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在鉗制言論的高壓統治下 人民「道路以目」

2020年09月19日 11:21 PDF版 分享轉發
 克鼎,銘文記敘厲王二十三年九月,兼管軍事的膳夫克巡視成周駐軍並進行整飭(圖片:Augusthaiho/維基,CC BY-SA 4.0)
克鼎,銘文記敘厲王二十三年九月,兼管軍事的膳夫克巡視成周駐軍並進行整飭(圖片:Augusthaiho/維基,CC BY-SA 4.0)

希望之聲2020年9月18日】(作者:文逸飛)「道路以目」這個成語出自於《國語‧周語上》,「殺人止謗」的故事。是說在路上遇到人不敢交談,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對殘暴統治的憎恨和恐懼。

周厲王統治周朝時,他把平民賴以謀生的許多行業,都改歸王室所有,一時間民生困苦、民冤沸騰。

厲王不聽勸諫,採用特務手段對付人民,他派人去衛國(淇縣)請了很多巫師,在首都鎬京(以西)川流不息地巡迴大街小巷,偷聽人們的談話,凡經他們指認為叛賊或毀謗的人,即行下獄處決。

不久,鎬京再也聽不到批評厲王的聲音。整個京城中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人們索性連話都不再說,親戚朋友在路上見了面也只敢用眼睛示意(道路以目)來表示對厲王的不滿。厲王大喜說:「我終於使誹謗停止了。」

他的大臣召公勸戒說:「這樣堵住人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治水要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民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然後採納其中好的建議。這樣,天子處理國政就少差錯了。」

厲王不聽勸告,仍然一意孤行,實行暴政。舉國上下都是敢怒不敢言。

三年後,平民們最終不堪忍受,自發地組合起來攻進了皇宮,把暴君放逐到一個叫彘(今屬山西)的地方。「殺戮無辜曰厲」。周厲王的謚號「厲」字,即是概括了這段殺人止謗的歷史。

「道路以目」指的是統治者胡作非為,採用高壓政策而導致百姓的不滿與怨恨。人們在道路中行走時相遇,卻因有所顧忌而只敢以目示意,不敢發言。

例如:

統治下,人們道路以目,全都敢怒而不敢言。

都貪腐,老百姓也道路以目,學者不敢批評時政,這個國家沒有與自由。

這就是「道路以目」這個成語的典故以及用法。

 

本文章或節目經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原文鏈接:在鉗制言論的高壓統治下 人民「道路以目」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