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決戰萊特灣: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1/7)

2017年02月23日 6:06 PDF版 分享轉發

2017-02-23 05:44 來源: 博客 作者: 薩沙

萊特灣海戰總旗艦新澤西號。此照攝於1969年

1944年,帝國在海域進行了近代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萊特灣海戰。雙方參戰的軍艦總數超過五百艘,飛機更是有數千架之多,從戰列艦、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魚雷快艇、潛艇種類齊全。雙方都使用了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各種武器,參戰人員總數也超過十萬人。戰爭的結果是,大日本帝國聯合艦隊的水上航空力量被全部殲滅,僅有的四艘航母被全部擊沉,從而徹底失去了日本帝國任何獲勝的希望。萊特灣海戰決定了大日本帝國必然滅亡的命運,此戰之後日本的所有頑強抵抗也只是苟延殘喘罷了。

背景

1944年6月,美國海軍發動了著名的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這場戰役中,日本無論是海軍和陸軍均遭到慘敗,海軍方面損失了3艘航空母艦,其中2艘是日本寶貴的大型航母翔鶴號和大鳳號,另外還有瑞鶴號、隼鷹號和千代田號航母被擊傷。

艦船的損失還不是最嚴重,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損失更是可怕。據日本方面的統計,馬里亞納戰役中,日本海軍航空出動的飛機損失高達百分之九十。

大家都知道,用飛機攻擊移動的艦船比轟炸陸地目標要困難的多,海軍攻擊比普通的陸地轟炸飛行員需要更長時間的訓練。如果說攻擊艦船的飛行員難以訓練,在航母上起降作戰的攻擊艦船的飛行員,就更難以訓練。別的尚且不說,單單從航母上安全起降這一最基本的動作,新手飛行員也需要訓練至少三個月以上,不然根本無法保證飛機和母艦的安全。

飛機的損失日本人也許還可以勉強彌補,但是飛行員的訓練需要固定的周期,是無法速成的,一般最短也要1年以上。馬里亞納海戰中已經把剛剛畢業的飛行員全部使用了,包括只有十幾個小時飛行經驗的新手。而殘酷的戰鬥把這些新手也全部損失掉了。

幾年前珍珠港的悲劇和英國巨艦威爾士親王的沉沒,已經宣告了大炮巨艦時代的結束,沒有制空權的戰列艦不過是活動的靶子。

隨著艦載機技術的發展和攻擊戰術的成熟,以航母作為核心的艦隊的打擊範圍可以高達數百海里。戰列艦編隊火炮射程最高不過幾十海里,根本無法和它抗衡。

如果操作得法,一二架廉價的艦載機投出的炸彈或者魚雷,就可以擊沉或者重創比飛機製造成本高出數千到數萬倍的敵方艦船。

簡單來說,沒有航母的艦隊,就徹底失去了海軍遠洋作戰的能力。萊特灣戰役中,由於各方面原因,日本的航母根本沒有能發揮該有的打擊力。

在萊特灣海戰中,美軍牢牢的掌握了制空權。它能夠從容的對日本艦隊進行超遠程打擊,日本的戰列艦編隊毫無還手之力,最終被美軍以極小的代價擊潰。

馬里亞納海戰中,日本除了人員裝備的巨大損失以外,還被美軍攻陷了外圍防禦圈中的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美軍以這些島嶼作為中轉基地,可以進一步攻佔日本佔領的內部防禦圈的和台灣,從而徹底切斷日本的、橡膠、錫等戰略資源的通道,使得日本的戰爭機器徹底崩潰。

作為戰爭血液的石油,日本本國無法生產,完全需要依靠從東南亞的東印度群島掠奪回國。一旦沒有石油,日本的還算強大的所有戰艦、飛機和機械化部隊都只是一堆廢鐵,日本所謂的「一億玉碎」的本土防禦體系也會不戰而崩潰。

如果單單從眼前來說,美軍通過在這些中轉島嶼上建立的機場,就可以使用航程6000公里的B29重型轟炸機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轟炸,摧毀日本現有的大部分軍,工,農業等設施,大大削弱日本的長期戰爭能力。

馬里亞納海戰失敗以後,日本高層知道美國下一步是日本內防禦圈,也就是東南亞的菲律賓或者台灣。

如果這二個地方有任意一個被美軍佔領,日本的海上命脈就會被切斷。

駐紮在新加坡的日本南方艦隊會失去彈藥補給,駐紮在日本的本土艦隊會失去油料來源(在萊特灣戰役之後,日本果然被切斷油料來源,大和號戰列艦被迫攜帶單程的燃料趕往沖繩做自殺式攻擊),沒有彈藥或者燃料的軍艦完全等同於一堆廢鐵。

日本是一個島國,如果海軍無法有效作戰,那麼日本帝國也就等同於滅亡了。

另外,如果菲律賓被佔領。那麼在東南亞的幾十萬日軍也就和日本本土失去了聯繫,也失去了一切軍事補給。這些人被美國人分割在成千上百的孤立地域自生自滅,等待他們的只有投降或者死亡。

在馬里亞納海戰失敗之後,日本海軍高層很快制定了代號為捷的四個作戰計劃(捷就是勝利的意思,日本希望這次勝利的戰役能夠挽救日本的滅亡),菲律賓地區的作戰計劃為捷一號,台灣琉球作戰計劃為捷二號,日本本州諸島作戰計劃為捷三號,北海道和千島群島為捷四號。

計劃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孤注一擲――使用現有的全部海空軍殘餘力量和美國海軍主力決戰,將其擊潰或者重創,同時儘可能的消滅對登陸支援的美國後勤艦隊,從而保證日本陸軍能夠獲得菲律賓保衛戰的勝利。

如果日本陸軍能夠力挽狂瀾,擊潰登陸菲律賓的美軍部隊,也許能夠迫使美國坐下來和日本進行談判,為日本獲得一個比較好的結局。

美軍方面則絲毫不在意日本的想法。他們需要的是,徹底擊潰這個卑鄙的偷襲者和殘忍對待美國戰俘的屠夫,憤怒的美國人根本沒有任何同日本和談的計劃。從1944年6月攻陷馬里亞納群島以後,美軍就立即執行進攻日本內防禦圈的計劃。此時的美國海軍已經空前的強大,隨著美國軍工業的高速發展和軍事科技的飛速進步,美國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為強大。

1941年末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美國人只有3艘航母,到了1942年末他們已經有了各種五十艘航母,1945年更是達到100艘。他們的對手日本則是一天天的衰落。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在之前的一系列海戰中,美國已經摧毀了日本海軍的主要軍事力量,在他們看來,日本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了。

對於下一步到底是進攻台灣,還是進攻菲律賓,美國的軍事高層發生了分歧。

中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一派認為應該首先進攻台灣。台灣地理位置獨特,是東亞的咽喉,一旦攻陷台灣就可以很好的切斷日本的海上補給線。同時台灣由一個大型島嶼構成,周圍也多是開闊的海域,非常適合美軍的航母發揮自己的威力。

攻擊台灣還可以跳過東南亞的眾多地區,能夠避免在這裏纏鬥。

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卻強烈要求首先進攻菲律賓。他認為菲律賓地區是美國的殖民地,美軍不但有當地很好的群眾基礎,還有熟悉地形等優勢。

同時,台灣地區離中國大陸和日本的琉球都比較接近,可以得到日本陸基空軍方面的源源不斷的支持,對美國的進攻艦隊有一定的危險。

而菲律賓一帶的日本空軍實力比較衰弱,無力對美國艦隊造成什麼大的威脅。

另外麥克阿瑟特彆強調政治方面的理由。美國很快收復戰爭初期被日本奪取的東南亞,就可以大大的鼓舞士氣,推動人民對歐亞戰場的信心。

羅斯福總統綜合二方的意見,認為還是先攻打菲律賓比較有力,並把作戰時間定為10月。

序幕

9月15日,麥克阿瑟將軍攻佔了位於新幾內亞和菲律賓群島之間的莫羅太島,作為前進基地;而哈爾西上將則奪取了太平洋的帛琉群島作為前進基地。

進攻菲律賓之前,必須摧毀附近島嶼的飛機場和日本飛機。早在9月份,美軍航母上的飛機就開始實施戰略性的轟炸,轟炸目標是帛琉群島、雅浦群島、棉蘭老島、呂宋島。

在美國飛機的多達數千架次的強大打擊下,日本機場大多被摧毀,而當地的日軍空軍只作出了虛弱的抵抗。

美軍經過仔細的研究,最終準備在菲律賓中部的島嶼――萊特島登陸。這個島處於菲律賓南端的大島棉蘭老島和菲律賓北方大島呂宋島之間,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同時,這個島的地形特殊,和棉蘭老島和呂宋島的距離都不遠,這也就形成了二個狹窄的海峽,分別是北邊的聖貝納迪諾海峽和南邊的蘇里高海峽。

如果日本艦隊試圖從東面進攻萊特灣的美軍登陸艦隊,就必須通過這二個易守難攻的海峽。而對於美軍來說,只要封鎖住這二個海峽就可以輕鬆的阻擋日本海軍。

計劃中在萊特島登陸作戰的美軍有4個師16萬人,他們是訓練有素的士兵,裝備十分精良(據統計,美軍步兵班的火力是日本步兵班的二倍半),還有後方幾乎無限的物資支援(第一天就運送上岸六萬噸物資)。

負責對登陸部隊進行保護和準備殲滅增援日本艦隊的,則是二支強大的美國艦隊:

1、托馬斯·金凱德中將指揮的第7艦隊太平洋艦隊

主要由77、78、79三支特混艦隊組成。第78和第79特混艦隊主要由登陸艦、運輸艦和巡邏艇組成,它們負責保證陸軍登陸作戰。

第77特混艦隊則是金凱德的主力艦隊,分為二支分艦隊:其中一支是傑西·奧登道夫少將的戰列艦分艦隊,由6艘老式戰列艦,3艘重型巡洋艦,2艘輕型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組成的對艦攻擊大隊。主要以艦上的大口徑火炮,對登陸的部隊進行火力支援,摧毀萊特島上的日本堅固工事。

另外一支是托馬斯·斯普拉格少將指揮的護航航母編隊,有18艘護航航母,10艘驅逐艦和18艘小型護衛艦。它的作用主要是對登陸部隊進行空中支援,打擊奧登道夫分艦隊艦炮無法打到的區域。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出動飛機協助哈爾西對日本艦隊進行攻擊。

2、威廉·哈爾西上將的第3艦隊

第3艦隊的實力很強,是美國海軍的主力。萊特灣戰役中,只有其中的第38特混艦隊參戰。

第38特混艦隊共有9艘重型航母和和8艘輕型航母,6艘新式戰列艦和7艘重型巡洋艦,10艘輕型巡洋艦和多達47艘的驅逐艦。第3艦隊的作戰目的很簡單,就是全殲日本剩餘的全部海軍力量。

這2支艦隊擁有輕重航母17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2艘,重型巡洋艦10艘,輕型巡洋艦12艘,驅逐艦72艘,護衛艦25艘,登陸艦,運輸艦以及油船等共600艘,航母上的飛機多達2000架。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藍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