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廣東石馬河流域土壤鎘超標22倍

2013年08月22日 9:47 PDF版 分享轉發

日前,大陸媒體發表研究文章,披露廣東東莞石馬河流域土壤鎘超標22倍。河水不僅不能飲用,也不能用於灌溉蔬菜等農作物,並不宜在距離河道較近處種植農作物。

文章指出,河水地下水交互作用導致流域土壤中的銅、鎳和鋅富集,達到輕度至中度污染水平;土壤中鎘污染則達到極嚴重的程度。同時土壤中存在較高濃度的鎘對流域水環境存在巨大污染風險。

石馬河發源於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大腦殼山,上接深圳觀瀾河,流經深莞惠三市,其中在東莞境內流經鳳崗、塘廈、清溪、樟木頭、常平、謝崗、橋頭等7鎮,在橋頭接納惠州潼湖水后匯入東江。

文章披露,東莞石馬河流域地下水中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為鎳,採樣超標率為100%。而地表水中的鐵濃度最高,在靠近深圳的上遊河段濃度為I類水質標準的32.87倍。越往流域下遊走,採集到的水樣的重金屬濃度總體呈逐步下降趨勢。

文章指出,石馬河上接深圳寶安區的觀瀾河,而寶安區內擁有金屬製造、機械、電氣以及電子設備等排污比較嚴重的工廠企業約160家,排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而在接納上游較大量劣V類水體的情況下,石馬河水體流經東莞市后,水質重金屬污染指數逐漸降低,說明上游超標的重金屬主要來源於寶安區的工業廢水排放。

距離河道較近的土壤樣本中銅、鎳和鋅濃度超過土壤質量標準(類);所有土壤樣本的鎘超標嚴重,濃度水平是類標準值的16至22倍。
 
文章分析,由於受污染水體與沿岸地下水長期交互作用所導致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較難於治理,並且可能通過酸沉降、地表—地下水交互作用,導致東莞石馬河流域地表水體的二次污染。因此,石馬河水在未治理達標前,不僅不能作為飲用水,也不能用於灌溉蔬菜等農作物,並不宜在距離河道較近處種植農作物,以免重金屬進入植物后,危害食物鏈的安全,進而威脅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岱融、孫祥和綜合報道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