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李燕銘:2023年10院士離世9人為中共黨員 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教授錢逸泰病亡 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茆智病亡 中共核潛艇總設計師張金麟病亡 核專家武勝去世曾參与原子彈氫彈研發 「中國快堆之父」徐銤病亡 工程院院士葛修潤去世曾參与三峽大壩工程 天滅中共之病毒亡共系列之四(不斷更新)

2023年01月15日 3:57 PDF版 分享轉發

2023年兩院院士密集病亡,多為中員,核武專家噩耗不斷…… 天滅中共之病毒亡共系列之三(敬謝訂閱會員支持燕銘時評製作獨家深度報導,請點擊看不斷更新) 

中共病毒(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之初,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大師2020年3月在《理性》一文中警示:“其實瘟疫本身就是針對人心、道德變壞、業力大了而來的。”“但是目前‘中共病毒’()這樣的瘟疫是有目地、有目標而來的。它是來淘汰邪黨份子的、與中共邪黨走在一起的人的。”

李洪志大師指出,“遠離中共邪黨,不為邪黨站隊,因為它背後是紅色魔鬼,表面行為是流氓,而且無惡不作。神要開始剷除它了,為其站隊的都會被淘汰。不信就拭目以待。”

李洪志大師也明示了世人如何在這場瘟疫中趨吉避凶:“人應該向神真心的懺悔,自己哪裡不好,希望給機會改過,這才是辦法,這才是靈丹妙藥。”

 

李洪志大師還告訴他的弟子如何在危險中救人:“如講真相、三退、真心念真言,都是最好的靈丹妙藥、救人的辦法”。

/《燕銘時評》真誠呼籲國人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聲明退出中共“黨、團、隊”組織,與中共做出精神、思想和行動上的切割;誠心念九字真言“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度過末世劫難,平安邁向新紀元!

10、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原院長錢逸泰病亡(83歲;2023-1-14)

科學技術大學2023年1月14日發布訃告,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技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院長,中國共產黨錢逸泰,因病於2023年1月14日11時50分在合肥去世,終年83歲。

錢逸泰於1941年1月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196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62年至今任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教授,1982年-1985年美國布朗大學化學系訪問學者,1989年-1990年美國布朗大學化學系訪問學者,1992年-1993年美國普渡大學化學系訪問教授,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2004年任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院長,2000年任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常委,2001年任固體化學雜誌編委,2000年-2006年任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 2008年任中國化學會顧問。

訃告稱,錢逸泰是中國納米材料研究領域開拓者。相關工作曾獲2001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一)。編著的教材《結晶化學導論》獲2002年安徽省優秀教材二等獎。2002年獲得了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2011年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1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進步獎。

9、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茆智病亡(91歲;2023-1-13)

2023年1月13日晨,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田水利學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茆智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去世,終年91歲。

茆智,祖籍江蘇南京,1932年9月出生於江蘇。1950年至1952年在南京大學水利系學習,1952年至1953年在華東水利學院水工結構系學習,1953年至1955年在河北農學院水利系工作,1955年至1957年在武漢水利學院工作,1958年至1992在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工作,198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3年至1999年在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工作,2000年在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工作,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曾擔任水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節水灌溉北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節水和農村供水技術協會副會長,湖北省水利學會理事,湖北省土地學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中國農業現代化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村水利水電》期刊主編。

訃告稱,茆智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率先提出“依據水汽擴散原理推算作物需水量”的方法。20世紀60年代主持橡膠灌溉研究課題,取得系列成。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持10多項國內及國際合作灌溉節水重大科研項目,提出了農作物需水量與灌溉實時預報方法,水稻節水、高產、降污的灌排與水肥綜合調控模式,以及水稻水分生產函數和非充分灌溉的系統成果,在灌溉節水方面做出了重大成就與貢獻。20世紀90年代以來主持並完成8項國家及國際合作的重要節水灌溉研究項目,成果已在4省(市、區)累計推廣166萬公頃,增產糧食27.4萬噸,節水13億立方米。

 

茆智曾以第一獲獎人身份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二等獎7項,全國科普作品二等獎1項。2000年獲得“國際農業節水灌溉技術革新突出貢獻獎”,該年度全球僅他一人獲此殊榮。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8、工程院院士、中共核總設計師張金麟病亡(87歲;2023-1-9)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2023年1月9日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研究員張金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月9日在武漢去世,終年87歲。 

張金麟1936年10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1955年至1960年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動力系渦輪機專業,畢業后先後在海軍造船技術研究室、第七研究院715研究所、第七研究院719研究所等單位工作,1974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七一九研究所副總工、副所長、所長,曾任某工程總設計師等重要職務。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訃告稱,張金麟長期從事核潛艇總體和動力研究設計工作,為中國核潛艇研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張金麟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07年國家重大貢獻獎和金質獎章,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入選中央直接掌握聯繫的高級專家,指導培養了一大批核潛艇研製領軍人才。

張金麟是中共第三任核潛艇總設計師。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已於2021年3月去世,終年96歲。第二任總設計師為黃旭華,2019年9月獲頒“共和國勳章”。

7、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福愉病亡(96歲;2023-1-5)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3年1月6日發布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福愉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月5日20點46分在北京去世,終年96歲。

訃告稱,楊福愉,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生物膜領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為中國膜生物學研究的開拓、發展、推動、創新以及走向世界作出了傑出貢獻。

楊福愉1927年10月30日出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寧波鎮海。1946年畢業於上海南洋模範中學,195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1956年-1960年留學蘇聯,師從莫斯科大學生物系謝韋林院士,獲哲學副博士學位。回國后一直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從事“生物膜結構與功能”研究工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顧問、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膜生物學分會名譽會長、《生物物理學報》主編等職。

6、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陸熙炎病亡(95歲;2023-1-4)

2023年1月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發布訃告,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陸熙炎,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月4日20時58分在上海去世,終年95歲。

1928年生於江蘇省蘇州市。1951年浙江大學化學系畢業; 同年到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84年被批准為博士導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培養博士30名(其中1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3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等獎、6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碩士13名。共發表論文210餘篇。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蘇州大學及復旦大學兼職教授。先後獲1997年上海市勞動模範、200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主持人)、2008年獲中國化學會黃耀曾金屬有機化學終身成就獎、2008年被授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傑出貢獻教師。

5、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葛修潤去世 曾參与大壩工程(88歲;2023-1-4) 

中國工程院已故院士名單顯示,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岩石力學專家葛修潤2023年1月4日去世,終年88歲。

葛修潤(1934年7月12日-2023年1月4日),上海南匯人,早年曾就讀於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水利系。1954年赴蘇聯敖德薩建築工程學院(Одеська державна академія будівництва та архітектури)留學,1959年畢業。回國后一直在中國科學院中南力學研究所(現為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81年至1983年間曾赴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土岩力學研究所,與國際知名岩體力學家利奧波德·繆勒(Leopold Müller)一同從事研究。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起兼任上海交通大學學岩土力學與工程研究所所長。現為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教授。 

葛修潤教授長期從事岩石力學與重大岩土工程科研工作,是中國岩質邊坡研究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之一。60年代初期開始的大冶鐵礦南邦邊坡研究是中國最早的結合大型原位試驗的著名工程。葛修潤為主要骨幹。1966年,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獨立主持完成了此項邊坡研究任務的穩定分析計算報告和岩體力學試驗總結。近年來他主持銅綠山銅礦、永平銅礦、海南鐵礦等大型礦山邊坡工程和銀山鉛鋅礦尾礦壩這類特殊土壩的壩坡穩定性評價及整治工程。他主持完成的大冶鐵礦北邦滑坡整治與監測工作被鑒定委員會評為“國際先進水平,同類邊坡工程範例”,獲1994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葛修潤教授是最早將有限元法引入中國岩體工程的學者之一。1973年511工程地下廠房硐群非線性分析是國內大型地下工程應用有限元首例。1974年為葛洲壩二江泄水閘作抗滑穩定非線性分析,為該工程作出重大貢獻。清江隔河岩重力拱壩三維非線性分析獲199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他主持完成了三峽工程船閘高邊坡三維彈—脆—塑性分析。他主持完成的三峽工程左廠1-5號壩段深層抗滑穩定分析工作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自1985年以來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兩項,省部級獎十八項。葛修潤提出的“世界第一古水文站”白鶴梁古水文題刻的水下保護工程方案為國家採納。

4、工程院院士、核專家武勝去世 曾參与原子彈氫彈研發(88歲;2023-1-4)

中國工程院院士、核專家武勝2023年1月4日去世,終年88歲。

武勝(1934年9月23日-2023年1月4日),男,漢族,出生於黑龍江省阿城縣,核材料與工藝專家,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武勝1948年9月考入松江省立行知師範學校。1950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並投身於“抗美援朝”戰爭。1952年6月,武勝複員回校,進入阿城第一中學高中二年級開始高中階段的學習。

1953年8月,武勝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阿城一中十分鮮見的學生黨員;同年,作為唯一的一名學生代表當選阿城縣第一屆人大代表。1954年9月,保送北京外語學院留蘇預備部,開始了為期一年的俄語學習。

1955年9月,武勝到蘇聯第聶伯爾波德洛夫斯科鋼鐵學院學習軋鋼專業。1956年9月,武勝轉入莫斯科有色金屬與黃金學院工藝系有色金屬壓力加工專業學習。

1960年6月,武勝完成4年學業,獲得冶金工程師稱號,隨後他立即向大使館提出回國申請,同年10月,回國后的武勝來到二機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報到,開始第一顆原子彈核部件熱處理研製攻關。 

1964年3月,武勝轉戰青海221,繼續進行核心部件的研製。同年10月,武勝轉入了熱核部件成型技術攻關工作,在技術負責人宋家樹的領導下,武勝作為技術組組長承擔了氫彈中非常關鍵的氫(氘)化鋰部件成型技術攻關任務;1971年,轉入三線著手新型號的研製定型。1972年—1982年,在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二所擔任車間主任;1982年—1988年,在國營九〇三廠先後擔任副廠長、總工程師;1989年—1998年,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七所總工程師兼科技委主任;1998年,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3、工程院院士、“中國快堆之父”徐銤病亡(86歲;2023-1-4)

2023年1月4日,中核集團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創新爭先先進個人、中國快堆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月4日7時20分在北京去世,終年86歲。

徐銤,1937年4月7日出生於江蘇揚州,1955年至1961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畢業后就職于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

他先後歷任第二機械工業部一院三所總工程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反應堆工程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快堆工程部總工程師。曾任國家“863”快堆專家組成員,IAEA快堆工作組、中法核能合作快堆工作組中國代表,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中核集團快堆領域首席專家等。2011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銤是中國快堆技術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業內譽為“中國快堆之父”。他推動快堆列入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提出快堆技術“三步走”發展戰略,領導建成中國實驗快堆,並確立快堆跨越式發展的中國模式。

快堆即快中子反應堆,是指沒有中子慢化劑的核裂變反應堆,為第四代核能系統的主力堆型之一。快堆形成的核燃料閉合式循環,可使天然鈾資源利用率從壓水堆的約1%提高至60%以上,同時還能讓核廢料充分燃燒,減少污染物質的排放,實現放射性廢物最小化。 

1986年,快堆被列入國家“863”計劃能源領域重大科技專項。1987年,在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支持下,中國“快堆”項目開始研究。徐銤是“863”計劃能源領域快堆專家組成員和快堆設計研究項目技術負責人。

1995年,中國實驗快堆項目正式立項。2000年,中核集團旗下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座快中子反應堆——中國實驗快堆(CEFR)工程正式開工建設。2011年,中國實驗快堆併網發電成功,成為世界上第8個擁有快堆技術的國家。這一年,74歲的徐銤被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銤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中核集團錢三強科技獎等獎項,並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章、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先進個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計劃(2006-2020)戰略工作突出貢獻、核工業功勛獎章、中核集團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2、中科院院士、土壤學家趙其國病亡(93歲;2023-1-3)

2023年1月3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土壤學家,中國土壤學會原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趙其國,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月3日14時10分在南京去世,終年93歲。

訃告稱,趙其國長期從事土壤資源調查、土壤圈物質循環、土壤生態環境等研究,參加了中國南方橡膠宜林地和黑龍江荒地資源考察,組織開展了黃淮海平原豫北地區中低產田綜合治理,全面系統研究了我國紅壤的形成及其退化機理與調控,率先從地球圈層角度將土壤學研究引向深入,著力推動了生態高值農業的理論與實踐,為促進土壤學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趙其國(1930年2月25日-2023年1月3日),出生於湖北武漢,1953年從華中農學院農學系畢業;1953年至1963年參加雲南、貴州華南橡膠及熱帶作物宜林地考察隊任隊長;1964年至1968年在古巴科學院從事古巴土壤研究,駐古巴專家組組長;1973年至1978年擔任黑龍江荒地資源考察隊隊長;1983年至199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1986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1987年至1995年擔任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工程院院士、原煤炭工業部副部長范維唐去世(87歲;2023-1-1)

2023年第一天,中國工程院記錄的已故院士名單新增一名,礦山壓力及開採機械化專家范維唐院士2023年1月1日去世。

范維唐院士,1935年7月出生於北京市,1956年畢業於原北京鋼鐵學院;1963年獲得原蘇聯莫斯科礦業學院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回國,歷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技術員、工程師、研究室主任、總工程師、副院長、院長;1988年當選為世界採礦大會副主席;1989年當選為中國煤炭學會理事長,198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工程學會聯合會主席;1993年被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院主席團成員、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主任;1995年任煤炭工業部黨組成員;1998年被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2001年當選為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2002年當選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3年任清華大學BP清潔能源研究與教育中心顧問委員會主任;2007年被聘任為中國煤炭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名譽理事長。   

范維唐主要從事研究及主持綜合機械化技術攻關;是中國煤礦綜合機械化開採技術的開拓者之一,曾主持組建了具有國際水平的採煤機械化研究試驗基地;提出的“炮采三項新技術”、“菱形網技術”、“三小光爆錨噴技術”等適用性強的推廣應用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P.S. 請訂閱Patreon會員支持銘/燕銘時評。如果訂閱有任何困難,請在燕銘時評推特(https://twitter.com/XieTianqi2015)或燕銘時評博客網頁(https://yanmingshiping.blogspot.com/)留言,或Email([email protected])告知;並同時向Patreon網站反饋、尋求解決方案(https://support.patreon.com/hc/en-us/requests/new?ticket_form_id=360000465611)。 

(撰文:李燕銘/燕銘時評;2023/1/14首發,不斷更新)

《燕銘時評》版權聲明:未經書面允許,不得轉載、摘抄《燕銘時評》文章完整內容。媒體、網站、自媒體引用《燕銘時評》獨家消息、分析與評論,請務必註明來源。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林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