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七夕情人節的典故 & 台灣七夕的習俗

2017年08月27日 11:04 PDF版 分享轉發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東漢·古詩十九首

的典故

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中國的情人節。比起西洋的情人節更是專指向“愛情”。因為外國的情人節,原旨是人與人之間的互愛,或親情、或友情、或愛情,並非只限於男女之情。但是中國的七夕情人節,則是描述一對情侶的故事。傳說、天上玉皇大帝有七個女兒,其中最小的女兒織女,最聰明可愛、手藝又巧。天上皇宮中的重要織錦都由她負責設計與製作。另外,玉皇大帝有一群牛,由一個叫做牛郎的年輕人負責管理。兩人情投意合、互相愛慕,至荒廢了原本的工作。於是玉皇大帝下旨,叫喜鵲告訴這兩個熱戀的情侶要節制,七日見一次面即可。沒想到喜鵲傳錯話,他們以為每天均可相見,更是高興無比,工作完全拋在腦後。玉皇大帝這回就龍顏大怒,降旨他們每年只能見一次面,就是農曆七月七日的晚上。那一天喜鵲這群肇事者就負責搭橋,讓他們兩人踩在他們的肩膀上相會。因為一年僅能見一次面,當然有說不完的衷曲、道不盡的悲情,於是那天幾乎都會下著毛毛雨,象徵兩人的淚水。

銀河斷姻緣,七夕鵲橋會

相傳在遙遠的過去,天與地的距離相當接近,銀河與人間是相連的。有一位放牛的年輕人,雙亡,又被兄嫂欺壓,除了一頭老牛之外身無分文。某日,他來到天河邊,正巧看見們在河邊戲水,便偷了一件掛在河岸上的仙衣;結果其他仙女都回去了,只剩織女因遺失衣服無法上天,無可奈何只好嫁給牛郎。兩人成親之後生下一男一女,從此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讓天帝為之震怒,命將織女帶走,牛郎無法飛天追上,只好和兒女跪在原地哭泣。此時老牛告訴他,自己的生命已到盡頭,只要在其死後將皮剝下穿上即可飛天,語畢老牛即死;牛郎身著牛皮衣後果然得以飛天,然而就在即將追上織女時,王母娘娘卻以發簪一劃,在他們之間隔出了一條銀河。從此以後,兩人隔著銀河對泣,牛郎甚至想舀干銀河水。這份痴情感動了上天,於是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以烏鵲搭成橋,讓兩人在鵲橋上相會。牛郎織女的故事淵遠流長,這是我們最熟悉的七夕傳說。

七夕的習俗與傳說

古早台灣人以農曆七月七日為“床母生”,要祭祀保護嬰兒神“床母”,至於床母的由來眾說紛紜,很多都不足為信。據說“床母生日”就在七夕。台灣人將十六歲以的孩子稱為“花園內”,均受床母的保護。所以在這一天,這些少男少女,都要從下午六點起,在自己的寢室供祭床母,供品要有雞酒油飯,並燒床母衣(木刻衣服圖案之金紙),以拜謝床母保護未成年幼兒。

另外、七夕也是另一位神祗“七娘媽的生日”七娘媽和床母一樣,都是的保護神,但是兩者擁有不同的傳說來源。七娘媽又稱“七星娘娘”、“天仙娘娘”,七星娘娘有人指其為北斗七星的配偶神,有人則認為是指包含織女在內的七仙女,又稱“七仙姐”或“七仙姑”。在台灣以七星娘娘為主神的廟有雲林縣斗六鎮的濟安宮與嘉義縣太保鄉的福濟宮。“七星媽”與“天女娘”則專指織女。台灣以七星媽為主神的廟有雲林縣水林鄉的七星宮及市的開隆宮,均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民間信仰七娘媽者,皆於七夕此日黃昏供祭。供品有軟粿(一種中心壓凹的湯圓,傳說是給織女裝眼淚的)、圓仔花(即千日紅,為祈求多子多孫)、雞冠花、茉莉花、樹蘭、胭脂、水粉、雞酒油飯、牲禮、圓鏡。必不可少的還有一座紙紮的七娘媽亭,家有滿十六歲者,特供粽類、麵線。祭后,燒金紙、經衣(印有衣裳之紙)、並將七娘媽亭焚燒,無法焚盡的竹骨架丟至屋頂,此稱“出婆姐間”(婆姐,傳即臨水宮夫人女婢),表示該孩童已成年。胭脂、白粉一半丟至屋頂,一半留下自用,據稱可使容貌與織女一樣美麗。

兒童周歲前後,往寺廟祈求七娘媽或註生娘娘觀音媽、媽祖等,請求保護,並以古錢或銀牌、鎖牌,以紅絨線串成絭,懸在兒童頸上。父母併為孩子許願,如果能順利成長到十六歲,必至廟中還願。此後每年七夕,父母會帶孩子至廟中祭拜。附近無廟的,就在家中自設香案,並在神位前換上新的紅絨繩,稱為“換絭”。等到子女滿十六歲則於七娘媽生日當天“脫絭”,往寺廟祭拜還願,答謝七娘媽的庇佑。

七娘媽的信仰,在閩南及客家兩個族群中又有著不同的傳說。閩南的傳說中織女的姐姐們由於同情牛郎、織女兩人被王母娘娘拆散,便暗中保佑那兩個孩子,使他們平安健康的長大。由此才發展出七娘媽是兒童保護神的說法。為人父母者,為了能讓神保佑其子女,便把子女送給七娘媽為義子或義女,稱為“拜契”。

閩南人祭祀七娘媽最隆重的,要算是台南開隆宮的“做十六歲”。台南地區在農曆七月七日,凡家中有滿十六歲的,家長都會帶著子女前往開隆宮還願。除了攜帶供品祭拜外,還有一象徵子女成年的儀式:父母手持七娘媽亭立於神案前,年滿十六歲的子女匍匐穿過供桌及七娘媽亭,男孩起身後須往左繞三次,女孩則往右繞三次,稱為“出婆姐間”或“出鳥母間”,鳥母,據說是七星娘娘所託照顧小孩仙的仙鳥。祭拜的供品中,較特殊的有“甜芋”,取其“吃甜芋才有好頭路”的好口彩。有的人家也供祭香煙及檳榔,這是為七月日自鬼門關出來的“好兄弟”準備的。而除了父母幫子女作十六歲外,外婆家還需準備衣服、鞋帽、手錶、項煉、腳踏車或縫衣機、紅龜粿、雞、鴨等,在七月七日這天至七娘媽廟為其外孫(女)做十六歲,並設宴慶祝,此俗近年已不多見。

客家人也有“拜契”的習俗,但是原因截然不同:相傳七星娘娘有七位,自從織女離開后,只剩下六星在一起,由於沒有固定祭祀的廟,所以在神格上屬於“閑神”,平時下凡來游游野野(即閒遊亂逛之意)。相傳七星娘會抓人小孩,因此八字低的就給她作契子,以保平安。客家人祭祀七星娘時不用“七娘媽亭”,而是一張印就的“七星娘圖”,以香爐壓住。為子女求七星娘絭的父母須手持杯茭,口念:“紅(白)花枝某姓某名,身體欠安,容易驚嚇,現在要作妳的契子,帶妳的絭,以後若有遇到,就不要隨便摸他,如蒙允許,請賜一杯茭”。直至七星娘允許“聖杯”為止。

來源:賊夫的家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