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羊年話羊

2015年02月18日 17:37 PDF版 分享轉發

2015年是農曆乙未年,也就是中國傳統生肖中的羊年。羊在傳統文化【小編推薦:探尋復興中華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象徵著吉祥、善良、美好、公正。《》釋「羊」:「羊,祥也。從羊,象頭角足尾之形。」而釋「祥」則雲:「福也。從示羊聲,一曰善。」古時羊與「祥」通,「吉祥」多作「吉羊」。古文獻記載了羊與、禮法、及民俗等各方面都有不解之緣。

羊與傳統道德

羊謂善祥之意,《說文解字》雲:「善,吉也。從言從羊。」羊被古人視為仁義祥物,在人們的心目中歷來都是溫和而純潔的,如多比喻天真純潔者。羊素喜清潔,飢餐青草,渴飲清泉,潔身自好,人們很早就賦予其吉祥之美稱,不僅僅是羊與祥字的通假,而是羊身上被賦予的種種秉性使然。漢字中有很多帶「羊」字邊的示意吉祥字,如美、善、義(義)等。

漢代《春秋繁露》雲:「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羔羊自幼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極守孝道,即所謂「羔羊之義」。《》亦有「羊有跪乳之恩」,被賦予了「至孝」和「知禮」的意義,以羊誡人,懂得感恩。過去有一種「送羊勸孝」的風俗,便是羊影響古人品行和民風的直接反映。

漢字「義(義)」字構成由「我」和表善祥之意的「羊」組成,於我所表現之善祥為義。義乃公正合宜的道理或合乎正義的舉動,乃與生俱有的德行,一切道德之根基。義人亦即美善之人,吉祥之人。《詩經·召南·羔羊》序曰:「召南之國化文政,在位皆節儉正直,德如羔羊也。」該詩通過詠羔羊的品性,來稱讚仁人君子的德性象羔羊一般純潔無瑕、寬厚仁義、知禮有儀。《後漢書》有:「德配周召,忠合羔羊。」晉代葛洪《抱朴子》有:「立朝則以砥矢為操,居己則以羔羊為節。」唐代杜甫《杜鵑》詩有:「鴻雁及羔羊,有禮太古前。」

羊與傳統禮儀法則

在傳統禮法中,「羊」是秉公執法和驅除邪惡的象徵,體現正義。《後漢書》雲「獬豸(xièzhì),神羊,能別曲直」、「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晉書》雲「獬豸神羊,能觸邪佞」,是說神羊獬豸性忠厚,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見到有人相鬥,則以其角去觸那理虧的一方;聽到有人相爭,則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見到姦邪之人,就用角把他觸倒,令犯法者不寒而慄。

相傳唐堯時期,大理官(法官)皋陶曾以獬豸治獄,皋陶決獄明白,以正直聞名天下,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神羊獬豸裁決,獬豸對有罪者則以角觸之,無罪則不觸,均準確無誤。皋陶堅持公正,同時宣揚德教,刑教兼施,使天下無冤獄,得到大治。

春秋時期,齊國的大臣壬里國和中里繳,兩人打了三年官司,案情難決。齊莊公就讓獬豸來聽他二人自讀訴狀,結果壬里國的訴狀讀完,獬豸沒有什麼表示,而中里繳的訴狀還沒有讀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頂翻了他。於是,齊莊公判決壬里國勝訴。

古時,獬豸成為法律公正的象徵,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在各種場合被經常使用並作為監察御史和司法官員等的重要標誌,以示莊嚴神聖及法律的尊嚴,表明如獬豸般明察秋毫,辦案公正。春秋戰國時,秦楚等國御史皆著帶有神羊圖案之冠服。秦代時御史冠稱「獬豸冠」。漢代時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廷尉、御史等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唐宋時獬豸冠亦稱法冠。明代以獬豸為御史、給事中等風憲官(法官)公服。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羊與傳統文化藝術

羊出現在許多文學作品和中。《詩經·小雅·無羊》中說:「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爾羊來思,其角濈濈……矜矜兢兢,不騫不崩,麾之以肱,畢來旣升」。描繪出牧羊景象及羊的溫和善良,外柔內剛。《漢書》有:「尉佗之時,有五色羊,以為瑞。」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詩歌意境恢弘闊大,這裏羊在無邊原野中成為一道風景,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南宋陸遊《牧羊歌》:「牧羊忌太早,太早羊輒傷,一羊病尚可,舉群無完羊。日高露曦原草綠,羊散如雲滿川穀。小童但搢竹一枝,豈必習《詩》知考牧。」以高度凝練的詩筆道出了牧羊的要領。

漢代牧羊的故事流傳千載。中郎將蘇武奉命持節出使匈奴,匈奴首領威脅利誘,欲使蘇武投降遭拒,又企圖用艱難困苦的生活迫使他就範,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威武不屈、貧賤不移,與羊群為伴,手執漢節,餓吞草籽,渴飲雪水,而不辱使命,直至被扣留19年後才得返漢朝。唐代溫庭筠《蘇武廟》中寫道:「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描寫當年蘇武塞外目之所見,是「胡天月」,是「塞草煙」,是「雲邊雁斷」,是「隴上羊歸」,凸現了蘇武不畏艱辛、固若磐石的愛國之志。

成語「三陽開泰」。古時羊又通「陽」,故人們以「羊」作「陽」的代號與具象符號,三隻羊在一起或三隻姿態各異的羊仰望太陽,成三羊圖,稱之為「三羊(陽)開泰」。所謂「三陽」者,語出《易書》,意為冬至一陽生,臘月二陽生,正月三陽開泰,意味著冬去春來,陰消陽長,萬物更新,寓意吉利,多用於歲首人們相互祝福的吉祥之語。唐代崔琮在詩中寫道:「應律三陽首,朝天萬國同。斗邊看子月,台上候祥風。」《西遊記》中有「三陽轉運,萬物生輝。三陽轉運,滿天明媚開圖畫;萬物生輝,遍地芳菲設綉茵。」

羊是傳統繪畫和民間工藝的普遍題材。在古岩畫中,羊是刻畫最多的一種動物,形象千姿百態。商周時期有著名的四羊方尊、雙羊尊等青銅禮器。羊燈是一種吉祥器物,即以羊形作各種各樣的燈,有「金羊燈」、「銅羊燈」、竹絲紮成后外糊以紙的羊形燈,象徵平安祥和,北周庚信有「兔月先上,羊燈次安」的詩句。唐代有著名的「三彩陶羊」。《三羊開泰》、《九羊啟泰》成為畫的傳統題材。歷代畫家畫羊,還喜歡配上蘇武,用以表達對堅守民族氣節、仁人志士的稱頌。如明代偶桓題《趙王孫墨羊圖》一詩寫道:「王孫長憶使烏桓,因念蘇卿牧雪寒。落盡節旄無復見,寫生傳得兩羝看。」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2014甲午(馬)年就要過去,2015乙未(羊)年即將來臨,人們互致祝福,渴望得到平安、好運和吉祥。

來源:新生網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