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中華民族是有重禮傳統的 「禮儀之邦」,那麼禮是什麼呢?

2018年12月28日 5:15 PDF版 分享轉發

古人學習禮儀。(圖片來源:希望之聲合成 )
古人學習禮儀。(圖片來源:合成 )

希望之聲記者林靜心綜合報導)有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傳統,所以被稱之為「」。禮儀在古代社會規範著人的道德和行為,也是文明的象徵,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禮儀在歷史上被不斷的修正、完善、繼承和發揚。

《周禮》、《儀禮》、《禮記》三部專門闡述禮的經典著作在中華文化【小編推薦:探尋復興中華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禮深含人類對宇宙天地的敬畏,對德性的追尋,對和諧的追求,對人本身的期望和寬容,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審美情趣的重視和培養,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協調。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

(禮制,是君民上下都要遵守的準則,是天地間無可非議的道理,民眾要依賴它生存,沒有禮制會天下大亂,因此先王特別推崇它)。」

禮是天地法則在人類社會的體現,所謂「禮以順天,天之道也。」(《左傳?文公十五年》)等。禮還成為文明與野蠻的界標,古人以禮分夷夏(即野蠻與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內外。禮是秩序,禮對社會秩序、上下尊卑關係有嚴格的規範。禮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設計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機構的主要藍本。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禮還是日常生活的準則,其根據仁義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儀軌包羅萬象。禮不僅能讓人與動物有所區隔,還能提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狀態。古人就提倡禮要注重人與人之間相互往來。中國傳統文化【小編推薦:探尋復興中華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重視「禮」。它的作用體現在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和培養兩方面。

文化重視「禮」。(圖片:希望之聲合成)

一、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受到別人的恩惠,也要回報別人的恩惠。如果受到恩惠卻不報答,就不合乎禮;如果受人報答卻沒有給人恩惠,也于禮不合。人與人的關係,因為禮的作用而能保持和諧,如果沒有禮,就會發生危機。 人與人之間都能以禮來相待,禮讓敬愛他人,人講究禮節才能心安身安,否則就會遭受危險。所以說,禮的學問是不能不學的。

二、人有禮,則天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人類重視禮儀,就能身心安定,無禮約束,社會就會動蕩。因此說:「禮,是不可不學習的。」

三、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

具備了禮儀的人,能謙卑尊重他人,即使是一個背著擔子的商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

四、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人有禮,則天安,無禮則危
完善的禮儀文化造就了眾多的仁人志士。(圖片:希望之聲合成)

富貴的人樂於學禮守禮,就不會傲慢放縱,貧賤的人樂於學禮守禮,在任何場合都能使自己的心志不惑、不怯懦畏懼。

五、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禮記·曲禮上》

解讀:那些能博聞強識而且能禮讓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稱之為君子。

六、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禮記·曲禮上》

解讀:驕傲不可滋長,慾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自滿,高興不可過火。

七、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禮記·大學》

解讀:道德是根本,財富只是枝節。

八、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禮記·大學》

解讀:財富能裝飾房屋,道德能修養品性。胸襟寬廣,體態自然安詳,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中國是傳統的禮儀之邦,中國古代完善的禮儀文化造就了眾多的仁人志士,呈現出的輝煌。

(本篇文章和圖片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原文鏈接:中華民族是有重禮傳統的 「禮儀之邦」,那麼禮是什麼呢?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周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