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知風:名校搶「狀元」是招生還是「進貨」?

2015年07月01日 22:38 PDF版 分享轉發

今年的高考招生正如火如荼進行,清華、北大兩大名校卻展開了一場互掐大戰。這並非清華北大為爭搶優秀考生第一次「交手」,梳理近幾年的報導可發現,兩校搶人的花樣不斷翻新,招數也日漸充滿「火藥味」,上演了一幕幕怪相。(6月28日澎湃新聞

如果把「擇優擇優」做到極致,高校也可以放下身段主動去挑選,但作為高等學府招生,哪怕為了自己的利益再迫不及待,總不能想水產碼頭上的魚販子,為了進到最新鮮的貨而不擇手段。而諸如「提前報喜,派專人貼身跟蹤當面互掐」,「為搶到談話優先權不惜爭吵、動手」,已不僅是高校自降身價,而且是落入了社會不良風氣的俗套,是潛規則下利益之爭的典型表現。那麼,筆者不禁想問,名校爭搶優秀考生,是招生還是「進貨」?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說句不好聽的,這簡直就像在「進貨」。實際上,從大學培養人才的意義上說,即使擇優錄取,也是在現行教育體制下的次優選擇。誰都不可否認,真正的可造之材,是無法用一次高考來分數篩選的,甚至可能不在考生之中。在無法不拘一格選拔培養人才的現實下,也只能用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對結果而言,錄取了高分考生,並不意味著選到了最有培養前途的人才。那麼,這些名校為何還要爭搶高分考生?如果把招生換做「進貨」,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假如這些高校只滿足於將「半成品」變成「成品」,在同樣的「加工模式」下,當然「半成品」的精度越高越好。雖說高考「」已經在莘莘學子中嶄露頭角,但也是應試教育下的領先者,這種領先,是功底加上幸運的。特別是在差距不大的分數段中,分數高低根本說明不了考生的實際能力和潛質。而這些「尖子」讓高校情有獨鍾,就是因為在相同的「加工模式」下,可以降低「再加工」的難度,更有效地提高「成品率」。這和魚販子進到了比別人大的魚的得意,沒有多少實質的區別。

這就讓那些赫赫有名的高校,在這種不擇手段搶生源的鬧劇中,讓人覺得他們的教學能力不過爾爾。這頂多像一個稍有種植經驗的農婦,就知道挑選一些粗壯的秧苗,可以早日開花結果,而不像一個匠心獨具的藝術家,有信心和能力把看似醜陋的樹根,雕琢成價值不菲的藝術品。如此,本該精心培養高端人才,引領中國乃至世界先進水準的高等學府,卻像一個滿足現狀、固步自封的工匠,憑著一台比「小木匠」們高級一點的「機器」,在「小木匠」們加工出來的產品中,挑一些看上去最好的作為自己產品的原料。

這樣做對自身利益來說,當然是最省力、最高效的。但是,人們怎麼去指望它出精品、出奇迹?早就有人質疑「中國的大學為何培養不出頂尖人才?」雖然對此的解讀見仁見智,但當前名校爭搶高考「狀元」的手段,已經淪落到「暗中互黑,冒充對手勸考生調換學校」,「利誘考生,優惠條件不斷加碼」的地步,猴急到「分數至上,不看考生怎麼樣只看分數夠不夠高」的程度,不僅斯文掃地,而且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倘若高校失去創造力又不思進取,但又不想失去名校的光環,把招生當成「進貨」,倒是既經濟又實惠的。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林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