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日本年輕一代——不願做房奴的人們

2013年07月02日 21:05 PDF版 分享轉發

東京銀座街頭的行人

國土交通大臣太田昭宏周二(7月2日)向內閣報告了《2012年度版國土交通白皮書》。

這份設定主題為“年輕人的生活與國土交通行政”的白皮書說明,在房貸的重負下,日本40歲以下的年輕人持有住宅的比率低下、租住民間住宅的比率升高。

白皮書根據國民年齡層所持有住宅的比率和房貸占收入的比率來分析,比較1983年與2008年,得出的統計是30至40歲的人83年持有住宅的房主為53.3%,08年下降至39%;不到30歲的人83年房主有17.9%,08年下降至7.5%。

相反,40歲以下租住民間住宅的人在83年為39.7%,08年增加到59.7%,鑒於此一傾向,白皮書建議政府需要提供良質租屋來支援年輕一代。

白皮書認為40歲以下的年輕人收入減少傾向是減少購房的一個原因,指出1989年30至40歲的年輕人收入中可用於償還房貸的部分為3.2%,2009年上升到19.8%,現在這個年齡層償還的房貸額超出了所有其它年齡層的平均水平。

銀行利率與物價

白皮書沒說明83後日本的銀行利率和物價變動情況,但對外報道可能需要說明這一部分。

二十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后,銀行利率降低。

BBC中文網記者1995年起常駐日本以來,日本的銀行活期存款利率長期為零,購房也有首付為零的計劃,銀行的房貸利率則大致分浮動型和固定型,浮動型通常稱2%前後,有些銀行會低於1%;固定型按償還期長短利率不同,最長35年的通常稱5%左右,有些銀行能提供2%前後的利率。

1991年記者初到日本,物價高昂得讓人卻步,但95年後到去年為止物價是持續下跌趨勢。

記者認識的30至40歲年齡層的日本人里,的確存在白皮書說明的狀況,尤其是男士。

他們不僅只能在東京郊外地價便宜的地方購房、忍耐每天4、5小時往返到東京上下班的辛勞,而且還成了房奴,生活捉襟見肘,全家幾乎沒有花錢才能得到的娛樂。

無房者原因多樣

不過,無房者的原因卻比白皮書的分析複雜。日本的住房狀況與海外不同,房租相對便宜,如能低於房貸額,加上潛伏的危機也會令人沒了迫切買房的願望或猶豫不決。

記者認識的婦女中不乏因打算嫁人,所以沒購房的;還有不善自我設計人生的,環顧四周,年輕人混混噩噩過日子的比有謀划的人多得多。

中國社會,就算本人不會設計人生,也自有親戚朋友“趕鴨子上架”;在日本社會,人與人不深談,沒朋友會來逼你做什麼,父母逼不了。

價值觀推移也是原因,年輕男士中不乏“錢是用來玩的”、“人活著是為了玩,工作也是為了賺錢玩”的價值觀,他們肯一擲千金購車、購艇、購玩具,卻不甘選擇購房而喪失所有樂趣。

阿波羅網來源:BBC 日本特約記者童倩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藍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