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通貨膨脹是一種隱蔽的稅

2013年09月23日 20:48 PDF版 分享轉發

2013-10-29 23:18 來源: 天則大家對話 作者: 茅于軾

研究的文獻加起來不下數萬篇。正象醫治癌症的藥方越多,越說明癌症之難治,這麼多的研究正好說明了至今對它仍有許多難解之謎。就拿我國的情況來看,至今沒有出現過對通脹全面論述利弊而且言之有據的研究報告。大多數的文章接受了西方研究通脹的一些結論,如成本推動型,需求拉動型,變型的菲律浦斯曲線,或用流量公式來討論M.P.V.Q之間的關係。但據我看來,西方宏觀經濟學中討論的通脹規律有相當一部分是不能照搬到中國來用的。其根本的原因在於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市場大體上處於均衡狀態,而我國則大體上處於不均衡狀態。這一區別使得整個宏觀經濟的所謂規律,在成了例外。整個新古典經濟學是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甚至在微觀經濟學領域內,中國的規律往往和一般所認可的不同。例如在市場經濟中供不應求時供應商會抬高價格。但在中國,國家壟斷的供應部門往往拒絕漲價。因為漲價所得的利益是國家的,個人沒有好處。而人為地保持低價,可使壟斷者控制因供不應求而人為形成的稀缺物資,這種對稀缺物資的控制權很容易變成個人的好處。微觀領域尚且如此,宏觀領域則更其有許多公認的「規律」在中國完全不能反映出來。何況即使在西方,對通貨膨脹的微觀機理的研究也還比較薄弱,用發增加需求如何引起物價變化的具體過程仍有許多因素被忽略。對於中國學者來說,不但要吃透西方貨幣理論已有的結論,尤其要從貨幣理論的最基本原理引導出在中國這種特殊經濟結構中的貨幣現象和規律,並且用它來指導我國的

我國的通貨膨脹率應該是多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發表的意見也非常之多。但絕大多數的意見只是一種個人主張,並不是科學研究的結果。大約有半數的意見用「可以接受的通貨膨脹率」來討論這個問題,因此有人專門作了居民對通脹承受力的社會調查。提出「可接受的通脹」意味著通貨膨脹率越高越好,只是因為居民接受不了,所以不得不有所限制。依我看來,這種見解是很難成立的。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最優化的學問。它最基本的問題是如何配置各種資源,使社會創造的財富為極大。研究通貨膨脹也應該用這樣的提法,即通貨膨脹如何影響資源配置,以及這種影響與社會所能創造的財富有什麼關係。因此研究通貨膨脹的根本目的是尋求一個最優的通貨膨脹率,它能導致最大的社會產出。不研究通貨膨脹如何改變了收入分配,除非它影響到社會的總產出;經濟學家也不研究居民對通脹的承受能力,不研究通脹對社會道德水準的影響(高通脹不利於提高道德水平),除非收入分配和道德水準會影響社會總產出。事實上這些因素確實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社會總產出,所以經濟學家也應該研究它們,但研究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擴大社會的總產出,而不是別的。我們也要研究通貨膨脹的機理,研究貨幣發行對價格的傳導過程,研究不同類型的通貨膨脹,以及通貨膨脹的治理政策,但所有這些研究的根本目標只有一個,即它們如何影響資源配置,進而改變社會總產出。只有明確目標,我們在研究中才不會迷失方向。

在上個世紀,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貨幣是中性的。通貨膨脹會被利率的同比例上升所抵消。名義工資雖然上升了,但購買力並不增加;名義成本上升了,但它被貨幣貶值所抵消,實際成本依舊不變。如此等等。所以通貨只是一種價值符號,它不會改變經濟的運作。這種理論在上個世紀並沒有完整的統計來證實或否定。因為那時貨幣還是貴金屬的天下,紙幣還不普遍,由於技術上的原因信息傳遞速度低,它的作用也比較有限,社會分工還不發達,交易不象今天那樣深入到一切經濟領域。特別是計量經濟學還沒有出現,用經驗來驗證理論的方法還不成熟。但到了二戰以後我們這一代人曾經歷過的時代,貨幣的非中性特性越來越清楚。這一代的經濟學家幾乎無例外地都同意貨幣的非中性,換句話說,通貨膨脹確實會影響社會的總產出。但如何影響卻又各有各的說道。既有認為通脹促進產出的,也有認為通脹有礙於產出的。近20年來許多計量經濟學家試圖通過經驗統計來說明通脹與經濟增長的關係。他們用了幾十個國家在30年到50年內的大量統計數據,可是結果仍是矛盾百出。既有得出正相關結論的,也有得出負相關結論的。總之,通貨膨脹至今仍有許多謎團遠遠沒有得到澄清。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定量地回答最優的通貨膨脹率應該是多少顯然是一個極其困難的問題。從方法論而言,經濟學解決最優化問題的基本手段是令邊際損失等於邊際收益。附合這個條件的純收益為極大。均衡價格是最優價格的結論就基於這一原理,因為需求線實質上是該商品提供給全社會的邊際收益線,而供應線則是全社會為生產此商品而支付的邊際成本線。兩條線相交的均衡點就是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點,它能引導資源的最優配置。就通貨膨脹的研究來說,我們首先要弄清它的收益是什麼,它的成本是什麼,他們是如何變化的。這才談得上探討最優通貨膨脹率。

有幾位經濟學家堅持貨幣就是生產力的觀點,所以多發貨幣就可以多生產。粗一看來這種見解十分離奇。發鈔票決不等於創造財富,怎麼能說多發貨幣能導致多生產呢?但仔細想來,這種見解有一定的道理。我國有大量的待業勞動力,有廣大的自然資源沒有開發。貨幣以資本形式出現時,就能結合勞動和資源生產出財富來。試設想一下,如果你手中集中了一億元資金,你又是一個謹慎負責的人,不會將它揮霍掉,你一定會將這筆資本投入到最能創造利潤的項目中去,幾年之後非但可以付息還本,而且還有盈利。項目所創造的增加值(工資、利息、利潤)都是新創的GNP中的一部分。這就是貨幣能創造財富的依據。它與這筆貨幣是居民還是新發行的鈔票或新增的貸款無關。在前一情況下不會發生物價水平上升,但在後一種情況下,一般認為會導致通貨膨脹。

將貨幣看成資本,因而能創造財富,實質上是假定了新增貨幣供應是補充了最緊缺的資本需求。設想如果中央銀行印了一批鈔票在馬路上散發,這也會引起通貨膨脹,因為在並未增加總供給的條件下增加了總需求,但不會形成任何生產力。可見同樣是增加貨幣供應,後果是不同的,它取決於這新增的貨幣是如何投入到市場上去的。

在一個已經充分就業的經濟內,增加貨幣供應一般不會形成生產能力,因為只增加資本(貨幣)而沒有勞動的配合不能單純從貨幣創造出財富來。可見增加貨幣供應促進GNP的增加是有條件的。非但失業是一個必要條件,還有其它一系列條件。這些條件中任一個不能滿足都會阻礙新增的貨幣供應形成生產力。下面我們逐項討論這些條件。

企業家從銀行得到貸款之後,將貸款用於興建廠房,購置機器設備。他們統稱為資本品。如果這些資本品的市場是供過於求,換句話說,資本品只是因為沒有需求所以沒有更多地被生產出來,現在有了需求,新的廠房機器就可以興建。相反,如果資本品的市場原來就是供不應求或供求均衡,新增的資金再用來採購資本品,則從總體上看不可能有新增的廠家機器被興建,唯一的結果是資本品價格的上升。所以觀察資本品的價格變化,包括鋼材、水泥、木材、玻璃、電力、土地,可以察知當前投資資金相對於資本品的供應而言是過大還是不足。

但是一個經濟之內的各種商品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購置一台機器時,在機器被生產出來的過程中要用到各種原料和輔料,它們當中任一品種的供不應求都會使機器的生產發生困難。這樣看來,簡單地從資本品的供需形勢末必能最終判斷新的貨幣供應能否形成生產能力,而要從總供給和總需求的是否均衡來判斷。僅當總供給大於總需求時增加貨幣供應才可能增進GNP。這就回到了的理論,即在蕭條來臨時應該增加貨幣供應。30年代在發生的大蕭條之所以肆虐將近10年之久,就因為執行了倒行逆施的貨幣政策,在蕭條時非但沒有增加貨幣供應,反而減少了貨幣供應,在3年之內物價水平下降了20%。當時凱恩斯的理論還沒有出現。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理論的偉大價值。假如當初已經有了凱恩斯理論,蕭條造成的損失大體上就可以避免。有人估計10年蕭條造成的經濟損失不亞於美國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投入的人力物力。

然而凱恩斯的理論是一個宏觀理論,它沒有討論增加貨幣供給的微觀效果,事實上各種商品之間存在著替代關係,鋼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水泥。只要二者的比價改變,替代過程就會限著發生。即使是已經供不應求的商品,如果價格上升,就會發生需求結構的改變,通過替代的辦法用那些供過於求的商品來節約那些供不應求的商品,所以哪怕生產已經不可能增加,增加貨幣供應,引起供不應求商品的價格上升並啟動通過替代的節約,仍舊可以形成一定的生產能力。但這一條通道僅當市場不均衡,既有供不應求的商品,又有供過於求的商品時才有可能行得通。西方市場經濟與我國轉型經濟一個重大不同,就是充分的市場經濟不存在長時期的供過於求或供不應求,他們的經濟比較接近一般均衡狀態,資源利用的效率普遍較高,因此,增加貨幣供應難於形成新的生產力,除非當前的總供給大於總需求。我國轉型中的經濟市場機制遠不夠健全,有一些商品長期供不應求,另一些商品庫存積壓嚴重。如果有一個靈活的價格形成機制和價格引導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那麼用多餘的商品替代短期的商品在邊際上有可能發生。

上面討論了貨幣成為資本必須有可供應的資本品。從決策過程看,貨幣成為資本並形成生產力還需一個重要條件,即新增的貨幣供應確實能流到能創造財富的項目中去,而不是用去作社會福利或官員的揮霍。事實上新增的貨幣供應既有可能流去作基本建設的投資,也可能用於彌補政府赤字或補貼虧損的國營企業。再說,即使貨幣用作了投資,那個項目是重複建設無效建設還是真能創造效益的項目,還很難說。我國的投資決策體系存在相當嚴重的所有者缺位的問題,投資的效益普遍較差。而能夠高效創造財富的項目往往得不到資金,不得不去借高利貸。要提高投資效率決不是容易的事,我們曾為此努力了十幾年,效果並不顯著。這裏牽涉到整個資金市場的建設問題。所以增加貨幣供應是否真能增加生產能力是非常沒有把握的。

主張用通貨膨脹刺激經濟的經濟學家可能會提出來,儘管有這許多不確定因素,增加貨幣供應或多或少總歸有利於生產能力的擴大。的確,如果通脹沒有任何負面作用,它就成為值得歡迎的事,甚至通脹越高越好,事實當然並非如此。

通貨膨脹有些什麼負面後果?一般人往往只從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來討論。通貨膨脹是一種隱蔽的稅,它對一切手裡有貨幣,銀行有存款,和將來有貨幣收入的人征了一筆稅。而且這種稅不很公平,它不是按財產的多少來征,而只按持有貨幣的多少來征。真正富有的人未必持有大量貨幣。他們的資產多半是股票,房地產以及各種實物。所以通貨膨脹改變了財富存量的分配,也改變了收入分配。一般來說,通脹最不利於拿固定工資的公教人員,因而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降低他們的生產效率。而公教人員在維持政府正常工作中以及學校教育方面是至關重要的。然而二者定量的關係究意如何卻很難被察知,更談不上去研究通貨膨脹如何降低工作積極性而使GNP減少的定量關係。這也說明何以最優通貨膨脹率的定量研究非常困難。

乍一看來,在通貨膨脹下各種商品及服務的相對價格並不會因通貨膨脹而改變。因為通脹是貨幣購買力的全面貶值,它並不會對某一商品特別照顧或特別虧待。但事實上通脹本身會引起物價的相對變化。因為通脹時人們害怕持幣受損,盡量購置那些能長期保值的商品,並拒絕那些不能長期保存,必須經常變賣成為紙幣的商品。結果前一類商品的相對價格將因需求上升而上升,后一類商品的相對價格則降低。舉例說,高通脹時常常引起搶購黃金和房地產,因為它們不會因通脹而貶值,從而引起金價和房價上升。然而這種價格上升並非因生產的中間需求或生活的最終需求所引起,它會引導資源的重新配置。這種配置是因投機需求而引起,一旦通脹恢復正常,價格就將回落,資源又將迴流。這種流動完全是非生產性的,它引起的資源配置的扭曲和交易費用成為社會的凈損失。

通脹有害於生產的又一個原因是它使價格信號模糊。和完全沒有通脹相比較,通脹背景下引起對價格前景的猜測,使各種經濟決策因之而變樣。由於各人對價格前景的估計不同,各人又知道別人也在作他自己的價格猜測,因而會感到經濟前景多了一層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會引起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通貨膨脹也可能會改變人們的消費行為和儲蓄行為。例如托賓等人曾提出通脹會減少人的貨幣儲蓄,增加投資,從而有利於資本的形成。但他的理論卻不能從經驗中證實。不難證明通脹引起的變化使人們的決策偏離原先沒有通脹下的最優決策,因此從消費和儲蓄方面來看,偏離最優決策會使人們遭受福利損失。但這一損失如何如算很難確定。

通貨膨脹會使持幣人蒙受購買力實質性的損失。那麼通貨收縮物價水平普遍下降豈非可使一切持幣人受益。確實如此。可是要記住一條經濟學原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切財富都要付出辛勞才能創造出來。如果口袋裡裝鈔票的人無中生有地增加了財富,那麼必然有一些人創造了財富而沒有得到應得的報酬。可見通貸收縮會打擊生產者,不利於促進生產。美國在大蕭條時三年內物價水平下降了20%,這對恢復生產是極為不利的。這種貨幣政策大大延遲了復甦的進程。從這一點看,通貨收縮是不利於財富創造的。然而執行一個貨幣政策要精確到通貨膨脹等於零是非常困難的。既然負通脹不利於生產,那麼貨幣政策必定是寧右勿左,即寧可有一小點通脹也比負通脹更好一些。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多數市場經濟國家常常將通貨膨脹率瞄準1%到1.5%,而不是零通脹。

通過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到,通貨膨脹的正面和負面影響是很複雜的,但又都是可以研究的,條理是清楚的。然而要定量地弄清楚通脹的正負面影響,卻極困難,尤其是有關的信息收集最為不易,使要確立一個最優通脹率在當前或近十年之內似乎是無希望的。按大多數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保持一個非負的相當低的通脹率是最安全的政策。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