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张英: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传承弘扬民主科学精神(之四)

2019年05月11日 2:45 PDF版 分享转发

文章转自网络,旨在为读者提供多元信息,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纪念一百周年传承弘扬科学精神


国学读经班必读《弟子规

亚洲周刊

第33卷18期

2019年5月12日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知名的童蒙作品,内容以「孝、悌、仁、爱」为中心,传授传统的儒家伦理,与《千字文》、《百家诗》、《三字经》齐名,一般认为作者是满清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後经贾存仁修订改编,改称《弟子规》,在二千年以後开始流行於国学教育之中,台湾的王财贵是在中国大陆推广《弟子规》的主要推手,成为当今中国国学读经班的必读作品之一。■

~~~~~~~~~~~~~~~~~~~~~~~~~~~~~~~~~~~

赛先生与德先生的最?顟B

萧峰

亚洲周刊

2019年5月12日

第33卷18期

今天中国的「赛先生」已经三级跳,但「德先生」的理想仍长路漫漫。

中国的高铁: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图:中新社)

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对「赛先生」(Science)和「德先生」(Democracy)的追求。中国人在二十世纪之初,都发现在科学上远远落後於西方,不仅是船坚炮利,还是追溯到科学精神,必须在全社会展开,要破除种种的迷信与封建行为,不要让乡野传奇或民间怪谈来主宰生活,如各种光怪陆离的迷信、风水,都让社会发展寸步难行,因此五四运动提倡要追求科学,成为改革时代的主旋律。

五四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德先生(Democracy),也就是在民国初年的军阀时代,学生对民主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尽管那时候中国已经设有议会,但权力的制衡还是非常薄弱,公共议题无法有效讨论与落实,而民间的参与更是凤毛麟角,因而五四运动所面对的国难当头,就只有诉诸群众运动。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今天中国的赛先生已经三级跳,从过去科学大幅落後到今日很多领域都领先全球,尤其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领域,都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可以弯道超车,领先美国。更不要说中国在高铁、太空探索、5G等,都有骄人成就。

~~~~~~~~~~~~~~~~~~~~~~~~~~~~~~~~~~~

专访:中华民族儒学推动者朱翔非

儒家活力贵在实践

黄宇翔

亚洲周刊

第33卷18期

2019年5月12日

今天的儒学需要真正走到人的心中,真正的实践。

中华民族儒学推动者朱翔非

朱翔非是中国儒学推广的领军人物,他在二零零六年博士後出站後,拒绝了两所大学的聘书,选择到北京四中主管国学教育,是中国第一位专职国学教师,同时创办了孔阳国学工作室。孔阳是朱翔非的笔名,孔阳国学工作室已有十三年历史,举办讲座、研讨会,弦歌不辍,朱翔非曾在二零一一年央视《百家讲坛》中主讲《中华孝道》。亚洲周刊专访朱翔非,谈谈中国社会未来儒学的发展,以及他推动儒学的心路历程,以下为采访摘要:

中国当今的民间儒学发展情况如何?

当今的中国没有真正的民间社会,也可以说没有过去所说的民间社会,有的话,也是新的民间社会。我过去也长期在中国国学中心工作,所以我推动的儒学发展,是要结合体制外和体制内的力量,不必区分体制内和体制外。

所以你推动的是「中华民族儒学」?

~~~~~~~~~~~~~~~~~~~~~~~~~~~~~

专访: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宗义儒学复兴的未来走向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黄宇翔

亚洲周刊

2019年5月12日

第33卷18期

中国现实上需要传统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又担心会冲击马克思主义。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宗义(图:CUHK)

儒学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命运常变,从一九三七年陈伯达提出「打倒孔家店」,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再到今日中共高举「儒学复兴」的旗帜,仿如隔世。亚洲周刊专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郑宗义,分析今日中国「儒学复兴」的历史渊源以及将来的发展走向,以下为采访摘要:

为何中国官方在今天需要儒学,而在中共历史上又多次否定儒学?

过去几年,事实上中共对传统文化的提倡,用诗的讲法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因为他发现在现实上需要传统文化,但实际上又很担心,会冲击马克思主义的官方学说。所以一段时间放松,另一方面常常提醒,要拒绝多元价值。

儒学复兴与中共信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怎样的张力?

~~~~~~~~~~~~~~~~~~~~~~~~~~~~~~~~

五四届满百年中国民主路依然崎岖

世界日报社论

2019年05月04日

中国1919年的五四运动届满百年。那个「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积弱年代早已远去,醒过来的中国如今已是雄踞杔亚的强权。中共总书记上周二发表讲话,把纪念五四定位成「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爱国主义」,年轻人要爱党、爱国,「一个人不爱国是很丢脸的事」,却淡化五四倡导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

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新社)

很少有人怀疑「赛先生」(科学)对中国发展的重要,却也难忽视「德先生」(民主)百年走来依然踉跄。不少学者更指出,中国大陆目前的发展方向,甚至和五四精神背道而驰。

历经三次政党轮替的台湾,可称华人世界履践民主的典范。然而,民主运作也破洞百出,政党恶斗夺权丑态毕露,不断有人妄图以反民主的举措,挑战台湾社会的容忍极限。以民进党为例,蔡英文总统因面临前阁揆赖清德挑战连任,蔡民调支持度又远逊赖,英派人马就屡以「团结」为名,想尽办法要阻扰推迟党内初选,甚至传出要「没收初选」。蔡英文想尽办法要赖退选,党中央被逼得难以运作,党因「拒绝党内民主」而形象大坏,蔡英文却全然不在乎。民主价值与程序正义,全然成了权力的装饰品。

有趣的是,不想初选的不只民进党,国民党也一直搞不定总统初选办法。尽管国民党情势大好,竞争大位者众,但因民调最看好的高雄市长韩国瑜刚上任,不能也无法表达角逐总统意愿。台湾首富郭台铭跳出来参选,为了让韩、郭都顺利「入围」,国民党想尽办法要推两人出线,逼得前立法院长王金平质问「别忘了国民党还是个民主政党」。曾经临阵「换柱」的国民党,和民进党一样「不习惯真正民主的竞争」,只要能胜选,什麽初选办法都行。

~~~~~~~~~~~~~~~~~~~~~~~~~~~~

传承五四精神中研院长:不让政治限制学术研究

世界日报

记者董俞佳、陈宛茜

/台北3日电

2019年05月03日

中研院2日举办五四运动学术研讨会,院长廖俊智出席。(记者曾吉松/摄影)

蓝绿两个政党内部运作都不够民主,但至少台湾还是公平普选的社会,所有政党最後都面临选民用选票抉择的考验。即使不能称为成熟的民主,被讥评为「浅碟选举」,但至少人民有选择国会议员、各级政府领导人等权利;也有权利批评政府、不用惧怕被政府抓去关,甚至因属异议人士就从人海中「消失」。这正是民主初步该有的「免於恐惧的自由」,台湾的「德先生」远远把大陆抛在後头。

台湾面对中共外压,民众有持续不安全感。许多人声称,2020年总统大选可能成台湾「最後一次选举」,暗喻此後可能被大陆强行统一,民主将消失。其间不免有心人用「危机牌」来凝聚选票,但两岸在一大一小、一强一弱下,民主如何对抗专制威逼,化解「专制统一民主」的压力,也成台湾朝野的最大考验。

为了巩固权力,将五四定为「青年节」,鼓励青年奋发精神,却绝口不提五四的「挑战权威」、「打破体制」。习近平纪念五四谈话「处处闻党声」,说「一个人不爱国,甚至欺骗祖国、背叛祖国,在自己国家、在世界上都很丢脸」,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自觉坚持党的领导、 党话、跟党走」。这些话和五四精神和世界潮流格格不入,年轻人能信服吗?五四敏感期,北京多所大学的活跃青年领袖都「消失」,猜想不是「被旅游」,就是「被返乡」了,说明当局多缺乏安全感。

北京近年对民众思想、言论的管束压制提到新高度。运用网路科技、脸孔辨识和全国20多亿部街头摄像机,几乎把14亿民众牢牢掌握在眼皮底下,藉以「维稳」。当局几十年来宣扬「爱党和爱国」互相换位的「爱国主义」,五四的「德先生」被践踏,然而经济崛起的科技成果,「赛先生」神采飞扬,5G领先全球,新科技也成控制人民的新利器。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香港金紫荆广场4日早上举行升旗仪式,并鼓励以中式步操取代西式步操。(取材自香港电台)

香港社会从来没有民主,却极享受自由。但香港政府正修法,列出诽谤罪、煽惑罪等,以截堵言论自由;港府拟议「可引渡罪行」更让港人不安,担心破坏司法独立破坏,遭大陆入罪。「一国两制」造成港人政治焦虑,更难期待「德先生」在香港推行。

中国崛起,但质疑大陆社会开放气氛倒退的声音越来越高。中国人捧着「德先生」走完一世纪,成果有限。台湾民主经验证明中国人绝非不适合民主,中国想被世界认同和尊敬,不再以异样眼光提防,至少该有个壮志:下一个一百年,让「德先生」和「赛先生」有一样的成果,中国不能永远「例外」。但当局的「两个一百年」有这种雄心吗?

~~~~~~~~~~~~~~~~~~~~~~~~~~~~~~~

五四民主火苗百年成炬照亮台湾

世界日报

记者李雪

/工业市报道

2019年05月04日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举办的「与五四运动的百年相遇」系列讲座,其中唯一一场海外讲座4日下午在洛杉矶登场。该场活动由成舍我纪念基金会与「世界日报」、凤凰卫视、LAReviewofBooksChinaChannel、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合作规划。

此次圆桌论坛邀请到中华民国前行政院院长、现任中正大学战略暨国际事务研究所特聘教授江宜桦,主题演讲「五四运动一百年後的德先生」;世新大学副校长游梓翔主讲「我要说话:五四运动与中国的口语传播时代」;以及世新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李功勤主讲「民国范儿-胡适与他的时代」。

主办方表示,五四运动以追求民主为理想,民主实践的缺陷并不意味着要走回头路,重返威权专制的制度,而是要逼使人们重新思考民主的价值与理性的政治制度。科学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也唯有在一个公共运用理性的健全民主社会,透过多元公开的对话交流才能形成共识。这是百年後中国人回顾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并视为一个追求现代化的过程,最有值得人们深思的意义。

~~~~~~~~~~~~~~~~~~~~~~~~~~~~~~~~~~~~

百年回顾五四精神荡漾成台湾民主动能

世界日报

记者黄国梁

/台北3日电

2019年5月3日

位於中研院内的胡适故居,如今成为胡适纪念馆供民众参观。(记者许正宏/摄影)

位於中研院内的胡适故居,如今成为胡适纪念馆供民众参观。(记者许正宏/摄影)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回顾「五四」迂回走过的百年历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胡适纪念馆主任潘光哲说,「五四」作为一个思想因子,成为台湾反抗运动与民主发展的潜流与动能,影响台湾後来的政治发展。

●为反共迁台知识人未必拥蒋

他接受访问表示,很多五四时期的知识人随着国民政府到台湾来,譬如傅斯年与罗家伦是五四运动当天的学生领袖,「五四宣言」是罗家伦写的,游行队伍的总指挥则是傅斯年,他们来台的原因是为了反共,未必拥蒋,拥蒋是无奈的抉择,但这毕竟是台湾先天的优势。

潘光哲说,拿胡适来讲,胡适很早就将孙中山对於五四的诠释纳入他自己对五四诠释的一部分,孙中山在1919年後也看到新思潮发展,於是由他底下的干部们例如廖仲恺、胡汉民与戴季陶等,办了不少回应新思潮的刊物,譬如「星期评论」,胡适还写过文章「欢迎我们的弟兄星期评论」,登在「每周评论」上。

潘光哲指出,孙中山对於五四的评价所以会被胡适纳入,就是因为孙中山主张「革命必先革心(新)」,既是心理的心,也是新旧的新。思想的改变就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才派干部去办刊物。胡适即引用了这个观点,认为国民党是具有这样一个革新的内在动力。

●老蒋只强调五四是爱国运动

胡适来台後,最高权威却是蒋介石,蒋是以他在「中国之命运」对五四运动的批评集其大成,只强调五四是爱国运动,与五四追求的德先生、赛先生反而批判较多,他认为德先生意味自由主义,就会造成集体纪律散漫,赛先生原应是中性的,蒋却主张科学要为政治服务。

他说,胡适与殷海光对五四的诠释,具有反抗政治威权内涵,成为「反抗党国体制的思想资源」,这尤其在殷海光那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纪念五四是殷海光的生命仪式,每年五四时,殷海光都要写一篇文章。1969年刚好是「五四」50周年,他写了「五四精神的隐没与再现」,四个月後殷海光就去世了。

●撰文念五四殷海光生命仪式

潘光哲说,殷海光一辈子为「五四」招魂,而这个魂就是他心目中理想的民主、自由与科学。这跟国民党意识形态有很遥远的距离。像他会说,学生在政治的高压禁锢底下,一个一个被腌成了咸菜,或是变成了冲锋陷阵的火牛,不由自主地跟着党国体制的宣传起舞。

他说,即使来台的五四领袖罗家伦,身处此情境下都不得不低头。例如五四有一重要的内涵即对传统文化再估价,但在台湾体制下,老蒋说要组织孔孟学会,其理事之一竟是罗家伦。雷震写信给殷海光,说五四要到了,请他写一篇社论,殷海光就意兴阑珊地回信说,你应该找五四老人写,雷震回说,五四老人都去做了孔孟学会理事了,还期待他们有所作为吗?

●独尊孔孟胡适拒绝当发起人

他说,组织孔孟学会是蒋介石最高旨意,还请胡适当发起人。胡适回应,「我从年轻就主张诸子百家一律平等,不能独尊一家,我已年老,改变不了我的思想习惯」,拒绝担任。

他说,胡适、殷海光就是如此表达抗议与不满,一路传承下来,「五四」成为一个政治符号,用来反抗党国体制。例如1979年美丽岛事件或接续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之後的野百合学运。他认为,像六四发生後,学生在校园声援六四,虽未必打着五四旗号,五四仍是它的潜在动力源头。

●两岸对话五四仍可共同引用

中研院院士张玉法则说,就五四的精神脉络而言,「自由中国」在台湾具有「五四」传承的第一代反抗刊物,接着第二代是「文星杂志」,这两者是外省人创办的,直到蒋经国时期的「大学杂志」,才开始有本省人参与,而第四代从「台湾政论」开始,只着重本土立场。

但张玉法亦认为,「台湾政论」等仍会选刊早年的「自由中国」的文章,从而仍有五四的精神贯穿其间,五四确对台湾的民主发展发挥若干作用。他认为,五四仍然是两岸未来对话,可以共同引用的思想资源。

国民政府迁台後,胡适(左)仍不时对蒋介石提出建言。(记者许正宏/翻摄)

~~~~~~~~~~~~~~~~~~~~~~~~~~~~~~~~~~~~~~~~~

五四民主火苗百年成炬照亮台湾

李怡芸

中国时报

2019/05/04

北京大学文学院又称北大红楼,是五四运动重要策源地。图为一群北京学生在红楼参观。(中新社)

民国41年,胡适在台南市永福国小内的故居前留影。(永福国小资料照)

五四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罗家伦。(中央社)

右为张我军。(本报资料照片)

百年前的五四运动,以天安门为示威起点。如今北京天安门城楼前观光客络绎不绝。(新华社)

1918年底,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徐彦之发起成立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五四宣言就是在这里起草。图为杂志社原址。(中新社)

图为一群学生站在红楼蔡元培校长当年的办公桌前参观。(中新社)

北大红楼聚集来访探询五四精神的游客,买了新青年纪念杂志,与装扮成1919时期的3位游客合照。(吕佳蓉摄)

编按:一战结束後,列强主张战败国德国在山东权益移转给日本,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发起抗争,并在全中国展开,一场「内除国贼,外抗强权」运动从此星火燎原,并影响数十年後中国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启蒙、爱国运动、甚至女权运动。值五四百周年之际,本报特制专题以纪念。

值五四运动百年,当年唤起中国青年反帝国主义的爱国情绪,及以民主、科学为精神的「新文化运动」,也深刻影响台湾知识分子。时至今日,虽然五四运动相关学者看似是随着国民政府来台,作家杨渡指出:「台湾民主自由,实可视为五四运动最具体的实践成果。」

文学思想开启新视野

杨渡指出,五四运动两个面向,一是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反殖民帝国主义,二者影响更深远的在文学、思想开启新视野,文艺上以白话文创作小说、新诗、新剧,题材更贴近人与现实。当时一批旅居大陆的台湾青年,如被奉为「新文学运动奠基者和急先锋」的张我军,也在风潮下受启蒙,将五四的苗传回台湾。

张我军1924年在《台湾民报》发表抨击旧文学与旧诗人,引发台湾日据时代新旧文学论战,也影响了如赖和等前辈文人。杨渡说,除了白话文运动「我手写我口」的冲击,当时台湾旧诗社背後代表的,也是日本殖民的拢络手段,旧诗人往往唱和日本统治者角色,而台湾新文学运动,也在全球反帝主义、无政府主义风潮中成长,「透过书写、戏剧,这种文化启蒙也试图解决台湾人当时被殖民的处境。

民主与科学孕育党外

另方面,随着胡适等五四文人随国民政府来台,「《新青年》主张的民主、自由思想,『德先生』和『赛先生』形象,即追求独立思考,以科学论证打破传统迷信、威权崇拜,在戒严时期,实则启蒙了台湾党外运动。」杨渡指出,自由主义、党外运动到民进党成立,「可说台湾今日民主政治,来自五四。」

胡适容忍论实为先进

台湾是五四运动百年最好的成果,但另方面台湾民主仍离当时理想有距离,杨渡以胡适当年〈容忍与自由〉一文指出,在老蒋威权统治下看胡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之言,看似是文人对当权者卑躬屈膝,但今日看他当年强调异见者也要学习容忍,不应坚持己意而他人皆非,「实为先进!」

如何在五四运动百年之际,以更多反省和容忍精神,避免新权力者开民主倒车,仍是台湾今日的课题。

~~~~~~~~~~~~~~~~~~~~~~~~~~~~~~~~~~~~~~~~~~~~~

李永萍:无声无息的五四百年被民进党粗暴阉割了

中时季节

2019/05/04

李永萍。(周志长摄)

今天是五四运动100年,前台北市副市长李永萍指出,尽管这是对中华民国当代生活、语言、文化情感表述,有着无可替代重要性的历史事件,但令人遗憾地,在今天的台湾,却没有见到任何官方机构有着任何正式的纪念活动。五四精神,被民进党粗暴地阉割了。

李永萍在她的脸书粉丝专页发文指出,其实除了民间团体松涛社,在孙运璿科技人文纪念馆举办纪念会,以及中研院以学术立场举办的三天研讨会外,唯一具有官方色彩的中华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总会,虽於5月3日交差性地举办了半天的圆桌论坛,但却完全没有着墨文化议题,而是转个弯,利用五四的「民主」诉求,包装民进党「抗中」的政治主张。连文化单位都要为政治意识型态服务,可见民进党去中化以及凡事泛政治化的可悲心态。

李永萍表示,对照十年前民国九十八年,当时她担任台北市文化局长,为了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仔细探讨了五四。

精神对当代文化产生的各个面向的影响。当年除了与中央图书馆合办「青春的飞扬,思想的萌发─五四文学人物影像展」外,还有人文之旅、徵文比赛及系列讲座活动、文物展览等等,我们这麽多人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年轻一代能透过各种方式认识五四,并了解其重要性。

李永萍说,回忆起十年前,她还曾经想着,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时,纪念活动会会如何盛大、对文化界会是怎样一件大事?如今看来,只因改朝换代,变成这般没落光景,真的不胜唏嘘。

李永萍最後表示,五四百年,无论德先生与赛先生,或跟随着五四浪潮而生的自由、民主、均富等普世价值,至今仍是两岸必须面对与正视的重要议题。只是中华民国的历史,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未来,在民进党执政下究竟何去何从?讽刺的是,原来关於五四,民进党不过彻底继承了鲁迅的阿Q精神吧!

————————————— 来源:博讯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