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她是梁思成弟子 帶80專家用15年"複原"圓明園

2017年04月19日 13:13 PDF版 分享轉發

80餘位專業人員,15年專註于遺產保護,查閱10000餘件歷史檔案,畫了4000幅複原設計圖紙,造了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分了6段歷史分期中的120組時空單元……終於讓這座“萬園之園”跨越了310年的時光,再次展現在大家面前。

3D複原的同樂園大戲樓

4月18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音héng)團隊完成的數字圓明園研究和應用項目新聞發布會在舉行。

圓明園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不是八國聯軍——觀察者網注),如今只留下一座遺址公園。有“萬園之園”美譽的圓明園是中國文化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迹,可惜現代人已經無法從中體會到當年的輝煌勝景。而關於圓明園的“復建之爭”也持續了近30年,卻難獲共識。

圓明園今天成為了著名景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用視頻還你一個真實的圓明園

在此期間,一直致力於建築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的著名古建學家郭黛妲,已埋頭複原“萬園之園”近20年,她的團隊用的是數字技術,讓曾經飽受戰火侵襲的圓明園重現光彩。

“人們對於圓明園的期待感很強。清華大學身在圓明園所在地,也有責任研究和複原這座園林。圓明園到底什麼樣?人們都說不清楚。圓明園歷經戰爭浩劫,有人認為它今天是愛國主義教育場所,有人說圓明園是古代驕奢淫逸的見證。其實這些觀點都不夠全面。因此我們要全面研究圓明園。”在今天發布會上,郭黛姮這樣說道。

作為先生的學生,如何踐行梁先生對於建築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理念,既遵循遺產保護的原則,充分展示和闡釋建築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又能滿足公眾“親眼目睹”的情感期待,成為郭黛姮一直以來的探索。在她50年的學術生涯中,目光從未脫離過圓明園。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

年近八旬的郭黛姮,自小在北京長大,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曾主持規劃了雷峰塔新塔重建工程和北京恭王府府邸修繕工程,在保護的同時再現了當時的建築和景觀。這些成就不僅令中外矚目,也使她成為國內古建築研究領域的權威。

郭黛姮說,對圓明園的數字化複原,能夠讓人們對圓明園有更全面的認識。“我們研究了每一位皇帝的駐園時間,發現他們一年中大多數時間都在圓明園,圓明園實則是皇帝臨朝理政的場所,能夠稱之為紫禁城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

“如果說,建築是石頭的史書,那麼圓明園是用園林造就的一部活生生的社會文化史。”郭黛姮曾這樣說過,圓明園作為一座皇家園林,其不同時期建築風格的變化均是中國曆任皇帝治國理念和方略的體現。

圓明園從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作為四皇子胤禛的賜園開始營建,到胤禛即位,始作為皇帝御園,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150年的擴張、經營。對圓明園營建過程的研究,基於若干極為重要的史料,其中《圓明園內工則例》、樣式房圖檔和《圓明園四十景圖》尤有價值。

《圓明園四十景圖》(選)

歷史上,由於每一位皇帝愛好不同,圓明園同一景區不同時期的景觀也會隨之變化。通過數字化複原,現代人還可以一睹這座“萬園之園”在不同歷史階段的風采,但是這就給修復工作增加了難度。

為了讓圓明園“活過來”,自1999年起,郭黛姮帶領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基礎性的研究,他們注重實際調查,包括勘查、測繪和已有的考古發掘新成果,同時深入挖掘史料,結合《圓明園內工則例》、《內務府奏銷檔》、帝王《穿戴檔》、《起居注》以及《御制詩》的記載,研究圓明園中各類人物及其活動特點,採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對圓明園中的場所空間進行分析,揭示其空間的特質。

在這個過程中,郭黛姮常帶著建築系的學生,依照30年代由中國營造學社繪製的圓明園平面圖,沿著土路尋找假山、池塘、石橋等遺址。在她看來,這些瑣碎的勘察工作具有重大的意義。

圓明園諧奇趣南側複原圖。

在此基礎上,團隊結合1933年、1965年、2002年地形圖,查找了圓明園山形、水系在全園的變化狀況;利用圓明園的樣式房遺圖、當時的書畫作品、圓明園的文獻檔案,對園中每棟建築的造型特點、景區空間構成進行分析;發掘出一些特殊造型建築的結構特點,山石、花木的配置手段。這些研究深化了對清代皇家園林造園藝術的認識,類型之豐富前所未有,規格之高超乎想象,空間豐富,尺度宜人。這些研究成果以多篇博士、碩士論文及書籍的形式呈現。

與此同時,高科技數字技術也被引入對圓明園的重現,每複原一個景區就需要十多道程序:遺址信息採集與記錄、樣式房建造技術分析、殘損構件虛擬拼接等等,每一步都需要結合史料嚴格論證、分析。

“每棵樹、每塊牌匾的顏色都反覆推敲,還用烘焙技術還原了最真實的光影效果,增強現場感。”10000餘件歷史檔案、4000幅複原設計圖紙、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6段歷史分期中的120組時空單元,終於讓圓明園這座“萬園之園”跨越時光,再次展現在大家面前。

上下天光道光時期

上下天光乾隆時期

在數字化複原圓明園的過程中,每處建築都要從內部結構做起,柱、梁、斗栱、椽子、門窗、瓦件、吻獸等都要求三維建模,彩畫要按照不同的時代風格繪製,並體現出時代風格和場景的變化。

數字化複原的過程中,也常常伴隨著新的發現。在西洋樓景區的研究中,團隊從圓明園庫房所存的殘損琉璃花飾,發現了西洋樓景區“中西合璧”的新特點,即不僅使用琉璃瓦的屋頂,而且還有許多琉璃窗套、壁飾等。

此外,對西洋樓噴泉的了解,國內學者此前知之甚少,團隊成員曾利用探地雷達測出了噴泉供水管線的存在,但仍然不了解其供水所用機械。

圓明園3D複原過程

為了實現數字圓明園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清華大學團隊和圓明園管理處共同承擔了2013年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現輝煌——數字圓明園研究及文化旅遊應用示範”項目。

經過多年潛心研究,郭黛姮教授團隊研發了“虛擬現實”的圓明園移動導覽系統(2012年10月投入使用)和圓明園虛擬遊園系統,研發了具有海量數據,集定位、導航、位置識別、音頻講解等於一體的圓明園移動導覽產品和高清沉浸式體驗產品。團隊研發的“增強現實”IPAD導覽,將遺址現狀與歷史複原場景進行疊加的同屏對比,能夠實現360度環視,獲得了技術發明專利。通過虛擬遊園系統,遊客彷彿置身“正大光明”的樓前,雕樑畫棟的樓內,一代帝王正與臣子商討朝政。

目前,郭黛姮團隊對於圓明園的研究探索並未停止。他們正圍繞全新的數字技術概念,推進“混合現實”和“感映現實”兩個創新項目,使虛擬場景進一步混合在現實空間中,讓人具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具有極高藝術觀賞性和感染力的體驗式空間,充分調動體驗者的五感,進而激發其對展示主題的高度情感共鳴。

此外,隨著圓明園考古發掘推進、基礎條件改善,團隊還將進一步擴大數字複原的研究範圍。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數字複原圓明園圖景,讓更多人通過圖像領略圓明園的魅力,能夠把科研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為大眾服務的成果。”郭黛姮說。

據介紹,郭黛姮團隊已經完成了所有能夠採集到詳實信息的景區的數字化複原工作,利用精準數字化複原景區達全園總量的60%。

1979年,費正清夫婦初次訪問清華大學建築系,左起:莫宗江、吳良鏞、費慰梅、林洙、郭黛姮

有關圓明園的話題總是能引起人們的爭議,作為古建築專家,郭黛姮是怎樣認為的呢?11年前,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指出:我並不主張在圓明園遺址上進行大規模、大面積的復建。圓明園是清代鼎盛時期的皇家園林,它繼承了中國傳統園林的文化精髓,仿照了國內外不同的園林景觀,集當時園林藝術之大成,代表了中國傳統園林的最高水準。

“圓明園後來被帝國主義破壞,它所經歷的盛衰變化正是中國近代歷史的寫照,也是這段歷史的記錄,是極其珍貴和不容篡改的。作為文物,圓明園承載了一段歷史。歷史的價值是圓明園遺址的基本價值,相關措施必須是從保護文物出發。”郭黛姮說。

法國大文豪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曾將圓明園描述為“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產生的成就盡於此”。

法國軍隊進入圓明園搶劫

來源:觀察者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周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