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李可心:《纽约客》反思美国留学生接纳策略

2019年11月14日 8:09 PDF版 分享转发

转自:新世纪,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文:李可心(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国际关系硕士生)

(上)我们让你呼吸自由的空气,你却继续看CCTV

今年8月19日,美国《》(New Yorker)杂志发表了一篇特稿,名为《一个让在美中国获取新闻的「後真相」出版物(The “Post-Truth” Publication Where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Get Their News)》,探讨在地留学生媒体如何塑造国际学生的民族主义

《北美留学生日报》顾名思义是为美加地区的中国留学生所创建的媒体平台。这个拥有百万订阅的自媒体,创立初衷是希望提供留学生们出门在外、校园生活的种种资讯。然而《纽约客》的特稿指出:自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以後,《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报导内容逐渐富含高度的中国民族主义言论(nationalistic overtones),有意带动言论风向。报导更揭露出《北美留学生日报》的内部秘辛,其中包括如何产制不实的文章、该报的编辑和作者又以怎样的观念处理新闻等等。

这篇报导点出了两个问题:

  1. 打破美国政府希望藉由中国留学生带起中国政治改革的幻想。
  2. 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下,新闻伦理已逐渐消逝,媒体成为当权者操纵舆论与风向的利器。由於篇幅的限制,笔者将会根据这两点,分别以两篇文章做讨论。
(一)打破美国政府希望藉由留学生带起中国政治改革的幻想:
  • 大量接收中国留学生的背後用意

以往美国政界、学界中,存在一个美好的幻想,认为中国在经济上的开放,最终将会带来政治结构上的改革,成为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也就是九零年代以来美国对华政策以「接触(engage)」、「与中国交往(engaging China)」为主的核心思想。这也是为什麽美国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给予中国大量的金援,并且透过官员与学界的双边交流提供政策建议。美国更欢迎大量的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其中的用意是希望这些留学生在呼吸过美国的自由空气之後,回到自己的国家带起改革,散播自由思想。这样的政策不仅用在中国,面对其它极权体制的国家,美国同样也敞开大门欢迎他们。

中国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访谈中提到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推动言论自由的必要。这样的发言着实让美国的政界专家们,对中国的政治改革更加抱予希望。然而这样的幻想却在2012年上任後逐渐破灭,中共一系列扩大极权的政策——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对人民网路监控、对其它民族的压迫等,让美国政界人士,不再对中国政治改革抱持期望。2018年,习近平修宪取消了国家主席的任期限制,再次「打醒」了一批美国学者,并促使「对中鹰派」(又接近:屠龙派〔Dragon Slayer〕)成为华府主流。

面对近期香港反送中而衍伸出的一连串抗议活动,在海外的中国人,尤其是留学生群体当中,出现了大量支持中国政府的言论。这样的行为让美国民众感到震惊,为何中国留学生在呼吸了自由的空气後,仍选择袒护中国政府?这其实与中国留学生接收资讯的管道息息相关。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AP_17186095541206
  • 难以撼动的资讯接收习惯

《纽约客》的报导,揭露了《北美留学生日报》如何带动风向、激起民族主义。例如2017年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来自昆明的杨舒平在演讲中比较了美中两国的空气、民主和言论自由,并呼吁要为「民主、自由」而奋斗。随後《北美留学生日报》立即发文,以《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涉嫌辱华:我在美国吸到的空气都是甜的》为题,直指杨舒平「辱华」,中国官媒《环球时报》也随之发声,掀起一阵挞伐声浪。

虽然报导聚焦於《北美留学生日报》的言论风向,但也同时显示出,中国学生来到美国之後,多数人使用的媒体跟社交平台仍然以微信、微博或《北美留学生日报》等受中国政府监控的媒体为主,而非Twitter、Facebook或CNN、NBC等美国的主流新闻媒体。就算中国留学生人人都有脸书帐号,但由於社交圈仍以中国人为主,因此收到转发或得到的资讯仍是有经过筛选的。

  • 中国海归官员占比下降

中国海归官员的占比变化,是另一个衡量美国开放学术大门给中国学生之後,能否促使中国政治改革的指标。中国综合性周报《南方周末》曾在2014年针对海归官员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指出,改革开放後,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多达三百多万人,毕业後归国的有一百多万,且比例逐年升高,然而中国海归官员的数量却有下降的趋势。

虽然中国国家公务员招考,对海归并没有限制,然而大多数的海归回国後,却会优先选择私人企业,毕竟在国外念书花了那麽多钱,回国做基层官员,薪水微薄,太不划算了!另外,很多中国公务员的岗位,都会要求报名者必须是中共党员,使得许多海归望而却步。一位中共中央统战部的干部表示,在统战部干部里,基本没有海归,「因为我们这里全部是中共党员。」现实的原因,使得赴美的中国留学生难以进入政府体制,更无法推动任何改革,一道道高墙也让中国政府听不到一丝为自由呐喊的声音。

  • 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未来政策

美国的梦碎是否会让他们因此降低中国留学生的签证数量?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根据统计,2017至2018年,中国学生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33.2%,几近三分之一,超过36万人,是九年前的三倍之多。如此庞大的数量,不难看出美国教育学院的收入,大大仰赖着中国留学生,他们带起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从美国东西岸林立的手摇饮料店,就可见一斑。中国留学生与美国学府之间的经济挂钩,使得美国政府难以对中国学生做任何过大的抵制动作,再者,身为一个高喊自由主义、言论自由的国家,因为留学生拥有不同思想而做抵制,也实在说不过去。

RTR4QBWX1

负责教育与文化事务的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罗伊斯(Marie Royce)在七月时表示,美国仍旧欢迎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然而罗伊斯也提出,大学机构需要更努力地协助中国学生融入当地群体,尤其是那些沈浸在中国宣传泡沫中的学生们。不过就笔者观察,这是有难度的,一个很简单实际的理由是:和自己有着相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起来,就是比较轻松、自在,容易以此为渠道接收讯息、形塑认知。此外,种族间的文化差异常常会导致对特定种族的排斥甚至差异化对待(discrimination),也就是如俗称的「歧视」,这是几乎所有身为异乡游子的留学生都曾面临的困境。因此,要用行政资源与手段推动大学机构帮助留学生「在地化」,甚至要改变他们的思想或接收资讯的习惯,恐怕难有成效。

惠妮休斯顿的经典老歌Greatest Love of All(最伟大的爱)第一句唱着「I believe the children are our future. Teach them well and let them lead the way(我相信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好好地教育他们,让他们引领未来道路)」这句话刻画着许多美国政、学界人士的信念,相信教育能够带来改变,但《纽约客》的报导打破了他们的美梦。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或许一个人的思想,更多是受到媒体的影响。美国政、学界已逐渐意识到,一厢情愿地相信透过软实力(Soft Power)推动中国政府改革,可能不是那麽容易,尤其在这个习近平时代更是难上加难。

(下):对中国媒体来说,「新闻」和「内容」是同一件事

今年8月19日,美国《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发表了一篇特稿,名为《一个让在美中国留学生获取新闻的「後真相」出版物(The “Post-Truth” Publication Where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Get Their News)》,探讨在地留学生媒体如何塑造国际学生的民族主义。

《纽约客》的特稿指出,《北美留学生日报》这个拥有百万订阅的自媒体,创立初衷是希望提供留学生们出门在外、校园生活的种种资讯,但自2016年美国大选後,《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报导内容逐渐富含高度的民族主义言论,有意带动言论风向。报导更揭露出《北美留学生日报》的内部秘辛,其中包括如何产制不实的文章、该报的编辑和作者又以怎样的观念处理新闻。

在上次的文章中,笔者讨论了《纽约客》的报导,点出了第一个议题:美国政府希望藉由留学生带起中国的政治改革,但他们的幻想已然破灭。而在今天的文章中,笔者将聚焦於该篇报导所带出的第二个议题:

自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伦理,以及中国缺乏的第四权。

全球媒体现象——自媒体的新闻伦理

《北美留学生日报》这个名字乍听之下,像是个正规、传统的报纸媒体,但事实上《北美留学生日报》,就仅仅是个靠社群媒体传播的自媒体。《纽约客》特稿的作者在采访时,问了《北美留学生日报》的创始人、CEO兼总编辑林果宇:

「新闻」和「内容」,哪一个名词更能准确地定义留学生日报的贴文( IF IT WAS MORE ACCURATE TO CALL COLLEGE DAILY’S POSTS “JOURNALISM” OR “CONTENT”)

林果宇对此回应:「两者有什麽差别?(“What’s the difference?”)」。

《北美留学生日报》的编辑Deng He也在另一个采访中承认,自己是在总编林果宇的要求下,编造出《我给叙利亚的朋友看除夕中国放鞭炮的视频,他哭了…》一文,而这篇文章随後成了《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新华社和中央的热门转载文章。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对以上的问答感到震惊和愤怒,然而我们每个人,在社群媒体上,都是自媒体,若是你面对《纽约客》作者的问题,你又会如何回答?

《纽约客》的特稿标题中出现了「Post-Truth(後真相)」一词。「後真相」是2016年《牛津英语词典》选出的年度词汇,其指的就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反应客观事实和具有逻辑性的讯息往往容易被忽视,相反地,煽动感情,富含高度个人情绪的讯息更容易影响舆论。」

RTX75OI92

换言之,「後真相」指的就是煽动感情的言论、文章更容易被转发。由於如今的社群媒体平台成了最大众化的传播管道,包括个人、自媒体、传统报社以及媒体公司,因此许多媒体业者为了与其它自媒体竞争,也逐渐扩大使用煽动感情的言论来吸引民众目光、提高转发量和点阅率。

新闻伦理强调报导事实真相、提供多方观点,但在这个社群媒体的时代下,越来越难以遵守,很多媒体从业人员怀抱着满腔热血,奔波於新闻的公平正义与社会责任,点阅率却远少於那些腥羶色的报导。媒体的乱象随着网路平台的发展,不断地在世界扩散,但为何《纽约客》的报导要如此针对《北美留学生日报》呢?

原因是,在民主国家中,这些能够激起人转发、按赞的言论是由人民发表的,相反地,在极权国家中,这些言论是经过国家控制、监控的,自媒体这个原本能够让人们表达个人意见的平台,在极权国家中,反成了极权政府带动风向、控制思想的工具。

不同体制下的新闻定义与阅读新闻习惯

在民主国家中,媒体又被称为「第四权」,除了向民众报导近期发生的事件外,更要在国家体制外监督施政、揭露真相给公众。然而,对在极权统治下成长的人民而言,「媒体」已与「国家体系」划上等号、被视为党国的传声筒。由於长期只有单一的新闻来源,极权体制下的人民也很少有「查证、比较新闻」的习惯,对於媒体所传播的资讯有非常高的信任度。

在上篇文章中,有约略提到,中国学生在赴美留学後,大多数仍习惯使用过去在中国接触的新闻媒体跟社群平台,包括微信、微博等等,如果阅读资讯时没有查证、了解多方观点的习惯,就算到了言论自由的国家,仍旧会持续接收被国家监控的讯息。

RTX16EHL

近期,新闻伦理消逝的现象已使社会意识到「学习如何阅读新闻」的重要,包括台湾在内的许多国家,已将「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纳入了义务教育中,积极教育民众在接收资讯时,需反思、多方地查证、确认资讯的正确与真伪。相反的,中共近期却发出通知,记者必须通过包括「习思想」等内容的考试,才能申领新版记者证,使媒体与国家的结合更加紧密,把整个国家推向一言堂。

说到底,纵然对於许多民主国家而言,中共控制媒体言论自由的行为确实难以接受,但中国如何制定内政,他国确实难以插手干预。

不过,中共政府如此强硬的做法已让中国与西方社会之间树立起更大的隔阂,也使得美国将重新思考对中国的开放态度,包括欢迎中国学生留美的政策。如此干预性的媒体控管也势必让台湾与香港的人民更加抗拒来自中国的统治意志。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

发文者:吴一舟 发布时间:11/13/2019 03:45:00 下午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