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涉嫌強迫勞動 德國大眾與上海汽車商討未來新疆業務

2024年02月15日 4:46 PDF版 分享轉發

涉嫌強迫勞動 德國大眾與上海汽車商討未來新疆業務設於烏魯木齊的大眾(有限公司

媒體披露,”上汽大眾”涉嫌在新疆使用。擁有一半投資比例的德國則在本周三表示,將與中國的商業夥伴”上汽集團”討論在新疆的業務發展。

本周三,德國大眾汽車(Volkswagen)向媒體表示,正與其合資方商量未來新疆的業務走向。根據路透社報道,這是因為德國《商報》披露,有研究顯示,大眾及上海汽車集團(SAIC)合資的「上汽大眾」在吐魯番市的試車場項目,涉嫌使用強迫勞動。

 「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扶貧方式

這份研究來自美國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基金會的中國部主任鄭國恩(Adrian Zenz)。他表示,新疆吐魯番的試車場項目始於2015年,並在2019年結束:〝公司資料(及發布的照片)顯示,至少在2017-2018年間,這個項目透過強迫勞動計劃,使用並轉移貧窮的維吾爾族的所謂『富裕(或剩餘)勞動力』。〞

鄭國恩向本台解釋什麼是中國的「強迫勞動計劃」時表示:〝(中國國家主席)2014年對有關新疆發表談話時,他和(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遊手好閒、沒有全職工作的維吾爾人,容易受宗教極端主義的影響,而對中國國家安全造成危險。接著,中國加速施行政策,強迫這些人到其它地方,也就是把他們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加工製造或第三產業,在工廠全職工作……。後來伴隨新疆的大規模再教育營,這些轉移勞動的政策也在同時進行,性質上變得尤其具有『強迫』性。〞

鄭國恩說,〝因為我們已有相當全面的證據顯示這項政策涉及強迫勞動,所以我只需要辨別有哪個項目適用這個政策,就能推出涉及強迫勞動的很高機率。〞

美國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基金會的中國部主任鄭國恩(Adrian Zenz)表示,新疆吐魯番的試車場項目始於2015年,並在2019年結束。(自由亞洲電台)
美國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基金會的中國部主任鄭國恩(Adrian Zenz)表示,新疆吐魯番的試車場項目始於2015年,並在2019年結束。(自由亞洲電台)

根據路透社報道,涉及吐魯番試車場項目的除了上汽大眾,還有「中國鐵路工程集團」。中鐵集團尚未回復路透社的採訪請求。德國大眾汽車則表示,他們對試車場項目涉及強迫勞動的情況不知情。在被問及吐魯番試車場項目,為什麼沒有在去年和烏魯木齊的生產基地一起接受審核時,大眾汽車表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兩個場地由不同公司運營。

德國大眾能否切割新疆業務?

媒體揭露上汽大眾在新疆吐魯番可能涉及強迫勞動之際,也正值德國化工龍頭「巴斯夫(BASF)」上周宣布撤出新疆。德國政界也因此出現呼聲,要求大眾汽車效仿巴斯夫,讓新疆成為西方企業經濟活動的禁區。路透社的報道還指出,不僅大眾汽車第二大股票持有人、德國下薩克森州州長韋爾(Stephan Weil)感到擔憂,德國資產管理公司「聯合投資(Union Investment)也認為,大眾汽車可能會失去其對可持續基金的投資資格。

根據上汽大眾的公司官網,德國大眾作為最早一批進駐中國的外資企業之一,不僅與中國上汽分半籌組合資企業,也已在南京、儀征、烏魯木齊、寧波、長沙等多地建立生產基地。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這和巴斯夫在中國的情況不同。目前,大眾汽車尚未對是否全面撤出新疆作出回應。不過,有內部員工透露,大眾汽車與上汽集團的合約將於2029年到期,在此之前如果完全切斷所有新疆業務,恐怕會傷害兩家企業的關係。

德國經濟研究所(German Economic Institute)專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以書面形式回複本台採訪時表示,德國企業需要考量的是 「是否真的需要退出中國市場,以及企業如何成功建立沒有強迫勞動的供應鏈。我認為這當中是有操作空間的。」

馬特斯認為,相比某些企業依賴中國市場,只顧短期獲利而沒做長遠規劃,未就地緣政治衝突像是台海戰爭做好準備,那麼屆時再請求德國納稅人紓困救助,這樣來調整成本恐怕比建立沒有強迫勞動供應鏈的成本還大。

記者:喬琴恩   責編:梒青   網編:洪偉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趙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