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民主真的不是必然」:一位流亡台灣的香港示威者的心聲

2019年12月31日 6:35 PDF版 分享轉發

來源:美國之音,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 李逸華
  • 呂明達

真的不是必然」:一位流亡心聲

台北 — 

以「正港人」形容自己的Criss 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從香港「流亡」到台灣。

「我原本想說應該只是避個兩個星期或是一個月,我覺得最多就是這樣,」 現年24歲的Criss說。她要求不透露自己的中文姓名。

土生土長於香港的Criss今年7月初來到台灣,算是香港自今年6月9日爆發反送中示威抗議以來很早就選擇離開香港的年輕示威者之一。

抱持著只是要暫時避避風頭的Criss沒有想到,這一待,就是近200個日子。中間她數度想要買機票回香港,但都被家人和朋友勸阻。

「也有跟家人,跟朋友商量,(但大家)覺得現在香港警察都瘋了,他們不希望我變成那些受害者,」Criss回憶道,「他們說,你不要回來了,你就在那邊生活吧。」

利用申請學校以就學的方式在台灣的Criss說,她算是比較早來台灣並決定留在台灣的一批人,7月初到台灣時還來得及申請學校,有許多後來才到台灣的香港人,因為錯過了入學申請截止日期而無法以學生身份居留。

香港街頭在 「反送中」浪潮多次淪為流血戰場,有不少像是Criss這樣的香港人興起了到台灣「避險」的念頭。根據台灣內政部移民署資料顯示,自6月反送中遊行爆發開始,每月申請移居來台的香港人與「月」俱增,7月核准申請來台的香港人為371人,8月增為392人,到了9月迅速增至882人,10月破紀錄地達到1243人,以10月為例,平均每天有40位香港人移居到台灣。

2019年1月到10月香港居民取得台灣居留許可的人數也創下新高,為4352人,比去年全年總數4148人還要多。有台灣媒體形容,移民台灣已成為香港人的「現在進行式」,希望為未來找一條「後路」。

Criss目前還是學生身份,但她心裏有著移居台灣的念頭。

仍未看到盡頭的香港民主抗爭運動受到國際社會矚目,對Criss來說,她其實沒有思考那麼多,更從沒預料到這是個全面改寫她人生軌跡的重要轉折點。

「(對人生改變)全部都很大,因為其實是把整個人生都給弄亂了。原本在香港我是個咖啡師,然後我在餐廳里已經在做supervisor(基層主管)的位置,差不多要再升職的時候突然間發生這個事情」,Criss還說,原本以為事情不會影響到整個人生,但回過頭才發現,「其實已經沒有回去的餘地了。」

從前也曾到台灣觀光的Criss說,她對台灣的熱情和友善並不陌生,但在「流亡」台灣后更多了層深切的感受。Criss說,「我想說聲謝謝,因為我住的那邊我有去弄了一個連農牆,我一開始弄的時候也蠻擔心會不會有人去寫什麼東西呢?然後我到最近再去看的時候,整個已經滿了。所以我想說很謝謝台灣人民可以這樣支持香港年輕人。」

「看到那些支持的字句,真的蠻感動的。突然間覺得不是一個人,背後有很多支持你的人,就會感覺比較好。」

即使感受到台灣人的溫暖,Criss說話的語氣里仍時常透露些許無奈和感慨,她在訪談中多次提到,離開香港后最讓她放不下的是家人。她說:「家人的部分是獨自一個人去承受所有事情,那個心情是蠻糟的。」

Criss的家人曾經到台灣探視她,並替她帶了些平時慣用和本來擺放在房間的小物。她說,當初離開香港的時候又臨時又倉促,只帶了一個隨身背包,其它什麼都沒拿。「我覺得他們沒有表現給我看,但一定是擔心的,我一個人在這邊他們不可能不擔心,」Criss說道。

因為資金有限,Criss大幅減少了在外花錢的休閑活動。她說:「會有一點寂寞的,每一天都是一個人生活,現在也沒有什麼事可以做,在這邊的生活其實滿乏味的。」

Criss說, 她現在努力建立新生活,目標是希望未來能為之後來台灣的香港抗爭「手足」提供幫助。

「台灣人民要覺醒起來,因為民主真的不是必然的東西,也是靠以前的人幫你爭取下來的, 就像香港因為以前沒有人去爭取,所以現在這一代人就必須要站出來為自己的未來爭取,」Criss嘆了口氣說。

Criss直言,看到蔡英文願意接近年輕人,上網紅節目,和年輕人輕鬆互動,她覺得很親切。「林鄭月娥從來就不會做這些東西,所以台灣這個總統願意這樣見(年輕人)的話,對我來說就是比較安心,」Criss說。

「你投哪一個人做總統,對你的自由度來講是很大很大的改變,所以希望台灣人要珍惜現在擁有的民主,」 作為一個流亡台灣香港抗爭者,Criss語重心長的對台灣人民說。

「就像香港因為以前沒有人去爭取,所以現在這一代人必須要站出來為自己的未來爭取。」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