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立场新闻 | 从 57 岁的「台湾女孩」说起 — 中国文化的年龄政治

2019年03月17日 10:42 PDF版 分享转发

作者:卢斯达

「台籍」全国政协港区委员凌友诗一夕爆红於网络,因为她在会上关於「支持两岸统一」丶「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演辞,七情上面,极有朗诵感,再用力一点,就有北韩官台第一女主播李春姬的风范。

凌友诗很自豪,演讲风格激昂:「作为一个平凡的丶一个香港的外来客,今天能历经『一国两制』的实践丶共襄两岸统一的盛举……」然而据传媒起底,凌友诗今年 57 岁,自称「」,颠覆了一般人对「女孩」的认知。但根据香港高智商局长罗致光提高综援申领年龄资格的政策想像,「当大家都有一百二十岁的时候,六十岁的人就是『中年』」,57 岁仍未到「中年」,自称为「女孩」亦未太离罩。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女孩」四个字,其实充满年龄政治。在中文和中国文化之中,年龄就是辈份,有相应的权力和义务,中原文明自西周以来,辈份即政治,不能少看屁股耆老之别。自称「女孩」其实是一种低姿态的说服进路,发言者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年幼丶真诚丶无染的形象,为接下来的议题铺路。

凌友诗先自报家门,谈自己在台湾读完中学丶之後去香港读书丶进入特区政府,并担任「福建省政协委员」之类之类。建构了这个台湾身份之後,进而宣示「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参与国家的政治体制而自豪」;她也主张中国应该在户籍上将台湾人纳入中国公民,建立台湾人与中国的所谓「法律关联」。

中国体制在这里是带有成年想像的,而台湾和香港则被演绎为一个大家庭的新成员。凌友诗的港台身份并不只是「代表权」,而是透过「平凡台湾女孩」丶「香港的外来客」,在家长式的中国体制之前,展现出客体丶低姿态,以及等待被统治的属性。将台湾人纳入中国公民体系之中,凌友诗描述为「中央政府能像母亲认回亲儿一样」,语调虽然煽情但内容是一步都没偏离过中国的对外意识形态。

在香港,我们对这样的政治语言并不陌生。「主权移交」(Handover)在中文语境中,一开始是广东话的「中国收返香港」,之後再定於一尊:「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在官方史观中,是一个迷途知返的小孩。「现代香港」自开埠以来有一百七十多年历史,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要长一倍,是民间自己重认历史而得知;在文化和经济甚至救灾上,香港作为先行者丶协助者和救济者的角色,也在大历史中慢慢烟灭。

甚至中国在谈自身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淡化自己借助了香港的历史,甚至说香港以前有经济发展,是因为中国决定改革开放。甚至在所谓的反对派中,中国是「阿爷」,年龄是充满政治的。

甚至中国在 2003 年将沙士传入香港,令香港人仰马翻之後,再用「自由行」这种经济毒品淘空香港产业,也经常被论述为「家长援助儿子」这样的家庭伦理政治。金融风暴中,香港自己击退炒家是历史,但在中国的官员和人民心目中,香港是「在中央支持下」才能成功。再之後发生的中国人哄抢物资丶建立走私经济,中国人也有「内地帮助香港经济」的恩主政治学,而不谈自己需要「安全日用品」的本质。

中国殖民者的影响,则是香港自身的想像幼体化,需要家长管辖而没有自治或独立能力,可说是另一种将接手前的香港贬为「Barren Rock」[1] 的进路。而这种意识纯粹只是权力需要,而与现实无关。在殖民统治的力场之下,经常需要做的是歪曲现实,将老熟的东西改成幼小,将新兴的东西想像成老熟。

被统治者经常要洗刷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将自己想像成土着,将自己的风尘洗掉,就像 57 岁的女人会自称为女孩,香港称中国为阿爷,是一样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之前的所有政权均声称继承「中原」开天辟地以来的所有文明历史,则是年轻人化一个老人妆。

「老」在中国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中,是代表权力的。所谓媳妇熬成婆,权力和年龄总是成正比。以下这个民间故事,已经流传多年:相传纪晓岚私下称呼乾隆为「老头子」,被後者发现并问罪,纪晓岚回应:万岁长寿为「老」;万物之首为「头」;圣人和老师称为「子」,连在一起便是「老头子」。马屁擦到这个程度,乾隆就没跟他计较。这个故事虽然胡闹,但挖下深层,便是说到了权力机构的历史感。「老头子」这个词有时也被用来形容一个集团中的首领。

求老和求年轻,在不同的权力处境中,有不一样的表现。在权力机构,「老」往往不是劣势(除非造成肉体死亡或失智),而是强势,因为年龄老,代表辈份,代表人脉丶声望丶财富丶经验都多。

年幼亦不只是肉体,还是一种顺服和无知,那是被统治者的自我修养。即便不是真那么年幼,也要装出个样子。就像 57 岁的女人也要自称女孩,因为她的谈话对像是权力机构,就是一班万岁的老头子。在他们面前,自然便成了女孩和男孩 — 被统治者。

注释:

[1] 多年来流传一种说法:以前英国人习惯将香港贬为「Barren Rock」。这位朋友对这个问题有如此的考证。我比较倾向认为「Barren Rock」之说的盛行,是中国历史家对香港英殖史的反动,即他们站在「香港是中国的」的立场,反向地建构了一个「英国认为香港在开埠前空白一片」的论述,作为自己论述(香港一向就有深厚中国文明)的破解对象。

不过即使有人认为「英国人视自己殖民之前的香港是空白一片」,则现在中国人(及归化中国的香港人)认为香港在主权移交之前是黑得反光丶混乱困苦,而现在则拨乱反正,其实也是自我中心的五十步笑百步。

近年一些以香港英殖时期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也是持这种立场,即强调「英殖时期非常黑暗」。例如《反黑》丶《叶问外传:张天志》甚至《福尔摩师奶》,都是很安全丶政治正确也值得我们注意的意识形态风气。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刘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