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中國醫生論文丑聞 該用什麼評價醫生?

2017年04月26日 11:09 PDF版 分享轉發

作者:

施普林格出版集團一口氣撤掉《生物學》雜誌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論文,絕大部分都來自中國,包括復旦、浙大、中南、上海交大等,這些論文作者涉及524名,其名單與機構、科室也被相繼曝光。

這件事兒算不算醜聞?也許是,也許即便是,醜聞的性質也不高,對此,各種文章已經做了多重解讀、分析和摘清了。例如,論文被撤銷是因為學術不端,這種學術不端並非是指論文的內容、數據造假,而是作者提供的評審人子虛烏有。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不過,人們的好奇還是集中於,為何醫生要在論文發表時犯這種初級錯誤。有媒體甚至玩黑色幽默,要拿著524名醫生的名單去求醫,因為他們專心於治病救人,沒時間寫論文,才偽造審稿人和讓第三方機構代寫和潤色論文,顯然他們的實際治病動手能力比只會寫論文的研究人員強了不止100倍。

這種觀點也並非全是在逗笑,而是一種實際情況。例如,論文被撤的作者之一、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微創外科主任牛洪欣教授就在腫瘤微創治療領域頗有建樹,開創國內首例腔內導管射頻消融治療食管腫瘤性梗阻,積累60餘例,效果顯著。有這方面病症的患者顯然願意找他就診。

不過,這一事件更多的是反映了中國科學研究人員,尤其是醫生的生存狀況和方式。論文發表有學術不端,醫生固然要做自我批評,但是也有委屈可能要傾訴。這方面,中國科協已經代為表達了一部分,雖然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出版集團和期刊編輯存在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等問題,也理應對此承擔責任。

這個說法有各打50大板之嫌,但是,還是要從醫生的生存狀態來多談一些。醫生的生存一是體現在基本的衣食住行上,為稻梁謀;同時也體現在更高層級的需求上,要取得學術成就和聲譽,為名聲謀,發表論文就是現在的不二選擇。

現在,對所有醫生的考核都要看論文,而且如果是列入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的期刊,就可以在加分晉級、評職稱和升工資方面一路綠燈,也是對一位醫者行醫生涯和學術水平的肯定與讚譽。

然而,對醫生的考核最大的標準應當是,治療了多少病人,治療效果如何,而非發表了多少論文,這種考核機制或多或少地表現出某種“原罪”——靶不中的,讓考核方式、過程和結果背道而馳。

大量在臨床一線的醫生每天都被診治病人的時間佔滿了,根本就不可能像做基礎研究的研究人員一樣專職于研究和寫論文,要求所有醫生都要寫論文、發表論文和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論文是在趕鴨子上架,勉為其難。

對醫生的考核首先是效果,最直接的體現是病人的口碑,因此應調研和制定符合醫生工作特點和實際情況的考核,大方向是,以診治病的數量和質量為主,以發表論文為輔,甚至不看論文。

質量的基礎是數量,因此,對於醫生,首先應當統計的是診治了多少病人,其次是對這些病人的診治有無效果以及有多大效果。對於是否有效果,當然需要多方面的評價,一是病人的自我感覺和效果,二是循證醫學的證明。

病人的效果可以通過就診時的隨機問卷調查取得,就像對所有服務業的行為一樣,應當有一個客觀的網上和線下的病人對醫療服務的評價,其中最大的評價就是病人自己感覺到的和體現出來的療效。這些結果同樣可以成為循證醫學的大數據。

至於通過循證醫學的證明來評價診治效果,可以通過適合醫生寫作的方式來體現,例如,簡單的病例數據總結、匯總、統計和分析,經過醫生之手診治的病例比較容易總結,而且醫生也有體會,是自己的經驗之談。當然,醫生的主業診治疾病,寫病例總結或論文是額外的工作,因此這部分分值不應佔過大,而只是參考。本質是,讓醫生不寫論文,而是通過診治疾病的數量和質量來晉級升職和獲得職業聲譽,這樣或許能阻遏論文造假。沒有需求,就沒有造假。

如果各家醫院和衛生主管部門改變對醫生的考評方式和標準,就像美國的NBA統計球員的各項數據,如得分、助攻、籃板等,就可以判斷和知道一個球員是否有價值、有水平一樣,靠對醫生工作的各項數據統計,如診治了多少病人、效果如何、病人投訴量等,就可以得知一位醫生是否有水平有價值。_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