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論語》的第一句很多人就理解錯了,連老師也教錯了

2019年11月06日 6:32 PDF版 分享轉發

讀書(pixabay)
讀書(pixabay)

希望之聲記者李智綜合報導)《》乃是弟子及再傳弟子追記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是《論語》的第一句話,第一句話學好才能學這本書,第一句話學不明白,這本書也不用讀了。程頤說,讀聖人的書,要對每句話熟讀玩味,「將聖人言語切己」,學以潤身,放到自己身上去,切己體察,事上琢磨。不要以為是句耳熟能詳的話,或者覺得是說教的大道理就跳過了。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記得當時學校教的是:學習要經常去複習,這不也很快樂么!這雖然也說得通,但沒能說出學習的本質。既然這句能作為《論語》的第一句話,我們得好好去深挖,當然深挖得靠依據。

「學而時習之」的關鍵詞在於「學」與「習」,那什麼是學?什麼是習?

學,是行動反射。《尚書》說:「學,效也。」就是效法,就是模仿,我要學習他,我就模仿他。所有的學習都是模仿,我們小時候的說話和動作都是模仿大人,這是我們的天性,我們都是在模仿中長大。

讀書的孩子(pixabay)

學家塔爾得(G.Tarde)最早對模仿進行研究,在《模仿律》書中指出:模仿是基本的社會現象,一切社會行為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模仿。

學習《論語》,我們就模仿孔子。孔子說什麼我們就做什麼,他做什麼我們就模仿他做什麼,不按照他做的我們就不要學習他。明說,我們不要有勝心,你信誰、服誰你就跟他學,不服他你就不要學習他,不要學了光糾別人的錯找點談資。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像有些事情有很多說法,我們非要說別人這是謬論,然後想方設法說服別人以勝過別人,這樣才覺得有優越感。

習,是學習的習,不是複習,是練習,照著做就是習。

習的是習,上面一個羽字,是鳥。《》:「習,鳥數飛也。」「數飛」就是多次練習飛翔,小鳥跟媽媽學習飛行,多次練習終於飛起來了。這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模仿別人去練習,最後做到了,果然是這樣,然後就很開心了。

讀書(pixabay)

學習,本身就要靠實踐練習才能學到,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指導實踐。

很多人學習《論語》,反覆複習,然後背誦了,這又如何?我們背誦很多是為了記表面的意思,然後好說話的時候去引用,讓別人覺得自己學問多;或者寫文章引用一兩句好彰顯我的文采。這都是下等的學習,學習的態度不端正,虛榮心。這是「今之學己為人」,為了表演。然後又抱怨自己記不了,人的有限的,我們學習是要把道理放到自己身上去反思,在事情去實踐。我們很多專家、學者說的都對,做的都錯;而很多企業實踐者說的似乎不夠正確,做著做著就成了。理論與實踐之間永遠有一個巨大的鴻溝,我們的學習最終目的為了指導實踐。

《朱子近思錄》里說,讀書都要背得,那是玩物喪志。我們很多人一年要規劃讀多少多少本書,比誰讀的書多,那是虛榮心、那是攀比心、那是自我安慰。一發現自己看得少了就焦慮、看了記不了又焦慮、看的書發現不夠「高大上」又焦慮,這真的是為別人而學。哪有那麼多焦慮,可讀可不讀的書就不要讀,人生有限,但知識是學不完的,我們要讀經典,然後學以潤身。

我們要像說的知行合一,你說你知道,那我看你做了沒有,沒有做就證明你不知道,你只是聽說過看過而不是知道。做得多少你就知道多少,做到什麼程度你就知道什麼程度,這就是知行合一。王陽明說:「哪個要你記得,你若記得,便不曉得。你若曉得,不必記得。」

我們學習《論語》,就要在日用常行中按照孔子說的道理去做,去反思,學習的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指導我們去行動!

念經(pixabay)

(本篇文章和圖片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原文鏈接:《論語》的第一句很多人就理解錯了,連老師也教錯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