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美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高官:美國應維持對台政策框架,建設台灣威懾能力

2024年05月01日 11:18 PDF版 分享轉發

來源:之音,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 李逸華
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2024年4月30日出席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委員會聽證會。(參院外委會網站視頻截屏)
美國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康達(Daniel Kritenbrink)2024年4月30日出席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委員會聽證會。(參院外委會網站視頻截屏)

國會山 — 

美國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的高級官員表示,美國應繼續維持現有對的政策框架,改變這一框架將是不明智的。這位高級官員還強調加強台灣的軍事威懾能力和韌性是其首要目標。兩黨議員也紛紛表示,台灣及其得以維持自由的能力符合美國的重要利益。

國務院主管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星期二(4月30日)在出席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委員會針對美國所召開的聽證會上對議員們說,《》(Taiwan Relations Act)是一項具有「相當先見之明的立法文件」,使得美國得以在這個框架下繼續應對當前在台海地區的挑戰。

「近半個世紀前,這(台灣關係法)奠定了一個標誌,也就是美國認為任何通過非和平手段方式決定台灣未來都是一個令人嚴重關切的問題,」康達在開場陳述中說。

這個月為美國國會1979年通過的《台灣關係法》生效45周年。國會參、眾兩院本周接連分別就美國對台政策舉行聽證會,邀請國務院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說明拜登行政當局的對台政策及作為。康達星期三將在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就同樣主題列席作證。

康達表示,中國對台灣的威脅確實不斷增加,而且從未放棄使用武力統一台灣。「為了應對這一威脅,並在符合我們的一中政策的情況下,行政部門正利用我們擁有的一切工具加強兩岸威懾,」他說。

過去一年來,解放軍幾乎不間斷地對台灣施加強大的軍事壓力,採取「灰色地帶戰術」(grey zone tactics),一再派遣軍機和軍艦在台灣海峽以及台灣周邊海空域進行日益頻繁且複雜的軍事演練,包括模擬對台灣實施封鎖。

參議院外委會亞太小組委員會主席、來自馬里蘭州的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克里斯·范-荷倫(Chris Van Hollen)在聽證會上向康達提問時提到,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壓力不斷升級,美國和國會都有許多有關是否該繼續維持既有對台框架的討論。

「有些人認為,現在是時候轉向更明確戰略清晰,並非常準確地表示美國在哪些情況下將採取行動保衛台灣,但也有其他人指出了任何這種(政策)變化的風險,」范-荷倫說。

對此,康達回復表示,《台灣關係法》和美國的一中政策的其他要素提供了所需的工具,這一框架過去45年經受住了時間考驗,並維護了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

「我認為改變這一框架、改變《台灣關係法》或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核心要素將是不明智的,我們認為這不僅不會促進穩定,反而會破壞穩定,」康達說,「我認為,美國和我們的盟友及合作夥伴繼續作為負責任地維護現狀的一方是很重要的。我們反對脅迫,反對顛覆那個框架。」

「從日常運作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這種做法會更有成效,那就是著眼于以具體、實實在在的方式建設台灣的威懾能力,著眼于切實增加更多國家來認識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並願意為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作出貢獻。這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工作。我們認為,改變我們現有的框架是不明智的,我們認為它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 」

小組委員會主席范-荷倫參議員在聽證會後告訴美國之音,這場聽證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重申美國認為維持台海現狀的重要性。

「台灣海峽的現狀不應改變,重要的是尊重台灣人民在民主進程中做出的決定,」范-荷倫對美國之音說。

小組委員會首席共和黨議員、來自猶他州的聯邦參議員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在聽證會上表示,維護台灣及其擁有的自由價值符合美國國家利益。

「台灣及其維護自由的能力對我們和世界其他國家來說符合重大利益。我們希望台灣能夠與中國、與其他國家,甚至與我們一起積極競爭,但不要被中國征服,」羅姆尼說。

羅姆尼接著表示,「我們如此積極幫助他們投資於他們的軍事力量的原因之一,以及投資於我們自己的軍事力量之一,就是要確保任何國家,特別是中國不會興起念頭對我們的台灣朋友採取侵略性的軍事行動。」

布林肯在北京重申美國對台政策

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 日前剛結束對華三天的訪問。聽證會上議員詢問美中官員是否在台灣議題上有進行討論。陪同布林肯到上海和北京進行訪問的康達表示,布林肯在中國期間除了談論雙邊可以合作的領域,也針對有分歧的議題進行交流。

「當然,海峽兩岸是討論的一個關鍵議題,國務卿明確表示,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符合我們的根本國家利益,我們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破壞現狀,」康達說。

他接著補充說,「中國和任何其他國家都不應該利用5月20日(台灣新總統)就職典禮前的這段時期採取破壞和平與穩定的行動。」

台灣新總統將就職

台灣候任總統賴清德和候任副總統蕭美琴將於5月20日舉行就職典禮。民進黨籍的賴清德因曾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而一直被北京視為具有台獨傾向。因此各界都在關注中國是否將會在賴清德帶領的新政府上台後採取任何舉措。

參議院外委會主席本·卡丁(Ben Cardin)對美國之音表示,這是台灣人民透過民主程序選舉出來的領袖,中國不應該做出威脅的反應。

「他們(台灣)決定誰是他們的領導人,他們在自由公正的選舉中做出了這一決定,我相信這位領導人能為他的國家、他的人民說話,我應該說,他應該能為台灣說話,」卡丁說,「中國與台灣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我們希望確保是和平的。」

「我們的立場始終是,中國和台灣之間的關係需要和平解決,他們需要展開這一方面的討論,」卡丁說。

國會參眾兩院這個月稍早通過了950億美元外援方案,其中包括了向烏克蘭、以色列和台灣提供軍援。

羅姆尼對美國之音說,他希望國會最新通過的國家安全補充法案中為台灣提供的援助能夠為台灣強化安全起到作用。

「台灣人民認識到,通過國會向台灣和烏克蘭提供的財政支持,我們與我們的朋友站在一起,這是更安全的環境,而不是更危險的環境,」羅姆尼說。

來自伊利諾伊州的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塔米·達克沃斯(Tammy Duckworth)表示,她認為中國對台灣的軍事行動逐步升級和新總統的就職並非有直接關係。

「中國已經明確表示他們想要主導這個地區,他們同時持續升級他們的行動,無論是針對菲律賓海岸警衛隊還是在台灣海峽,我不認為他們選擇升級是基於即將上任的征服,」達克沃斯對美國之音說,「事實上,我認為中國已經明確表示了他們希望主導印太地區的計劃,但坦白說,美國是不會容忍這一點的。」

康達在聽證會上強調,加強台灣的軍事威懾能力和韌性是美國協助台灣安全的主要目標。

「我們的終點是努力從各個方面進行建立和增強台灣的威懾能力和韌性,其中一部分是履行我們在《台灣關係法》下的承諾,協助台灣保持充分的自衛能力,」康達說。

「我們認為這是一項多方面的努力,但一切的動機都是為了建立台灣的威懾力和韌性,以支持維持現狀,並阻止中國對台灣採取倉促的行動。」

美國之音記者卡拉對本文亦有貢獻。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周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