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中國醫院現產科關停潮 官方干預來了 網民點評亮了

2024年04月05日 6:40 PDF版 分享轉發
醫院里剛出生的嬰兒。(Getty Images)
里剛出生的嬰兒。(Getty Images)

希望之聲2024年4月4日】(記者辛吉綜合報導) 隨著中國出生人口下降,量也隨之下滑。國內第一財經記者的不完全統計,去年以來全國至少有11家醫院暫停或取消分娩服務,其中也有直接關停產科的。就此以下發《關於加強助產服務管理的通知》(簡稱通知)的方式給予干預,提出強化助產服務規劃布局。

衛健委通知要求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助產服務資源進行規劃布局,確保助產服務供給,有效滿足孕產婦需求。通知指出,省市級婦幼保健機構要達到三級婦幼保健院標準,人口30萬以上的縣(市、區)原則上至少有2家公立能夠開展助產服務,人口30萬以下的縣(市、區)原則上至少有1家公立醫療機構能夠開展助產服務,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地區要保障相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具備助產服務能力。

衛健委通知
衛健委發布關於加強助產服務管理的通知

大陸媒體的梳理,自去年以來暫停或取消分娩服務涉及的醫院,包括浙江嘉興平湖市中醫院、廣州新造醫院、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中醫院、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東嶠鎮衛生院等。如江西省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宣布,根據醫院學科發展規劃,自2024年3月11日起停止產科服務。

有產科醫生對媒體記者表示,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后最初幾年,為應對出現的生育小高峰,有不少醫院擴建產科、增加醫護人員等。如今隨著分娩量下降,目前產科出現的一些調整在預料之中。

產科是一個頗耗費人力的科室,需要配置產科醫生、新生兒科醫生、麻醉科醫生、助產士,且需要隨時候著。分娩量下降后,一些產科運營壓力凸顯。

曾任中華圍產醫學會常委、廣東省醫學會圍產醫學會主任委員,現任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婦產科/婦科帶頭人的李小毛教授說,產科月分娩量超過100個的話,整個科室的運作就會處於良好狀態。一般來說,如果產科月分娩量無法達到50個的話,就難以維持整個科室的正常運營成本。

另外對於產科醫生而言,如果分娩量長期不高的話,醫護人員缺乏足夠的訓練,他們的醫療技術水平也就無法得到進一步提高,一旦碰到孕產婦有突髮狀況時,或很難正確應對,這反而會引發更大的醫療風險。因此,在一些地區,有多家醫院產科競爭且人口較少,當下適度關停分娩量太少的產科,更有利於保障母嬰安全、降低醫療風險。

李小毛也同時認為,不過面對分娩量下降,產科仍不能「一刀切」關停,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人口結構,適度調整區域規劃,合理布局醫療資源,以方便孕產婦的產檢與生產,更好地保障母嬰安全。

對於來自官方的干預,今日(4月4日)在 X (前推特)平台上,「真相傳媒」發布了一則醫務人員對官方干預產科關停潮發表看法的視頻。

視頻中,身著白大褂的醫務女士直言到:

就一年不到的時間啊,全國至少10家醫院全都宣布關停產科了,所以才有了段濤院長那段呼籲,「救救產科吧,再不改變現狀產科就塌方了」。但大部份人都是這種反應:這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啊,我如果生了孩子,我的人生也塌方了。既然不是你塌方就是我塌方,那寧肯你塌方,我也不要塌方。在這種局面下3月27號國家衛健委引發了《關於加強助產服務管理的通知》,明確二級以上產科不予許塌方,哎~你賠錢你也得干,產科醫務人員薪資還不能低於醫院平均水平。所以壓力給到院長們。全國公立醫院48%都虧損,每年還要應付飛檢、醫保等各項檢查,一言不合就扣錢,不盈利,罰款,還要擴大虧損,接受反腐調查。

女士最後捋齊整頭髮說:院長們,看好你們喲!

該視頻下方網友們的留言很精彩:

「強制生育政策將提到日程來了!」「現在養孩子的成本太高啦」,「公立醫院虧錢?和兩桶油有一拼啊!」「怎麼虧的,錢花哪兒了?」「殺人越貨的都說自己虧損」,「怎麼可能虧損 都要先付費才看病 還有帳戶一天一天扣款!餘額不夠還有人通知要補足 不然就拔點滴!」「你們把韭菜連根都拔了,還勒令我們自費除草施肥……」「不盈利,虧欠?在只那的任何一家醫院,別管是民營私營,根本不存在虧錢這兩個字!敲骨吸髓,舔人血饅頭的地方,你告訴我會虧錢?你以為你是說相聲呢」,「(中國)醫院就是腐敗的黑心機構……」

化解當代最大威脅 幫助結束中共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中國醫院現產科關停潮 官方干預來了 網民點評亮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