。

因此,這兩天,在白俄羅斯邊境的會談,其實很簡單:只要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保證:烏克蘭不加入北約,只要烏克蘭不提出,北約也不會主動吸納。

為什麽做不到?因為普京向烏克蘭東部俄羅斯族裔挖牆角、運武器、挑唆叛亂分裂。根據明斯克協議,烏克蘭應准許此一地區公投獨立。但因為這個地區類似中國的華東沿海,是工業和經濟發達區,公投獨立,烏克蘭利益受損。烏克蘭當然系不情願。澤倫斯基要求:叛亂分子先繳械,西方國家派出觀察團,即可公投,卻又被普京和俄羅斯裔武裝組織拒絕。

於是就形成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僵局。烏克蘭問題成為歐洲的「以巴領土爭端困局」。

回首三十年,北約前秘書長華爾納是知情甚澈的關鍵人物,1994年,六十歲早死於癌症。今日只剩戈巴卓夫。

這兩日的俄烏會談,本來應該由聯合國秘書長主持,傳召證人戈巴卓夫,澤倫斯基和普京當場對質,兩國齊備專家,攜帶文件,細說重頭,全球直播。這才是和平之道。

但是,可能嗎?政治太黑暗了,「精英」太偽善了,世人太善忘了。無辜的千萬平民,要為一場風險中的核戰埋單?這是個什麽樣的混帳世界?

圖:垂垂老矣的戈巴卓夫(上)、貝克(下左)、韋爾納(下右)

——作者臉書 (標題為轉貼者加)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趙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