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香港抗爭四周年之三:離港后時評人續發聲監督港府

2023年06月26日 23:20 PDF版 分享轉發

香港抗爭四周年之三:離港后時評人續發聲監督港府吳志森和豪移居海外,繼續用廣東話做時評,為服務。

在《》下難以維繼的時評人,過去三年嘗試另起爐灶。他們通過網上平台,在海外繼續承擔第四權的角色,監督運作。

 

 

2020年香港《國安法》生效前夕,有31年歷史的香港諷刺時弊節目《頭條新聞》遭停播,主持人吳志森和曾志豪分別移居英國和台灣,開設油管(Youtube)頻道,繼續評論香港時政。

 

吳志森(圖左)和曾志豪(圖右)穿上粉絲準備的戲服,做回《頭條新聞》中太后與小豪子,讓港人重拾舊日回憶。(陳子非攝)
吳志森(圖左)和曾志豪(圖右)穿上粉絲準備的戲服,做回《頭條新聞》中太后與小豪子,讓港人重拾舊日回憶。(陳子非攝)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他們的頻道有超過50萬訂閱戶,吳志森表示,《國安法》后,香港本地幾乎沒有時評的空間,媒體難以發揮”第四權”監督政府的作用,海外評論節目能填補這片空白。

吳志森:”仍然有不少港人很關心時事和香港的發展,他們不甘心被蒙在鼓裡,想繼續了解身處的環境,究竟有什麼事正在發生。我經常在說,媒體是一隻”看門狗”(watchdog),但很多香港的媒體,聲帶已被剪斷,因為大家都知道,現在只是’和稀泥’,新聞和評論只會輕輕帶過,媒體已無法再發聲,在香港不能聽到這些新聞,和對這些新聞的解讀,而我們有空間根據事實作評論,這批港人覺得是值得去聽,能為他們提供真實的資訊。”

曾志豪:網上時評節目主流為普通話 香港粵語時評需求增有發展空間

曾志豪表示,雖然網上已有很多不同時評節目,但用廣東話和香港風格做評論的主持人,為數不多,離散海外的香港人開播評時政,可以為廣東話觀眾服務。

曾志豪:”中文世界的YouTube,很多是講中國大陸的,每天可能就是、習近平和習近平。香港相對來講,是比較小的一個問題,但在海外的香港朋友或留在香港的朋友,他們也需要關注,那個需求還是有的,所以海外評論有點像國外代購的那種概念。我人在香港,但我的那眼光在全世界都沒有缺席,你可以代購一些評論,你希望嚴肅的可以、希望搞笑的可以、或是想要聽床師都可以。我感覺這個真的也可以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曾志豪:”今天這個’英台會’是與別不同的,我們從’英台會’變成’台台會’,森哥從英國來到台灣與我們見面,請歡迎!”

 

吳志森和曾志豪首次在台北辦直播,吸引幾十人在現場,過千人在線上同步觀看。(陳子非攝)
吳志森和曾志豪首次在台北辦直播,吸引幾十人在現場,過千人在線上同步觀看。(陳子非攝)

吳志森和曾志豪每周會有時段合作直播,讓觀眾重搭《頭條新聞》的回憶。他們早前首次在台灣辦現場直播,吸引幾十名從不同地方到台北的港人參與,線上有過千人同步觀看。

吳志森:海外延續《頭條新聞》風格式時評 為港人提供懷念自由香港的渠道

吳志森表示,《頭條新聞》是代表還有言論自由的香港,他與曾志豪的合作直播,會凝聚一批對舊香港懷念的港人,但沒想到節目也為離散各地的港人,提供可以再用廣東話交流的機會。

吳志森:”你無法估計聽眾來自多遠的他方,之前有一個聽眾是在克羅埃西亞打來,已移居多年,他想在節目說克羅埃西亞人的文化衝突。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在當地,可以用廣東話分享在異邦的生活,他們想在我們的節目和平台分享,才有機會找回自己的身份認同。這個平台能創造這個效果,是我們意料之外。”

曾志豪表示,有安排觀眾來電分享環節的網上節目並不多,他們節目用回香港曾經很流行的節目模式,讓觀眾找回香港人的感覺。

曾志豪:”我們每個星期做節目的時候,大家原來最喜歡看的,是我的call In (接聽電話)環節。後來我們發現,聽眾他們有很多意見想去表達,或是他們在他們各自的生活領域上面,他們有很多情感,需要宣洩出來,有callin環節,他們非常珍惜,取暖也好,交流也好,在海外需要找自己是香港人的證據,我們無形中給他們真的所謂的’we connect』(連接)。”

曾志豪:國安法下紅線太多難評估 時評人為自由或不能再回港

曾志豪表示,身處海外也難逃受《國安法》的影響,想繼續做時評人,只能在香港和言論自由之間作決擇。

曾志豪:”繼續做下去,那個風險就是距離香港會越來越遠。之前我在香港還保留在《明報》寫稿的那個空間。我曾經很天真地以為應該相安無事,但後來你就發現,當你在海外供稿的時候,下筆真的比較自由一些,你會碰到在香港的一些紅線,結果迫你做選擇,要有這個心理預備,回香港的風險會增加,要跟香港切斷那個聯繫。”

吳志森表示,《國安法》的紅線不定,政治審查已無孔不入,談論民生議題也涉及政治,使每個人的風險值每天都不同,只能說在海外做香港時評,相對在香港做同樣的工作,風險比較低,但沒有人能準確評估。

 

記者:陳子非    責編:陳美華 許書婷 嘉遠    網編:瑞哲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