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過年請不要這樣逗我的孩子 否則絕交

2017年01月25日 7:11 PDF版 分享轉發

過年走親訪友,大家都很喜歡逗小孩,萌萌噠很可愛。但是有些方式並不適合,此前就有過報道,小朋友在親戚的哄逗下喝了一兩多米酒後昏睡不醒,被緊急送醫。最終被診斷為腦損傷和癲癇。

還有一個兩歲的孩子,在昏睡的時候,被爸爸的朋友勸酒,共喝下二兩白酒,最後不治身亡。

有的長輩故意逗孩子生氣,覺得這樣很有意思、有的長輩故意搶孩子的東西、試探孩子是否“小氣”,結果鬧得場面尷尬。。。

一位旅居德國的家媽媽,

根據親身經歷畫了十幅漫畫,

她想告訴大家:

下面的十條請一定不要做哦!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土豆媽說:

小時候有一件讓我記憶猶新的事情,忘了具體幾歲了,有一次過年去外婆家,小舅舅跟我開玩笑,讓我唱歌還是跳舞(又忘了),說如果不唱就不吃中飯,我倔強地沒唱說不吃就不吃。然後就真的沒吃,小舅舅端到我面前,很多親戚安慰我勸我都沒用,而且從此以後我就不喜歡小舅舅,覺得他很兇對我不好。可是外婆告訴我,小的時候他可喜歡我對我可好了,只是愛故意逗我玩。直到長大我才明白那只是他喜歡我的方式。

而我那時的心情卻是覺得難堪甚至屈辱,在很多認識不認識的親友面前,覺得自己就像個小丑。我不想唱,卻連個下來的台階都沒有。

後來的無數次我都在想,如果當時有哪怕一個人站在我這邊,告訴我沒關係,我們就不唱咋地,我也不會感覺那麼受傷,也不會餓一頓,連續好多天都心情不好吧。

真的,小孩的自尊心一點也沒比大人少。

看了這些漫畫,還有很多媽媽傾訴了她們不快的往事:

糖水:媽媽以前的老闆娘,老是以逗哭六七歲的我為樂,直到我眼淚一顆顆掉下來才哈哈大笑作罷~十多年過去了,直到現在我都不想再見到她~

琳YUI:更想知道怎樣應對這樣的豬親戚。。。我的一個表弟,還不懂事的時候被親戚老是逗他去踢人,踢了就稱讚他。。。結果後來他會走會跳了,高興不高興都會踢人,而且連姐姐也一樣對待。。。真擔心自己孩子呢。

F?lo?ra:有一次我和老公邀請他哥哥一家來我家吃飯,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在廚房忙得不亦樂乎,我嫂子一邊吃著飯一邊逗著我女兒(那時才上幼兒園),後來嫂子說要帶她一起回老家玩,我女兒突然來了興緻吵著要去玩,然後,我嫂子又逗她說,回老家太遠,會暈車的,得吃暈車藥。我女兒二話不說就去藥箱取了暈車藥出來,然後我嫂子就看著她把暈車藥吃下去了。還對我女兒說:“你真傻呀!我開玩笑的,你怎麼就吃藥了。”我女兒就“哇……”大哭起來,本來一家人好好吃著飯,這下大家都慌亂了!我嫂子又說:“動不動就哭!這脾氣太壞了!到底像哪個?”我抱著哭得稀里嘩啦的女兒,心裏難過極了,再也沒有心思去炒菜了。

小龍蝦:就是在說我啊,我從小到大就是一個愛哭的人,小時候去外婆家拜年,滿屋子的親戚以把我逗哭來打發時間,說我媽媽不給我買漂亮的衣服啦、說我是媽媽抱來的不是親生的啦、說是換作我們早羞的哭了……每次都是七嘴八舌的故意損我,我就稀里嘩啦的哭一場,一天至少得被弄哭好幾次,我哭了,他們就在旁邊哈哈大笑,指責我那麼愛哭、那麼不知道開玩笑、那麼不中用。

x'!ao?晴:這個問題真的很討厭,試問大人們家長們,你們如果被一幫親戚朋友圍著讓你展示才華你什麼感受,而且那些親戚盆友平時很少看見,你們都不熟悉,更何況是你們的孩子,而且每個孩子性格不一樣,有內向的有外向開朗的,外向的也就罷了,可內向的呢,不願表演或者表演不好,家長往往還要責備,小孩子什麼感受,對孩子影響太大了,跟耍猴一樣,堅決抵制,請爸爸媽媽們愛護自己的孩子。

還有一些媽媽說的特別有道理:

何菇涼:你列出這些有很多我同意,但是有點我覺得把孩子關在籠子了。不要讓孩子比較急眼這些都很好,但是比如不要亂給東西讓孩子吃這些,有些是友善表現,我覺得與其拜託讓別人不要逗弄孩子,倒不如告訴孩子,不要急眼,禮貌收下別人給的食物,不要在意比較,畢竟,我們誰也不能讓自己孩子生活在無菌世界里,要教會孩子去與世界相處。

lulu露露:我覺得見親戚長輩朋友(換句話說,有關係的陌生人),只要不是太離譜的關心(比如跟我們教育宗旨相衝的寵溺),我覺得都可以讓孩子去接觸,我們不可能把孩子的社交環境變成溫室,不讓她接受跟不一樣的關心,不一樣的生活態度或習慣,不一樣的情感表達方式,不一樣的娛樂活動等等等等,單一的生活環境呆膩了,作為父母偶爾還想去旅遊散心呢。萬一發生特別抗拒的行為,父母的反應要比寶寶的反應更重要:冷靜,理智地抱著寶寶,無條件支持她。就像我們小時候被親戚逗的很沒面子,有的小孩子會學會幽默地迴避,我覺得也是一種成長,萬一覺得被傷自尊了,父母一定要給孩子講清楚其中利害,讓她不要留下心理陰影。

馬小梅: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行為方式,我們也無力改變。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大人笑著化解這種情況,只要不傷害到自己孩子就可以了。這樣也側面告訴孩子,別人說的不一定都是對的,你可以不按照別人的想法做,也不要有不良情緒。

轉發提醒更多爸媽,

也讓更多親朋好友知道,

這樣對待孩子是不恰當的。

來源:北京青年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李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