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酌古鑒今:孔子怎樣看出「誰最賢德?」(數文)

2016年11月18日 19:31 PDF版 分享轉發

作者: 吉光羽 來源:正見網

一、怎樣看出「誰最賢德?」

魯哀公問孔子:「時下的國君,誰最賢德?」

孔子回答說:「衛靈公。』』

魯哀公覺得很疑惑:「可是,我聽說他後宮的生活好像滿複雜、滿淫亂的。不是嗎?」

孔子說:「我說的是他的朝廷,並不是他的後宮。靈公的弟弟渠牟,他(衛靈公的弟弟)的智慧,足以治理兵車千乘的大國,靈公非常喜愛他;又有一個賢臣名叫,只要國中有人才,就推薦給靈公任用,任用了也無不顯達,就算偶有不顯達的,王林也私下以自己的俸祿,來資助他們,靈公對王林非常尊敬;又有一個賢臣名叫慶足,國家一有大事就交給他處理,他也都能處理得很完善,靈公非常的親近他;還有衛國的賢人史鰍,因故離開衛國時,靈公難過得三個月之內不聽音樂、不舉辦宴會,直到史鰍回來,才高高興興的一切恢復正常。我是從靈公和這些賢人的關係,判斷他是個賢德的君王。」

二、人死後有沒有知覺?

問孔子:「人死後,究竟有沒有知覺?」

孔子說:「我要是說:還有知覺,恐怕一些孝順的子孫,會因為死去了先人,而妨害了自己生業、生活;我要是說人死了沒有知覺,又恐怕一些不孝的子孫,乾脆把屍體一扔,連埋葬都省了。賜(指子貢)啊!你要真那麼想弄清楚,等你自己死了以後,再知道也不遲。」

三、子貢愈來愈退步?

孔子說:「我死了以後,子夏會一直進步,子貢卻會退步。因為子夏喜歡和比他強的人,在一起。而子貢,則只愛處在一群不如他的人之間,喜歡跟這些人大發議論。

四、「君子所為,本非易解」

淳子髠(讀昆)對說:「把名聲和功業放在前面的,是為別人做事的人;把名聲和功業放在後面的,是為實踐自己心志的人。但無論如何,名聲和功業總是存在的。如今你在齊國位列三卿,名聲和功業都不見蹤影,就掛冠求去。仁者的行為,真是這個樣子的嗎?」

孟子說:「寧可自己地位卑下,也不願事奉不肖的人,這是伯夷;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湯,這是伊尹;不排斥昏君,不在乎官位卑下,這是柳下惠。這三個人雖然做法不同,但本質卻完全一致,都是個『仁』字。只要仁的本質一致,外表的做法,又何必非一樣不可呢?」

淳子髡又說:『『魯穆公時,公儀子執政,子思、子庚為臣,魯國卻更加衰弱,難道說賢人對國家反而沒有什麼助益?」

孟子說:「這完全是能不能真正任用賢人的問題,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不懂得真正任用賢人,亡國都有可能,只是衰弱,已經算是運氣好的了。」

淳于髡又說:「以前,王豹住在淇水,因為他的影響,河西的人都很會唱歌,所謂有內在的本質,自然會表現在行事作為上。哪裡有做了事,卻完全看不到一點功業或績效的呢?」

孟子說:「孔子在魯國當大司寇而不被信用,有一回祭典的祭肉沒分給他,於是孔子去官離國。不了解他的人,以為孔子爭的是肉,了解他的人,才知道孔子深刻的用心:原來是借小過失離去,而不願因他的離去,凸顯出魯君的大過。君子的所作所為,本來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以上均據西漢劉向《說苑》)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林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