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報道中國的西方媒體人嘆北京取消總理記者會

2024年03月05日 7:01 PDF版 分享轉發

來源:之音,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 文灝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去年全國人大閉幕會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記者會。(資料照片:2023年3月13日)
中國總理李強去年閉幕會後在人民大會堂出席記者會。(資料照片:2023年3月13日)

華盛頓 — 

北京取消國務院總理每年兩會後的例行記者會的決定讓不少報道中國的西方記者們感嘆一個時代的結束。但也有指出,這類記者會早已成為了中國展示政治開放假象的道具,失去了實際意義。

中國全國人大會議新聞發言人婁勤儉星期一(3月4日)表示,今年的人大閉幕後不舉行記者會,如無特殊情況,本屆全國人大後幾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在人大閉幕後舉行總理記者會的做法始於1991年。該記者會一直是中外媒體熱切期盼的時刻,因為這是中外記者與中國總理直接互動的重要平台。

取消記者會的決定自然引起了西方媒體記者的注意。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中國事務記者馮哲芸在前身為推特的是社交媒體平台X上寫道:「這是中國限制接觸趨勢的一部分,但我還是感到驚訝—中國取消了總理的年度記者會,這傳統上會在這個星期的兩會結束后舉行。這曾是為數不多的幾個記者能直接見到高級別官員的場合之一。」

《紐約時報》的前駐華記者傅才德(Mike Forsythe)也寫道:「每年一度的中國總理記者會已經成為了一種制度。雖然這場記者會的內容越來越變成是照本宣科,但這是中國政府的掌權者每年唯一一次接受質詢的機會。」

不過,曾在中國生活和工作多年的美國記者、作家張彥(Ian Johnson)和他的同僚們對這件事有著不同的感受。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總理記者會早已變得形式大於內容,它的消失並沒有造成什麼損失。

「它從一個潛在的信息來源變成了一場空洞的宣傳,」 張彥說。

張彥於1990年代擔任《華爾街日報》的駐華記者,並於2009年再度回到中國。多次參加總理記者會他對記者會的變化有著親身的感受。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如今身在美國的他說,在90年代,記者會的工作人員雖然也會提前詢問記者想要問什麼樣的問題,但記者依然可以在向總理提問時提出任何他們想問的問題。但到了2010年以後,記者們變得只能問事先提交並被認可的問題。

張彥認為總理記者會的作用已經逐漸變成了官方對中國民眾宣傳的一部分,讓他們認為自己國家的領導能夠回應外國媒體的問題,而事實並非他們表面上看到得這麼簡單。

因此,張彥說他並不為記者會的取消感到惋惜。

「這就像把已經死掉的東西偷偷拿走,」他說,「從某種程度上說,把它去掉更好,因為它沒有任何實際作用,而且在普通民眾眼中,它有助於使黨合法化。」

對於北京今年取消總理記者會的原因,《紐約時報》前駐華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在X上猜測這是李強為了讓滿意而主動提出的:「忠誠過頭從來就不是壞事。」

但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員牛犇(Neil Thomas)則對美國之音表示,做決定的究竟是習近平還是李強還很難說。他認為,如果是習近平取消的記者會,那代表習近平擔心李強的影響力變得過大。而如果是李強主動取消的,則表明他精明的上層管理和對幕後政策的影響,這對中國的經濟政策來說可能是個好兆頭。

不過無論如何,牛犇都指出這意味著習近平權力的強化。

「結束總理記者會是鞏固習近平作為中國政治焦點的地位和降低其他領導人的形象和潛在知名度的又一舉措。」 他說。

在中國的經濟依然沒有從新冠疫情后的低迷中重振的背景下,吸引外資變得格外重要。前駐會長詹姆斯·吉莫曼(James Zimmerman)認為,總理記者會的取消無助於恢復外國資本對中國的信心。

「如果沒有新的想法(或政治意願)來應對未來的經濟困境,又何必接受媒體的提問,」 他寫道,「這不是提振投資者信心的好信號。」

(美國之音記者江真和林楓對本文亦有貢獻)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劉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