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劉伯溫九句話 朱元璋建立大明威武之師

2019年01月28日 6:43 PDF版 分享轉發

中國歷代王朝中,漢唐是被公認的武功強盛的王朝,比起漢朝橫掃匈奴的威武,大唐戰無不勝的風光,而大明朝的,在史料的記載中,似乎是相對低調的。

低調的明軍,是一支威武之師,光榮之師。

事實上,低調只是表面現象,低調的明軍,是一支威武之師,光榮之師。對比明軍的發展歷程,這絕不是溢美之詞。

明軍開國的起點是非常高的,甚至說對比之前其他歷代封建王朝,明軍在大明開國戰爭中所遭遇到的對手,是極其強大的。它所戰勝的,是在中世紀曾橫掃歐亞的世界最強騎兵——元朝蒙古騎兵。

而且它還完成了兩個奇迹:

第一,它是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支以軍的身份脫胎而來,最終完成改朝換代大業的軍隊。

第二,它完成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一件空前的壯舉,第一次以由南向北的形式北伐成功,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大業。

這兩件事,更是絕對的高難度動作。

元末天下大亂,四方起義四起,按照評書里的說法,就是“十八路反元”,這其中最重要的反元起義軍,就是南方“紅巾軍”。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明朝皇帝,最早也是紅巾軍的一員,他一開始投奔濠州紅巾軍領袖郭子興,雖然郭子興很賞識他,並把養女馬氏(明朝開國第一任皇后馬皇后)嫁給了他。

但他始終得不到信任,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二十五歲的朱元璋以紅巾軍將領的身份,回到家鄉安徽鳳陽募兵。這次募兵一共招募來七百多名青壯。

看似人數不多,但在歷史上卻有重要意義——如果朱元璋回鄉募兵的日期,在歷史上有精確到哪一天的記錄的話,那麼這一天絕對可以算作大明王朝的“建軍節”。

當時的朱元璋並不受紅巾軍信任,相反處處受氣,後來朱元璋帶著這支軍隊打了幾仗,地位也節節攀升,但也繼續在紅巾軍內部受擠兌。

不得已轉戰定遠,這支七百人的隊伍中,他挑選了二十四名親信隨行,這二十四人,就構成了大明開國將領的雛形陣容:徐達、常遇春、宋朝用、郭英等後來的名將都在其中。

之後朱元璋帶著這二十四人招兵買馬,在老將領郭子興過世時,他已經有了數萬軍馬,坐擁和州,定遠等地盤,並趁元王朝麻痹大意的機會攻克了南京。大明王朝後來爭雄天下的本錢,就這樣打下來了。

朱元璋從早期拉隊伍開始,一直奉行的策略,就是謀士朱升所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策略說白了,就是不爭出風頭,耐住性子發展力量,尤其是軍事實力。

早期明軍的力量,也是在這個過程里暗暗壯大。然而力量壯大,卻不等於軍力強大。

特別是佔領南京之後,朱元璋在軍隊建設上最苦惱的事情,就是軍隊的紀律鬆弛,雖然朱元璋施行嚴刑峻法,對於各種軍紀敗壞的行為嚴懲不貸,但是敗壞紀律乃至招來民怨的事還是時有發生。

明實錄》里記載,當了皇帝的朱元璋,有次與大臣們回憶早年往事時,說過這樣一個事情,一次他騎馬巡邏,突然看到一個孩子在野地里哭,一問才知道,孩子的父親被抓進軍營當勞工,母親也被劫掠進去,只留下孩子一個人。

朱元璋當場大怒,憤而下令徹查,結果查明孩子的父母確在軍營,並在朱元璋的關照下得以一家團聚。

然而令朱元璋更加震驚的是,這個孩子一家的遭遇,在朱元璋軍中絕非個例,相反比比皆是,之後連續十天的徹查,查明因軍隊劫掠而導致夫妻離散的家庭,竟然有數百家之多,雖然在朱元璋的嚴令下,這些家庭得以團圓並給與優厚的撫恤,但是明軍當時的紀律狀況,卻可見一斑。

《明實錄》說,即使二十多年後,朱元璋在回憶這事的時候也感嘆,如果明朝軍隊一直都是這種風紀,大明怎麼可能取得天下?

那時的朱元璋,看似是一方梟雄,面臨的局面卻是極其嚴峻的。朱元璋佔領南京后的中國,其實是四角鼎立。

北方是以中央政府自居,佔有中原以及蒙古草原和西域的元王朝。南方除了佔有淮西以及南京的朱元璋外,更有佔有湖北荊襄平原的“漢王朝”,以及表面向元朝稱臣,其實卻佔據蘇南地區割據自立的梟雄

在這四家裡,朱元璋不但是力量最弱的,而且還是處境最危險的,他的地盤其實是夾在三家中間。

論軍隊實力,他比不上陳友諒,論經濟實力,他比不上張士誠。而且更嚴峻的形勢是,就算打敗了張士誠和陳友諒,如果想統一天下,就必須要戰勝元王朝,也就是要打敗當時天下最強的騎兵——蒙古騎兵。

可當時實際情況又是怎樣呢?

在朱元璋之前,紅巾軍起義也曾一度席捲南中國,並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北伐,然而當進入北方平原,與強悍的蒙古騎兵交手后,由南方農民組成的紅巾軍卻大多敗下陣來。

當時的元王朝,雖然後世史家常津津樂道他們的“腐敗無能”“皇帝昏庸”,但軍事方面,彼時擔負平定農民軍大任,執掌元王朝軍事大權的擴敦帖木兒(漢族名王保保)等人,可以說是不世出的名將,他們麾下的元軍,也一改早期腐敗無能的形象,戰鬥力直線恢復。

兇險的局面外加強悍的對手,使朱元璋必須要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他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工作,比如嚴明紀律,比如每攻克一處城池,都格外注意招降敵人中具有騎兵訓練經驗的將官並委以重任,甚至不惜重金,通過各種渠道在北方購買戰馬。

然而大明軍隊真正擺脫“流寇”形象,實現脫胎換骨,成功升格為“國家軍隊”,卻是以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為轉折,因為那一年朱元璋遇到了一個人,並展開了一番決定大明軍隊命運的談話——

那一年,也是劉伯溫第一次受朱元璋邀請,到朱元璋麾下效力,在談話中,朱元璋面對這位早已聲名在外的浙東大儒,提出了一個困惑自己已久的問題:為什麼天下義軍這麼多,卻屢起屢滅,始終難以成事。

劉伯溫卻給出了朱元璋一個令人震驚的回答:因為農民起義有“九惡”,所謂的九惡,就是歷代農民起義都不曾避免的九條錯誤:一惡:“不敬孔孟,褻瀆聖人之道,敗壞天理人倫”;二惡:“攻伐無度,形同流寇”;三惡:“時降時反,相互猜疑”;四惡:“糧餉不能自足,臨陣不知兵法”;五惡:“掠人妻女財產,只知取之於民,而不知養於民”;六惡:“為將者心胸狹隘”;七惡:“為士者缺乏訓練,作戰形同群毆”;八惡:“勝時聚集,敗時作鳥獸散”;九惡:“此義軍與彼義軍之間,相互猜疑,互相攻伐”。

史載朱元璋邊聽邊“聞之勃然色變”。而劉伯溫卻毫無懼色,繼而總結髮言:“九惡不除,雖稱義軍,實則草寇流賊。”

放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番言論等於打了朱元璋一巴掌,但朱元璋到底是朱元璋,挨了巴掌后不但不怒,反而如獲至寶,不但對劉伯溫大加重用,而且依照劉伯溫的九惡,開始了針對性的改革。

這“九惡”中,涉及到軍隊的最重要問題,朱元璋也有了自己的辦法,元朝“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設大都督府,並正式確立軍規二十二條,同年在南京設刑台,公斬二十二名犯事軍官,從而震懾全軍。

這個改革最重要的效果是,之前的明軍雖然陣容龐大,但制度鬆散,管理疏散,可以說是草台班子,這之後的明軍,卻有了自上而下完備的軍事制度,和條令森嚴的軍規。

之前朱元璋抓軍紀,雖然常如暴風驟雨,但基本就是一陣風。風聲緊的時候軍隊紀律就好,風聲鬆了軍隊紀律就壞,這以後一切有了規章制度,不管風聲鬆緊,一切都按制度來。軍事制度立刻煥然。

這之前的明軍,好像一個內力深厚,卻經脈不通的習武者,雖然不斷的集聚力量,但始終不能把力量爆發出來,反而經常鬧得內力失調,在這以後,明軍算是徹底打通了任督二脈。

來源:半成熟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劉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