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遠離被套路的50條大腦認知建議

2019年06月21日 5:09 PDF版 分享轉發

來源: warfalcon 作者: warfalcon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反套路》,非常適合經常被套路和洗腦的人閱讀。大腦很容易陷入察覺不到的偏見、混亂和誤區,然後被他人影響和洗腦。有些觀點很趣,但說的不夠深入。

今天你要記住這一條:遇到限時搶購的時候,明明自己並沒有需求,卻覺得不買就對不起自己。

想起來前幾天在一個群里,有人計算618天這天怎麼買更合算,如何湊單。但我想了半天也沒想到618這天需要買什麼,感覺什麼都不缺。

1.別著急,先緩緩

只要我們放慢速度,認真思考該怎麼做,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當然了,某些情況下我們沒時間「先緩緩」,只能靠直覺做出反應。但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有充足的時間做決定、下結論。

2.既有觀念如何影響當下的想法

沒有哪個人的認知不受既有觀念影響。問題在於,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了嗎?

童年印記是既有觀念的主要來源,而且大多根深蒂固。但只要每次遇到類似的情況,都迫使自己意識到它的影響,就能漸漸對整個不可靠的思維體系發起衝擊。認知研究一次又一次證明,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改變,要比一下子徹底改變有效得多。向固有的思維模式發起挑戰,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而且需要持之以恆。

3.提防易得性偏差

大腦喜歡根據最容易獲得和理解的信息做判斷。例如,人們通常會高估犯罪率。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只接觸某一類觀點,就會忽略其他觀點。容易接觸到的這個觀點(比如政治觀點)會使你產生認知偏差,認為只有它是正確的。這叫作易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如果你收聽的廣播電台都持同一立場,就不難推測你對其他觀點會有什麼反應。僅僅是意識到這一點,就足以讓我們的思維方式發起挑戰。

實際上現在各種APP的各種演算法會讓這種「易得性偏差」不斷擴大,比如網易雲音樂、今日頭條、抖音、知乎等APP都會根據你的喜好來推送更適合你口味的信息。

4.理解思維框架

可能在你小時候,父母親戚都說你是家裡「頭腦靈活的那個」,你哥哥是「擅長運動的那個」。你沒有意識到,多年來這種「標籤」塑造了你的自我認知。換句話說,你接受了家人給你扣上的「不擅長運動」的帽子。從別的角度審視自己,反而會讓你覺得不舒服。

事實上,你甚至會焦慮不安,感覺很不自在。要打破如此根深蒂固的思維框架是很難的——關鍵的一步是意識到框架的存在。我們每天都會受到不可靠框架的影響,像是展示數據、安排論據的方式。培養打破框架的技巧,既能讓我們看到其他闡釋方法,也能讓我們不再受到矇騙。

5.請別人幫你信守諾言

你向親朋好友公開做出承諾,請他們督促你實現目標。如果他們的看法對你很重要,你就會充滿動力。對大多數人來說,請自己在乎的人監督自己信守諾言,有助於獲得更好的效果。

6.短期回報與長遠利益

大腦喜歡關注眼前的利益。既然如此,不妨想一想完成哪些短期目標有助於實現長遠目標。例如,如果你打算在半年內減掉30斤(到時候正好能穿上泳裝),設置什麼樣的短期目標才能實現這個願望?也許你可以把目標設成「每個星期減2斤,就好好犒勞自己一番」。這也適用於實現其他目標,比如戒煙或提高工作效率。通過把整體目標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我們可以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實現目標,免得被大目標嚇趴下。

7.制定可量化的具體目標

制定的目標最好明確具體。顯然,減輕體重就是個清晰可見、能夠量化的目標。戒煙的好處也許不能馬上看出來,但如果你記錄下整個戒煙過程,把戒煙前和戒煙幾個月後的感覺做個對比,目標就顯得具體多了。這個小竅門叫作「反饋分析」(feedback analysis)。

記錄自己的表現(比如身體或精神方面的變化,或是節省了多少錢),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後回過頭來看看記錄,目標的價值就會清晰展現出來。這個竅門用途很廣,只要你能忠實記錄前後變化,同時儘可能摒棄偏見就行。

8.狩獵過程比捕獲獵物更誘人

大腦有個令人沮喪的壞習慣:渴望得到獎勵,可一旦獲得,就會感到失落。這會讓我們陷入「渴望—獲得—後悔」的怪圈。關鍵在於,要意識到自己陷進去了。

假如你在網上競拍某件東西,發現價格已遠遠超出物品的實際價值或你的心理價位,你仍在不停抬價,那就要努力讓自己意識到這麼做有害無益。在這種情況下,付諸行動才是最有必要的——馬上停下,轉身離開。如果形勢急迫,不妨撒腿就跑。

9.全面思考未來,避免自利偏差

大腦不擅長想象未來場景,因此很難做出有長遠影響的決定。我們會重構過去的經歷,以此模擬未來,而這種重構往往並不准確。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構想未來的時候,最好儘可能考慮好壞兩方面。與此同時,警惕心理學家所說的「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它會導致我們相信,成功完全源於自己的努力,失敗全是外界因素導致的。

我們都不願意預想失敗是自己的錯,但這麼做能避免單向思維。雖然在規劃未來的時候,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取得成功,但也應該意識到,失敗也是有可能出現的。

10.特殊性策略

毫無疑問,通過練習變得「更快」是有好處的,但不一定在所有情況下都有好處。在田徑比賽和橄欖球比賽中,「更快」的意義就不一樣。在橄欖球比賽中,「更快」意味著在跑動中進行高效的搶斷,或者避免被別人搶斷。對田徑選手來說,這些技巧則毫無意義。

練習的目的就是從一般性技巧中汲取精華,結合特殊條件下的特殊運0 用。如果練習過於針對性,大腦面對新情況時就會疲憊不堪,導致無法學以致用。

11.有始有終

這個建議利用了大腦對我們有利的一個傾向。在大腦看來,不完整就意味著不穩定。「開口的圓」實驗就展示了這一點。在紙上畫一個圓,但留下一個小缺口,使圓無法完全閉合。然後,盯著它看幾分鐘,瞧瞧會發生什麼事——大腦會很想把圓補全。對有些人來說,這種渴望實在是太強烈了,最後他們會忍不住提筆補全。同樣的道理可以用於戰勝拖延症。

訣竅很簡單:不管你眼前的任務是什麼,現在就邁出第一步——隨便從哪裡開始都行。心理學家稱之為「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因為首次記錄這個效應的是俄國心理學家蔡加尼克。他發現,當某人面對令人畏懼的任務,拖拖拉拉不願去做的時候,隨便從哪裡邁出第一步,都能帶來完成目標的動力。開始做任務(哪怕是從最簡單的地方做起)就相當於開始畫圓。隨著你一點一滴付出努力,那個圓會越來越完整。不過,「蔡加尼克效應」生效的前提是:你對完成目標確實感興趣。

12.不要自我告知,要捫心自問

自我激勵其實並不容易做到,但有些小竅門能讓它變得輕鬆又有效。心理學研究顯示,詢問自己能否實現某個目標,要比告訴自己一定能做到更有效。

13.養成有益健康的習慣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養成一個習慣平均需要66天。但想養成一個有益健康的習慣,至少需要80天。習慣越複雜,要花的時間就越多。例如,對大多數人來說,養成堅持鍛煉的習慣要比改變飲食習慣(這本來就要花很長時間)多花1.5倍的時間。你可以偶爾跳過一兩天,但荒廢的日子越多,習慣就越難養成。

14.你希望別人怎麼看待自己,會影響你的第一印象

我們喜歡拿給自己的標準衡量別人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印象。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給別人留下活潑外向的印象,就會用「活潑外向」作為標準衡量別人。如果對方沒能達標,也許是因為你給自己定的標準太高了。

但如果我們跟陌生人初次見面時沒想給對方留下特定印象呢?研究顯示,我們仍然會做價值衡量,推測對方是否值得信任。從看到對方的第一眼起,我們的大腦就在高速運轉,衡量眼前的人值不值得信任了。

15.你的記憶其實並不可靠

記憶不是記錄,而是重構。我們很容易受外部信息影響,用真實記憶的碎片虛構場景。大腦會把碎片拼湊起來,構成我們誤認為的「完美回憶」。大多數人都意識不到,自己對某個事件的記憶中缺少的細節,

其實是大腦藉助別的信息來源補起來的。這對目擊者證詞有重大意義。另外,你跟伴侶吵架,聲稱自己記得清清楚楚的時候,也應該想想這一點。最好現在就接受事實吧:「完美的記憶」跟其他「完美」的事物一樣,根本就不存在。

16.拒絕習慣化

人生的殘酷之處在於,只要時間足夠多,任何事物都能讓我們感到厭倦。只是一旦習慣了它們帶來的刺激,它們就顯得不那麼誘人了。就連性愛也不例外。我們需要克服的是「多樣化失憶」(variety amnesia),也就是容易忘記自己身邊有各種各樣的好東西,像是朋友、美食、音樂、電影、傢具等等,卻把注意力放在已經不能讓自己激動的東西上。

想要跳出這個陷阱,我們就得逼自己回想過去的種種體驗。假如你曾經很喜歡一支樂隊,他們的歌怎麼聽都聽不夠,現在卻感到厭倦了。研究顯示,你只需要回想一下自己聽過的其他樂隊的其他歌曲,很快就能重新愛上原本最喜歡的樂隊。心理學家把這種小把戲稱為「模擬多樣化」,也就是通過模擬體驗多樣化來削弱饜足感。饜足感是指,隨著時間的流逝,最初的刺激會漸漸淡化。

17.想象剛吃完大餐,能抵擋美食誘惑

如果你想象自己正盯著一桌大餐,就會渴望大快朵頤。但研究顯示,如果你想象自己正在大快朵頤,享用美食的慾望就會減少。這是因為對我們的大腦來說,想象做某件事跟實際做某件事並沒有太大差別。我們可以欺騙自己,讓大腦以為剛剛享用過大餐,這樣它就不會對美食垂涎三尺了。

18.感同身受不可盲目

我們更容易對熟人感同身受,就連打呵欠這樣的小事也能體現「熟悉度偏差」。而除了打呵欠,大笑和哭泣等行為也會傳染。對別人感同身受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但你也許已經發現了,對認識的人感同身受要比對陌生人容易得多。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進化到了一定的程度,只喜歡跟相對較小的群體打交道。有些專家指出,這個小群體的人數一般在150左右。對群體之外的人,我們會劃清界限,不那麼容易投入感情。不幸是,對於國內其他地區或國外需要幫助的人,這種傾向會讓我們顯得冷酷無情。

19.練習元認知

元認知(Metacognition)是指「對思考本身進行的思考」,這是人類與其他生物大腦的重要區別。我們能居高臨下地審視自己的正常思維過程,在思考的同時分析自己為什麼會這麼思考。

我們能站在客觀的角度思考自身。針對靈長類動物的研究顯示,就連跟我們最像的黑猩猩也缺乏這種能力這種能力可謂一把雙刃劍,因為我們在進行自我反思的同時,很容易陷入對生存意義的虛無思考。

20.別總相信常識

「常識」通常是指你覺得顯而易見的事,至少在有腦子的人看來是顯而易見的。問題在於,許多看上去顯而易見的事並沒有那麼簡單。當某人說「這不過是常識」的時候,他要麼是一知半解說不清,要麼是希望你別再追問下去了。換句話說,這隻是岔開話題的小伎倆。畢竟,誰好意思對「常識」刨根問底呢?

你問我有什麼建議?我建議你做那個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

21.情緒也會傳染

意識到它的影響(尤其是恐懼、焦慮、指責、憤怒會傳染)就能避免負面後果。在一群人中傳播負面情緒實在是太容易了,如果任其自然發展,很可能釀成災難。

想一想節日期間商場經常發生的踩踏事件吧,結果往往有人被踐踏致死。體育場和音樂會看台上也經常發生類似的事。這些都是社會心理傳染病釀成惡果的實例,我們應該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它們蔓延開來。

22.自我感覺正確,不代表真的正確

大腦將「不確定性」視為威脅,希望我們重歸「正軌」。但我們經常忽略一點——我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感覺自己是對的」。因為它能解除警報,讓我們放鬆下來。

「自我感覺正確」和「真是正確的」很容易被混為一談,所有人都會掉進這個陷阱。然而,事實真相跟你是否確信其實毫無關係。不過,我們通常很難意識到這一點。

23.當心直覺性無視

在信息不完整的情況下處理問題時,依靠直覺是一種簡單有效的做法。大腦喜歡依賴直覺,因為這麼做能消滅不確定感。直覺可以是很好的工具,但也可能讓人誤入歧途。例如,當我們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該走哪條路的時候,最好依靠簡單的直覺法則「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但當朋友輕率行事,我們不知是該冒著傷及友誼的風險上前勸阻,還是為了保住友誼支持他度過艱難時光,這個時候就沒法靠直覺法則做判斷了。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選都有利有弊,必須精心權衡。即使這樣,也很難做出正確的抉擇。我們需要弄清,什麼時候該靠直覺,什麼時候不該靠直覺,有時候追隨直覺反而會把事情搞砸。如果我們無法靠直覺做決定,就可能犯下「直覺性無視」的錯誤,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24.人都喜歡尋找聯繫

人的大腦喜歡把周遭環境中的各種信息聯繫起來,從中尋找規律。大腦的這種天性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通常來說對我們也有好處,但有時可能導致無中生有。我們會把偶然發生的事件聯繫起來,覺得巧合背後有隱含意義。

這種做法很難阻止,但只要意識到這種強迫傾向,我們就能在受其影響時三省自身。可不要小看這個。人們為建立在巧合之上的信仰體系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關鍵在於,要重視大腦尋找規律的傾向,警惕它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25.渴望替罪羊

尋找「替罪羊」是指,不管遇上好事還是壞事,我們都渴望找出負責任的來。如果發生了糟糕的事,又沒有顯而易見的原因,大腦就會編造出一個。類似「事出有因」的說法暗示有人要為此負責,因為「原因」肯定是某個人或某件東西。更直接的說法是「這是上帝的意願」——至於上帝為什麼要這麼做,就不太好解釋了。

我們最難接受的是,有許多事怎麼也找不出原因。光是想到這個,就足以讓大腦提高警惕,因為這推開了「不確定性」的大門。

26.做事本身就是目標

我們通常認為目標應該明確具體,但研究表明,「保持忙碌」這樣的寬泛目標也能起到激勵作用。簡而言之,隨便做點什麼,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好。不管你做的事在別人看來多麼瑣碎無聊,做事總比不做好。這個發現印證了聖雄甘地的名言:「做什麼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做了。」

27.我們不擅長預測情緒

當我們設想自己處於未來的緊張情境中時,很容易受到「程度偏差」的影響,導致低估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容易說出「如果換成是我,肯定會……」。但除非我們親身經歷過相同或相似的情況,否則不可能知道自己會有什麼反應。

28.及時反饋能夠帶來動力

「擔心會失望」能帶來強大的動力。加上我們不擅長從長遠角度考慮問題,反饋時機就成了影響動力的重要因素。如果要過很長時間才能得到反饋,我們就會覺得兩者沒什麼關係,大腦也就不會予以重視。但如果馬上就能得到反饋,我們就會關注即將到來的事,投入更多的精力,拿出更好的表現。

29.同理心會讓我們難以識別謊言

保羅·艾克曼博士致力於研究人們撒謊時的語言和肢體線索,以及我們到底有多擅長識別謊言。他得出的結論是,大多數人識別謊言的幾率只有五成,也就是說相當於蒙上眼睛瞎猜。就算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幾率也不會提升。我們不擅長發現騙子,這一點非常值得警惕。同樣值得警惕的是,同理心會讓我們更難識別謊言。研究表明,作為同理心效應的一部分,模仿別人的行為會讓你更容易上當受騙。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同情別人,而是說我們應該多加小心,不要太快輕信陌生人。

30.用好核對清單

記憶比我們想象中更不可靠,所以利用記憶提示會有幫助。核對清單就是一種簡單有效的工具,能夠幫助你填補記憶空白,免得毀掉你的一天甚至一生。大概有許多書都把核對清單列為時間管理工具,但在你現在讀的這本書里,我只想強調一點: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基本原則都一樣——避免讓自己成為記憶缺陷的犧牲品。所以,現在就開列核對清單,充分利用起來吧。

31.反事實思維既有風險,也有價值

每個人在反思過去的決定時,都會感慨:「要是當初選了另一條路,我現在會活得更好。」我們之所以會這麼感嘆,是因為想象當初的決定能夠改變。例如,你也許會想:「假如我五年前接受了紐約的那份工作,現在的人際關係和事業發展肯定會好得多。」這個說法也許很準確,但更可能是部分準確、部分虛構。畢竟,你沒有考慮當時自己想過的諸多因素。況且,你當時也許花了好多天,認真分析了所有因素,最後才做出了選擇。

事實上,你當時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不去紐約的,這個決定是不可扭轉的。進行反事實思維有一定道理,它能讓我們從錯誤中汲取教訓,以便將來做出更好的抉擇。這是根植于大腦的生存技巧,我們應該為自己具備這種能力感到慶幸。但如果不能適當發揮它的作用,而是沉溺於反事實的今昔對比中,結果絕對好不了(輕則沮喪,重則抑鬱)。我們應該學會掌握分寸,弄清什麼時候應該打住,不要沉湎其中。

32.重複乃說服之母

重複次數最多的信息會不會影響大選結果。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只要信息重複次數夠多,就足以改變公眾的立場。有趣的是,公眾甚至不需要刻意去關注——事實上,我們越是不刻意去看,就越容易被說服。反過來,我們越是刻意關注,越會產生懷疑。說白了,大家應該刻意關注才對。

33.比喻具有神奇作用

經驗豐富的演講撰稿人都知道,想讓聽眾迅速理解並記住一則信息,最好的方法是用比喻。比喻能把複雜的概念變得平易近人,讓抽象的觀點看起來與生活息息相關。

只需要簡單的幾個字,就能改變我們對晦澀議題的看法。研究表明,一旦在討論中用到比喻,接下來的討論都會受這個比喻影響。關注自己讀到的文章、聽到的報道是怎麼運用比喻的,才能更好地分析它們背後的真實內容。

34.大腦不僅在頭顱內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我們的身體是認知活動的積极參与者。這種理論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研究持續表明,感知會受物體重量、大小、質地、味道、溫度和其他物理屬性的影響。

例如,你感覺某個東西很「沉重」,就會覺得它很「重要」。這就意味著,周遭事物隨時都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我們卻意識不到。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暫時還沒有明確的答案。我們只知道,思維是由神經系統產生的,永遠不可能與外界徹底割裂。恰恰相反,它一直與周遭環境互動,這種互動造就了我們的認知。

35.不知為不知

這話聽起來似乎顯而易見,但實際情況卻複雜得多。我們往往以為換新工作很輕鬆,自己能表現得跟別人一樣好。也許別人已經在該行業磨鍊好些年了,但我們還是會想:「既然我現在能直接入手,何必浪費時間磨鍊呢?」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很多事我們都不了解。練習和體驗不僅僅是做準備,它們還會讓你意識到,你以為自己能勝任的工作,其實有許多外行不了解的內幕。「機會只留給做好準備的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6.「認知流暢性有助於學習,也有助於宣傳

當信息以易於接受、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就算內容很複雜,大腦處理起來也不會太困難。換句話說,信息的「認知流暢性」越高,就越容易在腦海里紮根。無論你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認知流暢性」對學習新事物都至關重要。同時,它也是一種宣傳利器。從商業廣告到政治宣傳,它都能起到重要作用。訣竅在於,把想要傳播的信息與腦中既有的知識架構聯繫起來。

37.道德自我調節

人生需要平衡,道德感也是如此。研究表明,當我們覺得自己某個領域有道德缺陷時,就會通過做善事加以平衡。也許你知道應該回收利用廢品,但總懶得把廢瓶子、廢紙和塑料製品分類回收。

有一天,你經過一家五金店,看到了一架子節能燈泡,馬上決定買下20隻,把家裡所有的燈統統換掉。在你看來,自己的道德缺陷(沒有回收利用廢品)能通過道德行為(改用節能燈泡)加以平衡。問題在於,這種邏輯反過來也適用: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做得已經夠多了,就會覺得不用再做善事了——因為道德感已經達到了平衡。

38.對大腦來說,信什麼都一樣

大腦進化是為了理解周遭環境,提升我們生存下去的幾率。大腦進化得來的功能有許多隻適用於特定情境。但研究表明,大腦無法區分許多顯然不同的事物。

大腦的獎勵系統無法區分「好」與「壞」的獎勵——無論我們的道德立場是什麼,只要能得到獎勵,它的反應都一樣。它對信念的判斷也是如此。無論你是相信運演算法則還是信仰上帝,大腦做出的判斷都一樣。當然,每個人的日常體驗各不相同——但關鍵在於我們賦予信念的意義,而不是那個信念本身。

39.接受概率

當我們說某人「走運」或「倒霉」的時候,歸根結底說的其實是概率。我們習慣把概率的結果解釋成「上天註定要發生的」。但事實上,買彩票中大獎也好,遭受颶風襲擊也罷,不管經曆本身是好是壞,用概率解釋起來都一樣。

人類大腦追求的是確定性,所以很難接受這一點。意識到一切都是概率作祟,不一定能讓我們坦然接受。但撕下神秘外衣,接受事實本身,卻能讓我們獲得滿足。

40.避免合取謬誤

莉亞掌管一家高級餐廳的廚房,平時非常關注女性議題。以下關於莉亞的表述哪個更準確:1、莉亞是主廚,2、莉亞是主廚兼女權主義者。如果你選了後者,請捫心自問為什麼會這麼選。大概是因為非常關注女性話題的人很可能是女權主義者吧。但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莉亞掌管一家高檔餐廳的廚房,也就是說她是主廚。雖然她有可能是女權主義者,但我們無法確定。因此,第一個表述更準確。第二個表述包含了第一個表述(兩個表述中都有「莉亞是主廚」)。

當我們認為合起來的表述比原本的表述更準確時,就犯了邏輯學家所說的「合取謬誤」。從邏輯上說,就算合起來的表述加入了我們覺得可能正確的內容,也不會比原本的表述更準確。

41.謹慎看待表面價值

大腦容易受表面價值迷惑,忽視實際價值。例如,你的工資上漲了2%,但通貨膨脹率是4%,你實際上虧了2%。但我們大多數人不會這麼看。我們只關注收入增加了2%,卻沒有注意到物價上漲的速度更快。既然工資上漲的幅度很難改變,甚至不可能改變,

那麼在評估價值的時候,最好拿表面價值和實際價值對照一下。尤其是別人試圖讓你只關注表面價值的時候,你更應該加倍謹慎。

42.不要輕信THOMAS

人類催產素調節系統(簡稱THOMAS)是一種強大的大腦迴路,會在受到信任時釋放出影響神經系統的催生素,讓我們產生回報對方信任的渴望——即使是對陌生人也不例外。健康的THOMAS是有益的,因為如果沒有它,我們就難以信任他人。但THOMAS也存在缺陷,因為它讓我們很容易落入騙子設下的陷阱。研究顯示,有2%的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會回報他人的信任。受到別人信任時,他們不會採取行動回報對方(例如,你出於信任借錢給某人,對方卻賴著不還)。這就意味著,你在生活中會遇到為了占你便宜而假裝信任你的人。雖然THOMAS並不會總出問題,但還是小心為上。

43.你也許會失去冷靜,但一定不能失去全局觀

規避失敗,或者說規避對失敗的恐懼,這是人類的天性。失敗對大腦來說是種威脅,我們自然會採取措施加以避免。然而,我們不可能永遠躲著它。應對失敗的方法之一,就是像證券交易員一樣看問題。他們將失敗視為遊戲的一部分,而非遊戲的終結。他們會將其視為「投資組合」:局部的勝負無關緊要,整體結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也用同樣的態度面對失敗,就不會太在乎一兩件事的得失了,因為你知道它只是全局的一部分。

44.當心被後悔操縱

後悔有時會影響我們做決定。如果某人希望你做A,你自己更想做B,那麼他要做的就是讓你相信,如果你做了B而不是A,事後肯定會後悔。這裏描述的是所謂的「預先後悔」(preregret),因為你還沒有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別人只是描繪出了你後悔的場景,表示你只要做「正確」的決定,就能避免這種糟糕的狀況。

有時候,別人讓你意識到事後可能會後悔,這其實是件好事。如果你的朋友打算酒後駕車,你告訴她這麼做可能帶來的後果,以及她為什麼該把鑰匙交給你(如果她不願給,請直接搶過來),這是對她本人負責,也是對其他路人負責。但家電賣場的銷售員向你推銷產品保險,告訴你不這麼做肯定會後悔的時候,她只是在暗中操縱你。

45.記住黑猩猩和兒童是怎麼抑制衝動的

有些時候,衝動一下沒什麼大不了。但有些時候,衝動可能會惹出大麻煩。,黑猩猩和人類兒童會用類似的技巧抑制衝動,以便事後得到更豐厚的獎勵。他們靠玩玩具讓自己分心,延遲獲得滿足感,這樣就能比馬上去抓糖得到更多的回報。

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聽起來似乎挺簡單,但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這也是成年人每天都要做的心理鬥爭。但想想連黑猩猩都能做到,你應該會更有動力吧。

46.詞語引導認知

來做個實驗:找一支黑色馬克筆和兩個紙袋,在一個紙袋上寫下「玫瑰」,另一個紙袋上寫下「辣椒」。接著,把玫瑰花瓣放進兩個袋子里,繫緊袋口。找幾個人來聞聞這兩個袋子(確保他們能看見袋上的標籤,但看不見袋裡裝的東西),然後問他們分別聞到了什麼味道。

這個小實驗想弄清的是,物品名稱是否會影響人的嗅覺。在實驗中,儘管兩個袋子里裝的東西一模一樣,但大多數人都誤以為寫著「辣椒」的袋子里裝的真的是辣椒。

47.模仿是人類的天性

我們每個人都是天生的模仿者。大腦會觀察並重複我們觀察到的行為。跟大腦的其他習慣一樣,它同樣有好處也有壞處。好的一面是,模仿在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好的一面是,過度模仿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

有兩點需要牢牢記住:第一,注意你模仿的對象。大腦很難區分行為的好壞,只會一視同仁地學習。第二,注意你是怎麼給別人當榜樣的。如果你是未成年人的家長或監護人,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兒童的模仿能力很強,就算你以為他們沒留意,你的行為也會在不經意間成為他們的榜樣,而結果可能讓你後悔不迭。

48.孤獨與衝突存在聯繫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孤獨感與「對人際衝突感興趣」有一定聯繫。從定義上看,孤獨只是一種社交孤立感,與周圍有多少人沒關係。所謂「悲慘的時候巴不得找人作伴」,正是因為社交孤立的人容易被衝突吸引。如果你跟別人在同一個辦公室里共事過,看到這裏肯定會頻頻點頭。

49.逃避不是魔法

某些逃避方式確實容易讓人沉湎其中。但與此同時,並不是所有玩電腦遊戲、玩角色扮演遊戲、參加其他娛樂活動的人都會掉進上癮的陷阱。逃避現實的消遣會讓人著迷,就像無腦的電視節目會把人變傻。這一點必須特別注意,因為有些人比別人更容易上癮。例如,當他們沉迷於沉浸式角色扮演遊戲時,可能一天玩十來個小時都不動窩。

對有些人來說,有趣的消遣與成癮行為的界線極其模糊。我們搞不清有多少人天生就容易上癮,所以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被電子媒介團團包圍的時候,我們應該多思考可能出現的後果,而不是馬上敲響警鐘。

50.切換任務能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你必須同時完成多項任務,不妨試著調整一下策略,不要同時做兩件需要精力高度集中的事。例如,邊開車邊用智能手機發郵件就不是個好主意。這兩件事都需要聚精會神,而我們不可能投入同等的注意力。如果你在跟別人打電話(不開車的時候),也許可以順便翻翻雜誌,因為這兩件事都不用花太多心思。但如果你打算認真看文章或讀書,情況就不一樣了。

最好避免同時做幾件事,不妨試一試「切換任務」,也就是先專心完成一項任務,再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過一陣子再切換回來,或者去做別的事——這就像火車轉換道岔一樣。當然,這也不算特別高效的做法,但現代社會節奏太快,我們在做事過程中很少能不被打斷。在可支配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切換任務可以說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方式。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趙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