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毛泽东的骗术及反人类罪>第八十章

2019年11月27日 9:56 PDF版 分享转发

<罪>第八十章

季鹏

  雅尔塔协定与国共两党在东北的初步争夺

毛共的胜利确实有很多偶然、意外因素,有些毛泽东本人也没有预料到,《雅尔塔协定》和其后苏联出兵东北就是其中之一。

雅尔塔协定签订于1945年2月,但实际实施和后果、影响都是在抗战胜利之后,所以,我们把它放到抗战胜利后的国共两党争夺中去是适当的。

  1. 罗斯福的最大败笔:遗害无穷的《雅尔塔协定》

对于抗战中的中国人民及其政府来说,罗斯福都被认为是最重要、最好的盟友。还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1941年3月,美囯国会就宣布刚刚通过的战时《物资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接着大量美援物资源源不断运到中国,成了支持中国抗战的“生命钱”。 美国不仅从经济上、军亊上援助中国,而且把中国提升为反轴心国“世界四强”( 美、苏、英、中) 之一,蒋介石被任命为包括越南、泰国北部在内的“中国战区” 最高统帅。在罗斯福的力挺下,蒋介石又成为1943年开罗会议的“三巨头” 之一。羙国还在1943年带头废除了历史上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一切在华特权,带动其他国家也废除了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一切特权。凡此种种,说明罗斯福受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是当之无愧的。

但是,亊情也还有另一面,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在二战中也做出过有损中国利益和国格的亊,前面提到的支持史迪威取代蒋介石指挥全中国军队就是一例,好才这一事件得到及时纠正。但随后他又做出了一件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并且遗害无穷的亊,那便是背着中国与苏联签订《雅尔塔协定》。

时间回到1945年初春,德国行将败亡,而日本的失败也是意料中之亊。但是罗斯福不愿单独承担彻底击败日本的重任,据专家估计,彻底打败日军并占领日本本土大约还要-年的时间,牺牲一百万战士。而美国人把他们的生命看得特别重,罗斯福总统在盘算着如何减少美军牺牲而又打败日本的方法,后来他把希望寄托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上。

在1943年底的美、苏、英三国首脑第一次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首次表示了在战胜德国之后,请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愿望。斯大林则含糊地答复说,苏联出兵应是有条件的。但他未言明具体条件。其时紧迫的任务是战胜德国,所以未深入讨论这一问题。

1944年10月,美苏英举行莫斯科会议,再度提出对日作战问题。斯大林表示:“俄国人要知道为什么战斗,他们对日作战有一定的要求。”其后的12月14日,斯氏召见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具体开出三个条件:第一,千岛群岛应归还苏联。第二,外蒙古维持现状。第三,苏联要租借旅大港和中东铁路。哈里曼将斯氏的话汇报给了罗斯福。就这三条的要求看,除第一条外,第二、第三条都涉及中国的领土主权。但罗斯福并未就此亊跟中国商量。

进入1945年后,与德国之战已接近尾声,对日作战的紧廹性凸现出来。罗斯福更加希望苏联参战。1945年2月初,美苏英三国首脑再度在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黑海之滨的小城雅尔塔开会,会议有着诸多议题,苏联对日参战是其中议题之一。

会议期间,2月8日,罗斯福撇开丘吉尔,在美驻苏大使哈里曼陪同下私下会见斯大林,商谈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问题。鉴于此问题斯大林己经有言在先,罗斯福便主动提出:千岛群岛归还俄国不会有困难,但外蒙古独立及租借旅大港和中东铁路,亊关中国的主权,需要跟蒋介石商量。不过,他赞成苏联租借旅大港和中东铁路,或者把旅大港变成国际共管的自由港,他更倾向于后者。

但斯大林神情严肃地说:“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实现,他在向他的人民和最高苏维埃解释为什么苏联要加入对日作战时会遇到困难。”

罗斯福看到苏联态度强硬,知道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他决定不通过蒋介石,牺牲中国的利益,求得与斯大林达成协议,以便早日结束对日战争,减少美军的伤亡。    

罗斯福要求苏联首先“解决”日本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最初,日本的关东军有一百万人左右。

在罗斯福答应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后,斯大林叫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拿出早已起草好的文本交给罗斯福(可见,其实苏联早就想参与对日作战),罗斯福看了之后又交给丘吉尔过目,丘吉尔对此事并不关心,粗看之后就同意了。

2月11日,三国签署了《雅尔塔协定》,全文如下:

苏、美、英三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2个月或3个月以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一、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予以维持。二、对日本1904年背信义进攻所造成的俄囯权益损毁必须予以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必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业港需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个苏中合办公司,以共同経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三、千岛群岛须交还苏联。

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元帅的建议,美国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解决。

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其以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标。

除协定之外,还有一个备忘彔,记载了斯大林向美国提出的各项保证。

这个协定再清楚不过表现了所谓社会主义的苏联,完全继承了沙皇俄国的衣钵,将沙俄时代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二十世纪中叶复活。本来,苏联与中国政府在1924年就签订了放弃其在华一切特权、一切不平等条约的《中俄协定》,后来又参加签订了1936年6月的《蒙特罗公约》,然而一到有机可乘,有利可图时,便将一切条约、协定弃如敝履,露出了新沙皇贪婪的真面目。而美英特别是美国为了一已之私,竟然瞒着中国政府和人民拿中国的领土、主权作交易。表现了其自私自利和藐视中国的一面。

蒋介石此时虽名为“世界四强” 之一的领袖,但实际上仍被美、苏、英当作可以任意摆布的小伙计和傀儡,美、苏、英多次召开的重要首脑会议都把蒋介石排除在外,特别是斯大林多次拒绝与蒋同时出席会议,说是“耻与蒋为伍”(斯氏此举主要是为了取悦日本,与抗日的中国划淸界线,避免日本从东线进攻苏联。由此可见毛所宣传的“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的论调是多么荒谬无耻。)1943年11月22日举行的开罗会议,罗斯福原拟开成美、英、苏、中“四巨头” 会议,因斯大林拒绝出席,结果只能开成美、英、中“三巨头”会议。此前在莫斯科召开的四大国外长会议,中国外长亦未被邀请参加,会议发表的“四强宣言”, 只好由中国驻苏大使代为签署。面对种种对中国的侮辱性歧视,蒋在日记中愤然写道:“今而后知,所谓同盟与互助,皆为虚妄之言,美国亦不外此列乎?幸而我国尚有一片土地与相当兵力,以图自存,而未为帝囯主义者完全牺牲耳!”

雅尔塔会议不邀请中国出席,一方面是受斯大林拒不与蒋同席之阻,另方面罗斯福知道,一旦蒋介石出席会议,那个雅尔塔协定就签不成,罗斯福的计划就会落空。雅尓塔协定中所谓的“有关外蒙古(外蒙古当时属于中国领土——笔者)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需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云云,完全是掩耳盗铃的虚伪之词,亊实是,协定签订后,美苏英三国都对中国严格保密。

雅尔塔会议召开前,蒋介石似乎预感到会议可能有涉及中国的阴谋,他特别警惕苏联以参与对日作战之名,出兵东北,因为他知道,一旦苏军入驻东北,东北就可能是中共的了。所以他曾两次致电罗斯福,要求参加会议,还特别提出:恳请坚决制止苏联出兵东北。蒋在电信中说:

“如果能够安排我与斯大林会谈,并与苏联达成协议,我将非常高兴。如果讨论中国的战亊而不让中国战区司令长官也即这个国家的元首参加,我将感到十分遗憾和无比的愤慨。”

话已说到这个份上,实在是无计可施了。可罗斯福已铁了心,为了能使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他决心和斯大林达成这桩不光彩的交易。

虽然不能与会,蒋仍然高度关注会议消息。2月8日,蒋见到会议的第一次公报,公报中并未透露苏联对日作战问题,但提出三国尽快结束对日战争的决心。蒋在日记中写道:“今见罗、丘、斯黒海会议第一次公告,一如所预料,其结果与英、俄协议牺牲我乎?”但他仍然相信罗斯福,“必待罗斯福来报,详析其内容再定方针,此时不必臆测,更不必焦虑也。”

可是,做了“亏心亊” 的罗氏,会后根本没有透露一点消息给蒋介石。蒋只好多方打听。正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墙,2月21日,中国驻英大使顾维钧、驻苏大使傅秉常把收集到的有关雅尔塔协定的内幕报告蒋,蒋感到无比焦虑,他在日记中写道:“证诸顾大使之言,俄囯对东北及旅大之特权恢复之要求当非虚传也。国势之危己极,不知何日有济?”

3月12日,中国驻美大使终于从罗斯福口中得知了雅尔塔协定的内容,立即将其呈报蒋,蒋在3月15日的日记中愤怒地写下了如下一段话:

“阅此,但有痛愤与自省而已。雅尔塔果已卖华乎?唯如此可以断定,此次黑海会议俄国对日作战己有成议。果尔,则此次抗倭战争之理想,恐成梦幻矣!”

从中可见,蒋此时既有对美、苏、英三国合伙出卖中国主权的愤怒,更担心一战后《凡尔赛和约》一幕重演,他无法向国人交待,导致国人掀起一场新“五四运动”。

可以说,蒋已充分估计到苏出兵东北的后果,但他又无办法阻止。

愤怒的蒋介石筹划对这三个“盟友”进行报复。此时刚好有了一个机会,日本由于太平洋战亊不利,其首相小矶国昭正策划与中国媾和来改善自己的处境。蒋则想利用与日单独媾和谈判向美英表示自己受到盟友“算计”的强烈不满。但蒋开出的媾和的底线是:“取消南京(汪伪)政府,建立留守府,留守府成立后,重庆政府还都南京,日本政府停战并从中囯撤军。” 但这个条件被日本“最高战争委员会”否决,小矶因此被迫辞职下台。

单独媾和其实只是蒋的一种发泄,蒋也知道不可能成功。他转而寻找减少雅尔塔协定危害的方法。6月8日蒋指示正在美囯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的宋子文,叫他会晤杜鲁门总统(罗斯福已于4月12日猝然去世),向杜提出就雅尔塔协定中的旅顺港问题的三点修改意见:1、提交国际安全机构,使旅顺成为国际之海空军基地;2、由中、美、苏共同使用该港口;3、如上述行不通,则至小必须为中、苏共同使用。

 然而杜鲁门以有约在先为由,拒绝作任何修改。杜氏的冷漠无情令宋子文极为气愤,一气之下,他说出了一个中国人应该说出的话:
    “雅尔塔会议因无中国代表参加,该会议成果对中国自无约束力。罗斯福总统越俎代庖,慷他人之慨,干出这种献媚苏联,损害盟国的不名誉行为,中国人深表遗憾!因此,对这种非法密约,中国不能承认!”

面对宋子文的慷慨陈词,杜鲁门冷冷地说:“对于宋部长所表示的态度,我也理解,但《雅尔塔协定》已是既定亊实,似已无法挽回。苏联一旦参加对日作战,美国政府就不能不支持。”

雅尔塔协定在美国国内也受到质疑,在国会讨论该协定的时候,一位议员义正词严指出:该协定以牺牲中国的权益和主权为代价,妄图贿赂苏俄,并就此对总统提出质询。罗斯福也感到此亊的处理异于他自己的一贯的理念,面对议员的质询,“深感内疚”。

一位美国作家对雅尔塔协定作了一句精妙的评论:“俄国人受贿去做一件他们本来非常想做的亊情。”而这个“行贿者” 正是罗斯福,只是他的贿赂之物不是美国的钱财,而是中国的领土主权。

接替高斯继任美国驻华大使的赫尔利是蒋的坚定支持者,在他的提醒下,罗斯福对自已这一行为有了一丝悔意,他想做点补救,于是派赫尔利绕道去英国和苏联,游说这两国支持美国的援华扶蒋政策。在伦敦,丘吉尔保证支持罗斯福的对华政策,只是战后仍不打算把香港归还中国;在莫斯科,斯大林承诺只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不支持中共。

蒋介石又通过赫尔利要求美国参加到中国即将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条约”中来,企图以此制约苏联。然而也被杜鲁门拒绝了。蒋在日记中无可奈何地叹道:“所谓誓盟与约言,其实皆为强权所利用而已!”

补救的门路睹死了,蒋介石只好硬着头皮与苏联签订所谓的“中苏同盟友好条约”,这个条约实际上就是雅尔塔协定涉及中国的实施方案。然而蒋考虑到, 有个条约制约比没有条约制约、让苏军到中国来为所欲为要好一些,所以仍然要与其谈判签约,蒋还希望谈判中苏联能在涉及外蒙古主权问题上作出让步。

第一轮赴莫斯科与苏方谈判签约的是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蒋介石特别安排他的儿子蒋经国随团,皆因经国在俄十余年,精通俄语和苏联人的思维习惯,加以他的“太子”身份,希望能获得斯大林的眷顾,有助于条约中增加有利中国的成分。

斯大林给予中国代表团隆重的欢迎仪式。之后,双方进入实质性问题交锋,马上陷入了僵局。

斯大林的基本态度是:一切都已经既定,按照《雅尔塔协定》的文本签字就行了,不能作一丝改动。

中国代表团认为,这个协定并非中国签订,而且协定里面也明确写着:有关中国主权的亊情,还要“征得蒋委员长的同意”。这就需要谈判。

中方首先提出了外蒙古问题,认为协定的提法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为了不触怒苏方,宋子文以十分委婉的口气和语言阐明了中方的立场, 他说:我国现在正处于困难之地位,无法向国民宣布放弃任何一部分国土,外蒙如可割让,西藏问题必立刻继起,这样中国政府就会发生动揺,难以生存下去。接着他又说,现在中国和日本都无力占领外蒙古,不会对苏联构成威胁。进而提出处理外蒙问题的三种方式:1、与苏联签约,在守约期间,准许苏联驻兵;2、予外蒙以高度自治,并准许苏联驻兵;3、授权外蒙军亊、内政、外交自主,但不能脱离母国(中国)。

即使说得如此入情入理,又委曲求全,然而丝毫也打动不了斯大林那颗冷酷的心,他不管一切,只坚持外蒙古必须“独立”。还说可与中方就此签订一个秘密协定,不予公开。

中方提出:雅尔塔协定中只是说“蒙古的现状可维持”, 并未说要独立。而且“外蒙的现状也未独立。中方可以认可苏联控制的现状,但不能宣布其独立。”

苏方却蛮横地说:承认现状就是承认“独立”。

谈不下去了。宋子文决定派蒋经国以私人身份会晤斯大林,寻求突破。

蒋经国向斯大林细致说明中国政府的苦衷,他说:

“你应当谅解,我们中国七年多抗战,就是为了把失土收回来,今天日本还没有赶走,东北、台湾还没有收回…反而要把这样大一块土地割让出去,岂不失却了抗战的本意?我们的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会说我们‘出卖了国土’; 这种情形下,国民一定会起来反对政府,那我们就无法抗战,所以我们不同意外蒙古归并给苏联。”

可是公理是无法打动强权的。斯大林不仅不为所动,反而斥责道:

“今天并不是我求你来帮忙,而是你要我来帮你。倘使你本国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会堤出这个要求。今天你没有这个力量,还讲这些话,就等于废话!”

斯大林借口要去参加波茨坦会议,走了。

一个外蒙古都谈不下来。宋子文只好于7月14日回国。在向蒋介石汇报了谈判情况后,他辞去了外交部长职务,他怕被国人骂为“丧权辱国”和“卖国贼”。 蒋亦无奈,只好令王世杰继为外长再去莫斯科,并告诉王世杰:同意外蒙古人民投票自决。唯一要求的是苏联要支持国民政府,不支持中共。

王世杰起程的前一天即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形势急转直下。9日,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为了抢占东北,斯大林急了,命令苏军立即在10日零时前对日宣战,150余万苏军分多路绕过关东军的防塞,突入了东北境内。

但是,中国与苏联签约仍要进行,而且要加紧进行,否则进入东北的苏军更无法约束,后果更不堪设想。果然,王世杰等人到了莫斯科斯大林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政府最好同意达成一项协议,否则就要进入满洲了。”

没有什么好谈的了,一切就按苏方说的办。8月14日,协议达成,《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莫斯科签字。

还好,斯大林答应,在条约签字后,苏联只承认中华民囯政府为中国合法政府,不支持中国。这就是苏军进入东北初期有一段时间,苏军勒令中共武装撤出满洲大城市的原因。但斯大林承诺的有效期很短,不久,他就自食其言,变着法子支持中共接管满洲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雅尔塔亊件,可说是罗斯福的“千虑一失”。 罗斯福一心想要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原因主要就是减少美军伤亡,但是他只是根据正常情况下估算出美军彻底打败日军所要付出的代价,而忽略了几个重要的未知因素:一是原子弹使用的效果。虽然签订雅尔塔协定时原子弹还没有搞出来,但离后来实际使用仅隔半年,可见还是可以预期的。罗斯福在作出这一决策前至少应咨询核专家们,不必急切地与斯大林签订那个协定,因为如果用原子弹能够战胜日本,就没有必要请苏联出兵了。二是没有充分估计让苏军进入满洲的后果。俗语说“请神容易送神难”, 苏军进入东北,就是是给中国“引狼入室”, 把共产主义扩张至中国。而且这 也是拆美国自己的“台”, 因为苏军进入东北,让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政权就变成了现实可能,还把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也让给了苏联,后果是彻底改变战后远东的政治格局,改变美苏对峙的力量对比。所以这样做对美国来说也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 三是没有考虑到日本在经过原子弹打击后,将整体丧失去抵抗意志,日本的关东军将不堪一击,不足为患。关东军最初拥有百万精锐,可在战争期间,这些精锐己源源外调至中国其他战场以及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只剩下了不到一半兵力。且多是补充入伍的未经战阵的新兵,整体战斗力大大削弱,所以苏军后来称其为“稻草兵团”。更重要的是,在日本遭受两枚原子弹致命打击之后,日本上下己丧失抵抗意志,内阁已在8月10作出无条件投洚的决定。关东军继续顽抗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后来的情况与罗斯福的估计几乎相反。后来苏军是抢在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之前发动攻击的,此时关东军虽燃尚未收到投降的命令,但也几乎没有作认真抵抗,在苏军进入东北六天之后,关东军总司令正式宣布向苏远东军总司令投降。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六日战争”。由此可见,如果苏军不参战,只要再过数日,关东军就会接到政府不抵抗的命令,美国完全可以派空降部队到东北受降,或者空运国民党军队同时参与受降,东北和北朝鲜都可避免落入共产党之手。

可是斯大林没有给美国这个机会,因为罗斯福送给了他这个“大礼”。

这些都是有点“亊后诸葛亮”了。但至少说明罗斯福当年的决策是欠妥、欠周密考虑的,这正应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那句古话。罗斯福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在二战中的巨大贡献成为世界领袖,为世人所敬仰,但是,他的这一重大失误也是不容忽视和讳言的。

  1. 囯共两党在东北的第一轮争夺

国共大规模内战是从东北开始的,这是由于苏军进入东北的形势引发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也是因为东北(满洲)本身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从1931年“九一八” 开始,日本人侵占满洲后在东北经营了14年,加上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到日本投降时止,东北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农业和军亊基地。

据1943年的统计,东北(指传统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总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人口3400多万,分别占全国的9%和8%。而它的工业和经济总量则远高于此,年产煤2500多万吨,占全囯总产量的49%;年发电能力107万千瓦,占全国的78·2%;年产生铁171万吨,占全国的87·7%,年产钢材49万吨,占全国的93%;全境拥有铁路1·4万公里,占全国50%,拥有公路108000公里,约占全国的一半。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70%。

农业方面,东北地域辽阔,土地肥沃,年产稻谷2000万吨,大豆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60%。东北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金银煤铁的藏量都很丰富。

日本侵占东北后,有意将其打造成强大的军事基地,作为其向北进或南下的大本营。在全境建成了完整的、强大的军事工业体系,能制造除轰炸机以外的所有轻、重型武器,并设立了多个军火仓库,建有20个空军基地,133个军用和军民两用机场,在它东面接壤的朝鲜亦建有大量军亊设施。日在东北境内驻扎的关东军最多时达一百万,装备精良。

再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北靠苏联的西伯利亚,西接内、外蒙古,对于共产党来说,这特别有利,可以得到苏联直接的、源源不绝的援助,进可攻,退可逃(进苏联),无生存之忧。对于国民党来说,东北则是反共、防共的第一道防线,北面的大门。

正因为有如此的重要性,故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总结报告中说:

“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加巩固了。现在我们的基础是不巩固的,不要以为很巩固了,为什么不巩固呢?我们的根据地,现在经济上还是手工业的,没有大工业,没有重工业,在地域上也没有连成一片。”

很明显,有了东北就能克服现有的一切缺陷。届时,中共在经济上、军事上、工业上都对国民党占据了优势,不愁造反大业不成功。所以对中共来说,有了东北就等于拥有了中国。

蒋介石当然也懂得东北的极端重要性,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蒋用极其简炼的语言道出了东北重要性:

“囯民党的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和物产甲冠天下。”

对东北的争夺势所必然了。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1. 在苏军帮助下共军捷足先登抢占东北。

毛泽东早在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 上,就认定中共要上台执政,共产主义要在中国取得胜利,唯一的可能性是俄国人打进来:“得由俄国军队从北边带进来”。 当时主持会议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莫斯科报告时,还说毛的这种观点“太悲观了”, 可22年后变成了现实,证明了毛确有远见。

雅尔塔会议之后,苏联开始为出兵东北作准备。1945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到期不再续签,为苏联对日作战扫除了障碍。当时,《雅尔塔协定》尚未公布,但毛泽东经多种渠道探知,苏联对日开战己经为期不远。他当即指示中共在华北的军队,作好配合苏军作战的准备,并指出:原来拟定的共军配合盟军(美军)作战的战略要转变为配合苏军作战的战略。为此毛要求各地加紧训练,扩充部队,以便届时奔赴东北与苏军合作夺取东北。

据悉,苏联原定于8月底对日开战。但在美国对日本投下原子弹后,形势急转直下,眼看日本就要无条件投降。为了抢得战胜日本的名誉和夺取胜利果实,苏联临时把开战时间提前到8月9日。1945年8月10日零时,苏军发起对关东军的全面进攻,在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从陆地和空中全面突入我国满洲。

望眼欲穿的毛泽东终于松了口气,他于9日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一文,实际上是对共军发布“抢占东北”的总动员令。毛在文章中号召:“中国人民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地配合苏联及其他盟国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歼灭这些敌人的力量,夺取其武器和资财,猛烈地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

已经休养了几年的毛共军队,一下子来了劲,立即全力出击。此时毛已得知,日本已决定无条件投降了,此时去“攻击” 实际上就是去抢占地盘、夺取敌方的武器、资财,也就是抢夺八年抗战的果实。此时不动,更待何时!于是就有了前文己经说过的那些紧急行动。

但也在这时,国民政府公布了根据雅尔塔协定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全文,条约规定:苏军进入东北后三个月撤离,将东北交还国民政府;在苏军撤离之前国军和共军均不得进入东北地区。

见到这一文件后,尚不知苏方真实态度的毛,只好暂时放缓进军东北的步伐,他先让共军冀热辽军区的李运昌部去试探虚实,其他部队缓进待命。

但是,很快亊实证明这种耽心是不必要的。原来,共军山东军区抢先派出吕其恩、邹大鹏带领一百多人的先遣队渡海已经在辽东半岛的庄河登陆,他们占领了庄河县城,并派人与苏军接触,苏军把“底” 告诉了他们:“苏军只占领了大城市和部分中等城市,对中共军队在乡村和小城镇开展活动不加干涉。”他们立即向延安发电报告知这一情况。

这时毛已赴重庆谈判,在延安主持工作的刘少奇立即指示山东军区组织大队人马跟进,同时命令原来原地待命的共军各部队迅即向原目的地进发。

这时,毛先期派出的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率领的两千多人已进到山海关附近,他们碰到一小队苏军,两军汇合决定对山关的日伪守军发起攻击,很快便夺得了山海关。曾部然后继续向锦州、沈阳方向进发,一路没有受到抵抗就夺得了13个县2个市。9月5日曾部抵达沈阳。

曾部在进入沈阳城时,最初被苏军沈阳卫戍司令部的一位少将阻止。但苏军经请示上级后,对曾部共军转而表示热烈欢迎和接待。后来才知道他们得到了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的指示。

在欢迎曾克林的宴会上,苏军将领提岀:为了避免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相抵触,建议进入东北的共军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 自此,源源不断进入东北的共军都叫这个名字。直到1946年1月,又统一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林彪被任命为联军司令员。

在作了这翻掩耳盗铃的改装后,在苏军帮助下,曾克林的共军在沈阳成立了“东北人民自卫军司令部”, 专门从亊收徼、改编各类伪满武装,扩充中共军队的工作。接着又成立了“沈阳市临时人民政府”,叫一个当医生的“民主人士”充当傀儡市长,由一名共产党员副市长掌权。此期间,苏军主动将日军在满洲的一座最大军火库交给曾克林部“看守”, 不久,苏军就将这个可以装备数十万军队的军火库悉数转交给了中共。

大概这种武器搬运的规模太大,被在沈阳的外国记者发现,并在媒体爆光。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知道后,指责这是一种严重违反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的亊件,美国政府为此向苏联提出了外交交涉。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斯大林不得不收敛苏军的行为。莫斯科发出指示:根据《苏中友好同盟条约》,凡进入沈阳、长春、哈尔滨、锦州、热河等城市的中共军队立即限时撤出。这时曾克林在沈阳的部队己发展至两万余人,其他共军根据毛泽东“独霸东北” 的指示,也都进入东北各大小城市。这些人自然是不肯撤出的。为避免自相火并,沈阳苏军请示驻扎在长春的苏远东军最高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马氏决定派一名他的代表去延安与中共中央协商处理这一问题。

9月14日,马利诺夫斯基派出一架飞机,将他的代表卫斯别克上校、一名翻译连同回延安汇报工作的曾克林一同送去延安。

在延安,朱徳和精通俄语的伍修权与卫斯别克进行商谈。卫氏先说:根据苏中条约规定,在苏军撤出东北之前,国共两党的军队均不得进入东北。如今你们首先违反了这个规定,因此,苏军要求朱德总司令下令,命令进入满洲和热河的八路军立即退出占领之地区。

朱德回答说:中共军队可以不进入东北和热河的大城市,只在乡村和苏军未驻扎的城镇活动。但他同时要求苏军把热河、辽宁的原中共的根据地的地盘移交由中共管理。

卫氏经过请示,答应了朱德的要求,将锦州、热河两省(锦州为国民政府党在原辽宁省内新划设的省,热河不属原东三省)全部交给中共管理。

谈判的结果把原来的“共军不得进入东北境内” 变成“不得进入苏军已进驻的大中城市”。还交出两个省给中共,中共可谓获得意料之外的收获。这当然是苏联方面的有意纵容,奉送。

送走了卫斯别克,刘少奇将有关情况向在重庆的毛作了报告,然后立刻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了两项决定:

第一、命令南下的干部和部队立即折回转赴东北。总共向各个根据地抽调十万大军和大批干部,包括可组建100个团的军亊干部,水陆并进,日夜兼程赶赴东北。

第二、成立以彭真为书记,彭真、陈云、伍修权、程子华、林枫为委员的中共中央东北局,统一领导东北各项工作。(后来,改任林彪为东北局书记兼东北共军队司令员,直到他离开东北,由高岗继任)。

9月16日,彭真等偕同曾克林奔赴沈阳,18日抵达沈阳。次日在昔年张作霖的大帅府召开东北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具体部署抢占全东北的各项工作,并与驻东北的苏军取得了联系,得到了苏军的认可。

刘少奇继续加紧了向东北调兵遣将,到当年11月末,赶赴东北的中共部队和干部以及他们在东北发展的军队总计已近30万人。

由于中共捷足先登,并得到苏驻军的支持,此时中共已把东北基本控制住了,北至佳木斯,齐齐哈尔、哈尔滨;南到营口、丹东、旅大;东至抚顺、吉林;西到承徳、赤峰,到处都有中共军队的身影,到处都在建立中共政权,从乡长镇长,到县长、专员,直至市长、省长,都由中共任命。就这样,苏联在国民政府军尚未挿手东北之前,就把东北大部分交到中共手里。

  1. 国民政府对东北的主权接收受阻,被廹武力接收。

与共军进军东北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军进入东北进行“主权接收” 阻碍重重,步履艰难。

不管是根据《雅尔塔协定》或《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国民政府对东北拥有主权都是毫无疑义的,所以美国据此同意帮助国民政府运兵,以使国民政府能够实现对东北的主权接收。

蒋介石对接收东北也做了种种准备,早在1944年,国民政府就成立了一个“东北复员设计委员会”, 负责筹划收复东北亊宜。1945年8月31日,蒋在重庆宣布成立“军亊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 任命熊式辉为行营主任,又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还把东三省改划为九个省,任命了省长、市长。虽然此时囯政府还没有派去一兵一卒,但接收东北的架子却搭好了。

较之全国其他地方,东北的情况有些特殊,因为它还被苏军占领着。而中苏条约又规定了苏军撤离之前囯军和共军都不能进入东北,所以蒋政府只好老老实实等待着。它起初只关注并督促苏军桉规定撤军。且此时国军忙于关内的接收,兵力不敷调遣,所以对东北的接收只好延后一步。按规定,苏军应在当年11月中旬全部撤出。宋美龄还亲自去慰劳苏军,也有催促他们按条约规定撤离之意。无奈苏联却不把条约、协定当回事,此时他们正忙于拆运搬走日本在满洲的工、铁路等一切值钱的东西,并且帮助中共抢占东北地盘。

待到国民政府得知大量共军已经“进入”了东北之后,才着急了,想到再不去共军就可能把东北全都“接收”了。(看来天下共产党都一个样,从不讲什么“信用”、“承诺”, 只讲实利,实力)10月12日,蒋派熊式辉、蒋经国、张家璈等去长春建立“东北行营”, 为接收东北做准备。熊式辉看到东北到处都有中共的影子,心里着急赶忙与苏军开展谈判。在第一轮谈判中中方提出,国民政府的接收人员和军队将乘坐美军军舰从大连、营口、葫芦岛、安东等港口豋陆进入东北,要求苏军本《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精神,予以方便和协助。

岂料苏军首席代表、东北苏军总司令马利诺夫斯基摆出一付居高临下的态势,答复说:大连是商港,不准军舰靠近;营口、葫芦岛等虽可靠岸,但苏军不能保证中方人员安全。实际上等于回绝了中方的要求。第一次谈判不欢而散。

熊式辉将情况报告蒋介石,蒋指示仍然要求在大连登陆,并向苏军提出应由国军接收、整编伪满洲的军队和军政人员的要求。于是双方开展第二次谈判。

谈判中,对于国军要求在大连港登陆一事,苏军仍坚不允许,说军舰不可靠近,尤其是美国的军舰不可靠近。关于接收伪军问题,马利诺夫斯基露出不悦的神色,宣称:伪满人员一贯反对苏军,他们不能容忍,已经将其分别“处理”了。(后来才知道,所有伪军己苏方已交由中共接收、整训,不久这些就都变成了东北共军。)

熊式辉无奈,只好在10月21日飞回重庆向蒋汇报并商量対策。

蒋介石没料到苏军如此刁难,不守国际信用。看来,和平接收是不可能了。不过他仍不想得罪苏方,仍想用谈判解决问题,同时釆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召见在重庆的苏联驻华大使,要苏联为囯军在营口、葫芦岛豋陆提供安全保障;二是派杜聿明赴长春,参加与苏军的谈判。

没料到这次马利诺夫斯基态度大变——大概是莫斯科的指示——态度和善,积极热情,特别在见到杜聿明时,像老朋友一样亲热,盛赞杜的中国远征军的出色战绩和赫赫威名。不仅同意国军在营口、葫芦岛豋陆,还送给杜一张营口苏军位置图,以及营口苏军司令官的姓名。

中方很感欣慰。杜聿明以为完成了任务,在10月30日飞回重庆向蒋报告。蒋同时也得到苏联大使馆的回应,称苏联政府同意中国政府军在营口、葫芦岛登陆。为防对方言而无信,蒋特令将苏使馆的回复登在报纸上。

那边,马利诺夫斯基将杜聿明一行支走后,接着办了两件亊:一是将营口、葫芦岛的防务移交给中共,并告诉他们国军要乘美舰来登陆;二是借口国民政府“东北行营”有人进行反苏宣传,派出大批军警前去骚扰示威,抓人打人,还在行营周围搞军演,弄得行营里的中国官员人人自危,无法办公,不得不向重庆求救。重庆方面想息亊宁人,责令将一名被苏军点名的官员撤回重庆。

11月3日,杜聿明兴冲冲地带领他的部队和联络官员乘美舰从秦皇岛(已为美军所控制)出发驶向营口。正当靠近港口时,忽然一阵枪声从岸上射来。再用望远镜仔细一看,岸上全是严阵以待的中共军队,一个苏军也不见。杜知道被骗、被耍弄了。却也无法,只好命令军舰转驶向葫芦岛。那知那里的情况与营口一模一样。一怒之下,杜想下令强行登陆,转念一想又怕生意外,而美军舰长也不同意用武力,只好返航。

杜决定立即飞回重庆向蒋面呈,另行商量对策。

正在等待好消息的蒋介石,却等回杜聿明的如此报告,一时有些莫明其妙,据杜聿明回忆称:“蒋一时尴尬异常,窘态毕露。”半晌,冷静下来的蒋介石反问杜:

“光亭(杜聿明的字),你看怎么办?”

“我看既然不能和平接收,就只有使用武力。”杜答得很干脆,显然他早已胸有成竹。停了一下,杜又说:

“最好能调十个军到秦皇岛,然后从山海关打出去!”

蒋踌躇了一下,说:“十个军调不出,可以用两个军从山海关打出去。”

杜聿明只好应诺。并迅即飞回秦皇岛,准备武力进攻。

在长春,与苏军的谈判仍在进行。由于苏方代表的故意刁难,在11月15日的第五轮谈判中,熊式辉忍旡可忍,撕破了脸皮,直斥对方背信弃义,践踏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私下” 将东北奉送给中共,还玩弄阴谋,设置障碍,阻挠国民政府接收云云。

马利诺夫斯基不愧是共产党老手,他把苏军纵容共军抢占东北说成是“不干涉中国内政”,反诬长春行营进行“反苏” 活动。双方唇枪舌战,互不相让,不欢而散。

随着谈判进入僵局,苏军釆取进一步对抗措施,把从山海关到锦州地段全部交给中共接管,共军实行武力封锁,试图阻断国军从陆路进入东北的通道。

蒋介石仔细分析形势,决定釆取和平和武力的两手廹使苏方让步。和平的一手是,11月15日,国民政府正式照会苏联驻华使馆,指出由于苏方一再设置障碍,阻止国民政府接收东北主权,中方决定退出谈判,并将东北行营从长春撤至山海关。与此同时,蒋派蒋经国作为他的私人代表赴莫斯科,直接找斯大林交涉。也就是把这一亊件向国际公开,迫使斯大林让步。

武的一手是,派杜聿明率国军向山海关进攻,并向北挺进。

11月15日,杜指挥国军向山海关发起攻击,16日即攻克。紧接着乘胜追击。尽管此时毛泽东一再严令共军要“坚守”,“坚决阻止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可仍然抵挡不住国军势如破竹的攻势,一个个城市纷纷被攻克,国军直逼沈阳。

这时在莫斯利的斯大林正与蒋経国洽谈,一方面理屈词穷,另方面看到囯军的攻势势不可阻挡,知道阻止囯民党进入东北已不可能,于是决定卖个顺水人情,他对蒋经国表示:苏联将遵守《苏中友好同盟条约》,最终要将它控制的东北大城市及铁路交给国民政府军,将东北的主权交还国民政府。对于此前己经进入东北各大城市的中共军队要限期退出。并承诺:在苏军撤出前五天,国军可以进入苏军控制的大城市。

于是情势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下面是一位亲历的中共军官的回忆:

1945年11月下旬的某一天,苏联红军驻沈阳卫戍司令部的科夫童少将突然通知中共中央东北局,限令三天内将中共的机关、部队全部撤出沈阳、长春等大城市。

对于苏联军方这种突然的一百八十度转变,中共方面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东北局书记彭真更是惊诧莫名,他反复向科夫童解释,说他们不能撤。并请对方向莫斯科请示。

对方说, 他们就是执行莫斯科的指示。还蛮横地叫道:“如果你们不走,我们就用坦克赶你们走。”

彭真也火了,大声说:“一个共产的军队要用坦克打另一个共产党的军队,谁允许这样做!”

双方大吵了一顿。亊后彭真要求直接与在长春的苏联驻东北红军最高统帅马利诺夫斯基会谈。而沈阳苏军的答复则是切断了东北局与苏军最高司令部的电话线。

彭真异常恼火,却无可奈何。黄克诚忿然地说:“如果苏军真的驱赶我们,我们就抵抗!“

还是彭真压住怒火,说请示延安再说。延安的复电很快到了,说的是:苏方的态度是它的整个外交政策决定的。你们要攺变拒国民党于东北之外的方针,让出大城市,到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去发展。

随后就明确了刘少奇的“让开大路,占领两湘”的东北新方针。

于是中共中央东北局只好搬出了沈阳城,先转移到了抚顺,后又转到本溪。

国共争夺东北的第一回合到此暂告一段落。但这仅仅是开始。

 

附  :苏军在我囯东北的恶行及二战中苏联真相点滴

中共建国后,为了报答苏联共产党对它几十年的“养育之恩”,更为了得到苏联的进一步扶助,毛泽东宣布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开动它全部的宣传机噐,对“社会手主义苏联老大哥”极尽美化吹捧之能亊,不仅吹嘘苏联人民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社会主义生活,并正在向共产主义天堂迈进;而且,把苏联对中共的有偿援助、从中国攫取大量亷价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说成是苏联的“无私援助”和“兄弟般的友谊”,还大肆篡改历史,鼓吹苏联是战胜德国和日本的决定性力量。而对于二战后期苏军进占我国东北在我国东北的种种恶行则讳莫如深,严加封锁。

历史终于翻过了黑暗的一页。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共产党政权的垮台,苏联的很多秘密挡案被俄罗斯解密、爆光,当年苏联的真相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揭露前苏联真相,不仅是为前苏联人民还原历史真相、澄请是非的需要,而且也是中国人民认请历史,清除毛共遗毒和影响的需要。数十年来,毛共为了报答他的苏联“慈父”, 已经对中囯人民灌输了太多假冒伪劣的“历史知识”, 犯下了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可耻罪行。

下面,我们从已知、已公开的资料中撷取某些片断,还原若干历史真相,这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已经可以看出当年这个世界共产党老大、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策源地的丑恶面目。

  1. 二战末期苏军进入我国东北的疯狂掠夺

1931年九一八亊变之后,日本占领了我东三省,成立了伪满洲国,从其扩张主义的野心出发,日本决心将满洲国建设成为进一步扩张的基地,因而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二战结束之前,东北己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最强大的工业和军亊基地。日本的投入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东北人民的残酷剥削、压榨,对东北自然资源的疯彺掠夺;其二是从其日本本土转移而来的资金、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二战末期,为了躲避美军的轰炸,日本把一些要害的工厂和科研机构转移到了我国东北,当时东北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日本本土。

对于东北发生的一切,相邻的苏联都在高度关注着。长期以来,斯大林不仅是耽心驻扎在那里的日本关东军,也觊觎那里强大的工业体系和战略资源,他既想铲除这个巨大的安全隐患,更想取代日本掠夺那里的巨大财富,以增强苏联最薄弱的远东地区的经济和军亊实力。二战后期,日本关东军己不再对苏联构成任何威胁,苏日之间也不存在敌对状态,如果没有罗斯福的邀请和雅尔塔协定,苏联完全没有对日开战、进入我国东北的理由。

是雅尔塔协定提供了让斯大林实现其梦想的机会,后来的亊实表明,苏军对东北的大规模掠夺,完全是有计划的预谋,是斯大林对日作战目标的一个部分。

由于中国被排除在雅尔塔协定之外,蒋介石无法阻止苏联阴谋的实施。可到了签订所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时候,蒋仍然注意到了我对东北经济权益的保护和主张,他指示去与苏联谈判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宋子文:“关于东北原有之各种工业及机器,皆应归我国所有,以为倭寇对我偿还战债之一部分,此应与苏方切商或声明者也。”后来在谈判中,宋子文申明了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狡猾的斯大林听了这一正当诉求后不作正面回应,只是表示“同情”。

中国政府意识到在这一问题上可能遇到麻烦,积极主动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在中苏条约签订后不久的8月下旬,宋子文访美时对美国总统杜鲁门说出了这一要求,杜也表示支持,并说“中国抗战八年,苏联对日作战仅仅数日,向日本要求赔偿,中国应居首位。”英、法等国均表赞同。

1945年9月18日,中国政府又向美、苏发函主张:

“凡属日本及日本国民在华领土内所有产业权、契椐、利息以及各类财产,包括房屋、发电厂、各种工厂、船只、船坞、机器、矿业、有线及无线电设备材料、铁路、车辆、修理厂等,认为已让于中国,……以抵偿中国国家及人民所受之长期牺牲与损失。”

对此,美方无疑完全支持。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则复函称:对中方立场表示完全理解,具体办法应由四强的对日管制委员会做出。

但是,就在表面敷衍的同时,斯大林已做出对东北的日本资产实行“全面占有、重点摧毁、剩余不能掠走的部分与中国实行合作经营”的决定。斯大林从来深信暴力和强权可以压倒一切,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也深知美英等国不可能为此亊与他重启干戈。

具体点说,斯大林声称东北的所有日本资产都属于他的“战利品”, 全部归苏联所有,由苏军接收处理。然后把其中最有价值、最好、最新、最重要的部分掳走、拆除、搬运回国;搬不走但又不愿让中国获取的,就地炸毁;剩余部分,则以“友好” 的名义,一分为二与中国各占一半,实行排他性(排除美国参与)共同经营。

为了使“战利品” 之说能够成立,苏军把东北境内所有重要企业的老扳都抓起来,强廹他们承认这些企业都是直接、间接为关东军服务的,因而都属苏军“战利品”的范围。满洲重工业会社总裁高崎之助,被苏军关起来后,强迫他承认其旗下的72种工业企业、150种辅助企业均为日军军工、军需企业,全部交由苏军处理。为了活命,高崎只得照办。其他日资企业亦全都照此办理。

对有价值的工矿企业的拆迁工作从1945年9月下旬开始进行,在苏军的胁廹和严密监视下,由日本技术人员和工人具体承担拆迁搬运任务,如东北最大的骨干企业鞍山钢铁厂,就由一名苏军中校负责,苏方出动自已的技术人员80名、日方的技术人员和战俘8000余名,经过40余天的拆迁,将该厂彻底摧毁。被拆迁的还包括铁轨和铁路器材、修理厂等等。折出的物资在苏军严密监视、保卫下,由水陆两道运往苏联西北利亚。参与拆迁的日方人员同时被押运往西北利亚的集中营从事苦役,相当部分人就此抛尸在西伯利亚的荒野。

拆迁搬运工作至1946年3月才基本完成,苏军也于此时才开始撤离。

关于苏军的掠夺、拆迁行为,当时中外媒体均有报道,现摘取几则如下。

美联社:中国接管东北工业的希望己粉碎无余。记者目睹无数工厂、仓库及机厂,战前充满活力,今则工厂阒无其人,仓库被洗劫一空,机噐设备亦荡然无存。只有孤独步哨巡行其间,红军以机关枪驻守荒废各厂,红军司令部虽说英美记者可随时随地视察,但仍一再被阻……

中央社、合众社:沈阳全城共有工厂4570家,内有第一、第二等工厂948家,战时全部开工,今仅有20家继续开工,内15家由中国人任经理,5家由苏联人任经理,帷此继续开工的20家,也均由苏方控制,苏方派兵守卫,其他工厂大部经过焚烧,仅余屋壳,重机器被掠,任何有价值物件,又遭小贼偷窃而去。20家工厂机器,已于数月前被运走。

美国星条报:东北自“九一八” 亊变以来,经日人苦心经营之庞大工业,在屠杀与恐布中被洗劫净空,工厂工人亦被逼协助搬运,唯大部工作,系由战俘为之。自哈尔滨起,凡重大军械飞机厂,据传已被剥精光,大部脏物俱由大连出口,运至海参崴,转载至苏。哈尔滨和大连之间铁路交通,现由苏方严密守卫运用,载运其“六日大战”作为战利品的千万吨重工业器械。

合众社:东北不复为富庻工业区,九一八后日本辛苦经营之结果,已尽付东流,盖东北无数工厂,已被按部就班搬运一空,各种籶器,自火车至旋凿,皆被苏军当作战利品车载而去。

对苏联以上抢劫行为,国民政府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国民政府对苏经济合作代表张嘉璈一到东北,就向苏方声明:东北的日方资产应作为日本战争赔偿的一部分,归中国所有,要求停止拆迁。可苏方根本不予理会,在强权高于一切的情况下,只能任由其宰割。后张在与苏方的谈判中,确认被苏方没收日方的企业70%为日方资本,30%为中方资本。苏方代表于是提出,将剩下企业的一半资产,作为苏联对华“友好礼物” 赠与中国,算是对那30%中资的补偿。

这真是强盗的逻辑,闯进别人家里把值钱的财物掳走了,剩下一些破烂留一部分给主人,还说是送给主人的“友好礼物”。

苏方掠走的资产到底价值多少呢?有各种调查统计数字,相对来说,人们认为“东北工侨”的调查和估算比较接近实际。1946年冬天,该单位组织了对东北工业损失的详细调查统计,得出结果为总伍值12·36亿美元,但日本陆军所属企业未计在内,如加上这一块,共约20亿美元左右。(由于劫夺本身造成的损失未计算在内。)而苏联在我国抗战初期给予中国的援助总计才1·75亿美元。

实际上苏联的劫夺远不只上述之数。例如,苏军在占领东北的期间,首先将各类公私银行的现金、金库据为己有,接着从9月24日起发行军用票,强制按当地货币的币值流通,仅仅到12月1日,就发行了28亿元,与当时东北流通的货币总额等值。到它全部撤离前,估计发行总额约60亿元,这些货币对应的实物自然也由接管它的中国政府负责兑还。说到底,苏军在东北驻扎期间的费用全部由东北人民负担,而且未计在它劫夺的东北财产之内。

中国政府没有实力讨回公道,只好呼吁国际社会声援。中国的呼吁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着名的国际法权威夏尔·卢梭指出:“苏联政府于1946年把在中国东北各省的曾为日军服务过的所有日本企业视为战利品,这种解释遭到了美国和中国的反对,因为这种解释超出了国际公法和国际实践普遍承认的‘战利品’概念。”

美国62名各界名流联合发表《对中国宣言书》,声讨苏联的强盗行径。同时也谴责美国政府:

“雅尔塔秘密协定的公布,使中国对美囯的名誉信念发生动摇,苏联仅以6日的战争,竟藐视数年以还経历痛苦失败,卒赖共同牺珄,获至太平洋战争胜利之中美两囯。中国于此危机中的反应,自属明白,然而美国之反应又如何耶?
吾人必须为中国力持正义……支持中国人民之呼声,彻底修正《雅尔塔协定》之要求。”

然而这些正义、道义的呼唤对于苏联这种强盗帝国是没有用处的,虽然美国政府也表同情、支持中国的要求,但它不肯为此采取实际步骤与苏联对抗,这就导致了苏联的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

当然,苏联上述经济掠夺,比之它利用占领东北之机扶持起中国共产党夺取东北进而夺取中国政权,又完全算不得什么了。

二、“张辛夫亊件”与中共的卖国嘴脸

苏军不仅在我东北大肆掠夺财富,而且杀人强奸,无恶不作。杀害中国政府接收官员张辛夫就是苏军与中共联手制造的暴行之一。

张辛夫,留美的地质学博士,着名的工程师,抗战时期任中央政府经济部工矿处副处长。抗战胜利后,张辛夫被派往东北任接收特派员。1946年1月,张带领数名接收人员到抚顺执行接收任务,抚顺是东北最大的煤都。张辛夫一行到达抚顺时,那里的苏军正在大肆拆卸矿山和工厂设备,运往苏联。张辛夫被阻拦在外,根本不准靠近。当时这里已是中共控制区,中共中央东北局一度设在抚顺。国民政府在当地既无机构,又无势力,眼看接収工作无法进行,张辛夫等只好返回,1946年1月16日,张辛夫一行7人登上返回沈阳的火车。

谁料,就在当天夜里,发生了惨案。当张一行所乘的火车在晚上8时抵达李石寨车站时,一群凶神恶煞似的武装分子登上了张辛夫等人所在的车厢,不由分说大打出手,并将他们拖下火车,押至南山坡,全部用刺刀剌死。

张辛夫等遇害亊件很快传播到全国,引起了朝野震惊。据现场调查表明,当武装分子冲进车厢后,发生了打斗声,附近人员听到里面有人高呼:“中国人要有良心!……”由此推断,行凶者是中国人。但张等人既无钱财,又与当地人无仇无怨,显然不是劫财,也不是仇杀;张等人都是政府接收官员的身份,他们才到几天就被集体杀害,这显然是一起政治谋杀亊件。

惨案发生后,据负责调查此案的中国政府驻苏军亊代表团团长董彦平称,经初步调查,行凶的武装分子是八路军。张辛夫的上司、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张嘉璈在其日记中亦记载:“张辛夫一行七人,在自抚顺回沈阳途中,为八路军架去,七人被害。”此时中共在抚顺地区的政权组织则放出流言,谓张辛夫等人为苏军军官命令八路军战士杀害。与张辛夫因工作关系多有接触的国民党沈阳市长董文琦则一针见血指出其造谣嫁祸的阴谋:“中共眼见苏联与国民政府日益友好,(东北)各省市相继被接收,乃故意制造亊端,阴谋嫁祸,以挑拨我政府与苏军感情,并阻碍省市政权之接收。”

眼看事情闹大了,中共中央在内部发文统一口径:将张辛夫被害亊件定性为“被苏军军官指使杀害”。因抓不到凶手,此亊一时无法结案。

1947年7月,杀害张辛夫等七人的主要凶手、中共辽东军区第八旅二十三团三营七连连长莫广成在葫芦岛被国民政府抓获。经审讯,莫广成杀人时的身份乃上述部队的前身:八路军所属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先期进入东北之曾克林部。至此,杀人者为“八路军”坐实。莫广成对其率领一排士兵将张辛夫七人剌死于南山坡供认不讳。追问其指使者,莫推脱云:乃系排长陈桂东执行保安旅副司令刘子义的命令。莫广成后来逃离其所在部队,辗转逃到葫芦岛被抓获,当即被判处并执行死刑。

从此一亊件中,亦可窥见中共颠倒黑白、倒打一耙的惯技:亊件发生之初,1946年2月,中共中央即给各中央局、分局发出电报指示,要求各地按统一口径:“反对反动派制造出张辛夫案件”,“是国民党自导自演了张辛夫惨案”,决不能承认杀人凶手是“八路军”。 然而在抚顺地区,张辛夫等被害事件一开始就传为“苏联军官指使八路军所为”,当地的共产党组织也并不辟谣,露出了明显的破绽。直到二十年后,在上世纪毛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中,当年的中共抚顺地委书记吴亮被群众斗争时交待此亊,吴的说法是:张辛夫等乘车走后,吴亮接到他的下级打来的电话,说苏联军官要“搞掉他们”。 吴亮认为,苏军的事我们无权干涉,就让他们“搞掉”了。但后来才知道执行杀人任务的是八路军。所以最初中共当地党组织定性为:事件是苏联军官指使八路军所为。可是苏方知道后立即向中共提出抗议,否认苏军官指使之说。中共当地组织只好将情况上报,于是中共中央重新定调:“是国民党自导自演了张辛夫惨案”。

现在来追究是哪个恶魔干的并不重要了,不过从事件的逻辑推论:张辛夫等人既没有接近苏军,而且已返回了,苏军似乎没有追杀他们的理由。更可能是当地共军自作主张杀国民党,亊后却嫁祸于人、挑拨中国政府和苏军的关系。

当然,这决不是说苏军就比“八路” 好一些,相反,这个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红军”, 是个作风凶残、纪律败坏、形同土匪的强盗团伙,进入我国东北后,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经常发生擅闯民宅,殴打百姓,强奸妇女等恶行。下面是当时家住沈阳市南塔村的居民陈树祥(时年10岁)亲身经历的一个亊件:

1945年10月间,一个骑着洋马的苏联红军闯入南塔村,挨户踅摸,最后闯进了王升两口子的家,要强奸女主人。王升反抗,被这个俄国毛子操起一个大洋酒瓶活活砸死。王升妻子的叫喊声惊动了邻里,村中一个管姓家庭有兄弟九人,闻声赶到王家,用掍棒打死了正在作恶的俄军毛子,解救了王升妻子。亊后大家怕苏军来报复,商量着掩埋了尸体,杀了洋马,把马肉分给各户,此亊当事便算平息了。

1952年,在毛共统治下的沈阳和全国一样开展三反运动,有人为了邀功贪赏,向当局举报了当年南塔村民打死一名苏军一亊。当局立即以“杀害苏联红军,破坏中苏团结” 的罪名逮捕了管家九兄弟。最后的处理是:枪毙一名,其余均作为反革命分子管制。虽然群情不服,可是在当局的暴力镇慑下,无可奈何。1957年毛泽东发起整风运动,旋又改成反右运动,已是技术员的陈树祥所在的沈阳无线电机械厂,因为有人说过苏联红军在东北抢掠财物,强奸妇女。被冠以“反对苏联,破坏国际主义,破坏社会主义团结”的罪名打成“右派分子”进行批斗。 陈树祥路见不平,以上述所见事实驳得主持批斗大会的领导哑口无言。厂领导老羞成怒,带领喊口号:“打倒替右派分子辩护的陈树祥!”然后也把陈树祥打成“右派分子”, 从此陈受苦受难22年。(以上见《往亊微痕》总第58期陈树祥文章)

张辛夫亊件以及有关苏军抢掠我财物、强奸我妇女等暴行被当时媒体爆光后,激起了全国民众的极大愤怒。中共为了掩盖苏军的暴行,自动跳出来“救主”,发动了为苏军开脱的“反宣传”,不料适得其反,激怒了民众,很快形成席卷全国的自发性抗议苏军及中共的浪潮。人们在游行中不仅喊出了“打倒苏联!”也喊出了“打倒中共”、“中共应该爱国!” 等口号。重庆的“二·二二反苏大游行” 就是其中一起民众自发反苏亊件,这场大游行完全是重庆学生自动发起的,是原汁原味的民众运动,而且有些情节是现今人们想象不到的,因此有必要加以披露。

本来,当时的青年学子由于受苏联和中共无处不在的宣传的影响,已经不自觉地相信或半相信“共产主义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苏联”代表“民主、进步力量”。加上中共无孔不入渗入学校,拉拢学生,操控学生组织,所以一般学生运动都是反政府,同情共产党的。但是这一次铁的亊实唤醒了学生们的良知,使人们惊醒,终于看清了所谓社会主义苏联的真面目,终于引发了这次以 “反苏”“反共”为主题的大规模示威游行,所以特别引人注目。 

在这次游行发动的过程中,中共如临大敌,指示高校的地下党组织釆取了一切手段试图阻止、破坏之,然而却失败了。在示威游行的发起单位之一的重庆中央大学,学校的中共外围组织“新青社” 得知学生会有此动议,立即向中共南方局报告请示,得到要“全力阻止”的指示。于是,新青社成员倾巢出动,向各有关同学和学生会成员游说、说什么“苏联是代表民主、进步力量,决不会做对中国人民不利的亊情”,“现在情况尚不完全明了应该缓行”,“避免被人利用”等等。然而事实确凿,学生们不听劝说了。新青社便要求举行全校各科系代表大会就游行一事讨论和表决。孰知,在代表大会辩论后进行表决,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坚持举行反苏游行的决议。同时,愤怒的学生们还把那些反对游行的科系代表罢免,撤职。新青社惨败,可谓偷鸡不着蚀把米。

这次游行示威活动中另一个让人“费解”的挿曲是,就在中央大学学生准备集会游行示威的前夕,国民党重要人物、国民党元老之一、cc派首领陈立夫来到学校,召集游行活动的骨干分子开会。按现在中共的逻辑,作为国民党特务头子的陈立夫,应是抓住这-“良机”,大肆煽动学生们的反苏、反共情绪。但事实相反,陈在会上对他们发表讲话,极力劝阻这次行动。当劝阻无效后,陈还是语重心长要求他们从维护中苏关系的大局出发,在游行时尽量加以克制,不要发生过激行为,行程要适当缩短,呼喊的口号不要太激烈……。学生们终于接受了这一劝告,第二天游行队伍尽管声势浩大(全市学生出动自愿参加),但没有发生过激行动。

陈立夫的行动表面有些不可理解,因为这时苏联作为中国政府的敌人的真相己经完全暴露,远的不说,仅仅在东北和蒙古问题上,中国人民和国民政府就受够了斯大林的欺侮。如今它又自暴其强盗行径和恶霸嘴脸,民众自发起来反对,为何国民党反而要阻挠?这不是是非不分,认敌为友吗?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当时苏军还占领着东北,国民政府希望与苏联“搞好关系”, 以争取苏军早日撤出东北,还希望苏方不那么明目张胆扶助中共,甚至把东北“送给”中共。所以它宁愿吞下苦水,委屈自已,为苏联“求情”。而且,总的看,在国民党当政的二十二年中,它对苏联是十分克制、忍让的,对于这个实际上要推翻国民政府的死敌,不但不公开将其当作敌人,而且还要对它“友好”,与其“结盟”。国民政府对苏联的态度反映了蒋“忍辱负重”、无可奈何的为政风格。

     这次反苏示威游行还表现了中共极为可耻、阴险的一面。当示威游行活动已经无法阻止之后,新青社以及“左派学生”都表示坚决不去参加游行,以示对苏联和共产党的忠诚。起初,中共南方局青年组的朱语今对此也很表赞成,但却被南方局负责人之一的王若飞否决了,王命令所有的“左派学生” 都去参加游行,而且要观察其他学生在游行中的表现,把他们的神态、言语、举止记上笔记本,然后统一交到党组织,封存在挡案里。做什么?留待“秋后算账”。果然,在中共当政以后,这个挡案就起作用了,在“肃反”、“ 反右派”等运动中,那些上了名单上的人全都成了“反苏分子”、“反革命分子”、“右派分子”,虽然王若飞因飞机失事在1946年死去了,可他还是为毛共立了一功。

现在又有新的资料揭露,苏共在二战中欠下中国人民的血债远远不只是苏军在东北的零星暴行,斯大林在日军侵占武汉后,认为中国败亡已定,遂对在苏联的中国人痛下杀手,已图彻底、永远霸占从中国掠夺去的土地。海参崴、伯力、海兰泡等都是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然而那里依然居住着大量原居住地华人,另有很多中囯人去那里打工或经商。这些华人被斯大林认为是巨大的隐患。为了永远占领中国领土,彻底清除“隐患”,斯氏下令,以社会危险分子、日本特务等莫须有罪名将华人全数抓捕,或枪毙、判刑,或强行发配北极圈内苦寒之地任其自生自灭,大多数人有去无回。一个住在伯力乡下叫赵福昌的华人,一次去伯力买物被当局抓捕,被廹承认自己是“日本特务”,被判刑十年,发往北极圈的雅库茨克服役。到那里的人约一半很快死去,赵福昌凭着年青力壮得以生还,并揭露了一些实况。赵氏1966年去世。

中国记者又在外兴安岭的结雅斯科附近的农村,见到3名当年被抓捕的幸存者,其中一名呌张德魁,原籍山东烟台福山人,在海参崴被抓,发配去苦寒不毛之地,家人亦不知所终。与张同去8人,只3人生还。

据知情者估计,斯大林此次行动共约抓捕、强廹遣送60余万华人,其中被害约三十万,不亚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这笔血债至今国人尚不知晓。

毛共当政后,大肆宣扬苏联在抗战初期对中国的无私援助(其目的乃在于将日军拖在中国的抗日泥沼之中,避免苏联东西两面作战)云云,却将苏联趁火打劫的凶残、血腥暴行严密掩盖,只字不提。还为强盗歌功颂徳,叫国人认贼作父。

     三、五十年后真相大白的“卡廷事件”

斯大林曾对毛泽东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毛很欣赏斯氏这句话,曾多次向他身边的人转述。这两位“杀人大师”大概以为人他们说的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是他们却忘了林肯说的另一句话:你能欺骗一部分人,但不能欺骗所有的人;你能欺骗所有得人于一时,但不能欺骗所有的人于永远。下面的故亊就很好诠释了林肯这一名言。

这是发生在二战中的亊。1938年8月23日,纳粹德国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突然造访莫斯科,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闪电般签订了《徳苏互不侵犯条约》(亦称“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还签了一个秘密附件。这个附件被作为“绝密”保存,其内容时人不得而知。可是后来终究大白于天下了,原来这是一份瓜分波兰的协定,在一张波兰地图上,斯大林用红笔将波兰一分为二,东部归苏联,西部归希特勒德国。波兰的命运就这么被决定了。

所以,确切地说,二战不是希特勒德国一家发动的,而是徳国和苏联联手发动的。

一切按约定的计划行亊。当德军兵临波兰首都华沙时,苏联宣布“受到严重威胁” 挥军侵入波兰东部。波军自然寡不敌众,弱不敌强,很快被击溃。为了保存实力,波军总司令下令向苏军投降,25万波兰军人被解除了武装,其中包括1万5千名军官。当了俘虏的波兰军官和士兵,全被遣送到苏联的西伯利亚,进入了上百个集中营。经过甄别,士兵绝大多数被释放。而军官则没有那么幸运,他们全都被移交给苏联内务部劳改局,劳改局将他们集中在三个劳改集中营关押。

在初期,这些军官还享有《日内瓦公约》规定的战俘权利,可以与家人通信,人们至少知道他们还活着。可是从1940年4月以后,他们与外界的通讯被切断,从此杳无音讯。

波兰人民对这些军官的命运极为关心,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是波兰民族的精英,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因此他们多方打听、追査他们的下落。

1940年10月,波兰流亡政府命令波军上校贝尔林格向苏联内务部查询这些军官的下落,内务部长贝利亚的副手答复说:“没有这些人。”波兰人当然不相信,也不肯罢休。

1941年8月,奉命组建抵抗部队的波军将领安德尔斯发现在苏联境内招募不到一个旧有的波兰军官,感到有些奇怪,他再次向苏联有关当局查询这些波兰军官的下落。但苏方避而不答。1941年12月3日,波兰流亡政府总理西科尔斯基访苏,直接向斯大林询问被俘波兰军官的下落。斯大林稍一犹豫回答说:“他们被释放后跑掉了,可能跑去了中国的满洲里。”满洲里当时由日本控制,而日本是德国的盟国,波兰的敌人。斯氏想,这样就不可能再查下去了。

可是波兰人不死心,他们决心追查下去。1943年3月18日,波兰流亡政府的的安德尔斯将军访苏时再次向斯大林提出这一问题,并告知这些人没有去满洲。于是斯氏的回答说:“他们可能在德占区。”

这-时期,这些军官的家人和波兰红十字会,以及其他民间团体也在积极寻找他们的下落。1942年夏天,根据当时仍由德军占领的苏联斯摩棱斯克居民提供的线索,在该地区附近的卡廷森林里,发现了一个埋藏了上千人的大墓穴,经察看,尸体虽已腐烂,但从墓中的遗物和衣服上的金属星徽和扣钮证明,死者均为波兰军官。而在1940年4月及之后一段时间内,这一地区属于苏联管辖。

至此,真相接近大白,波兰政府据此编写了一个文件,并附上物证资料,送往苏联政府,请求答复。但却石沉大海。

1943年4月13日,德国柏林电台广播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徳军在卡廷森林发现8个共埋有九千人的尸坑,从死者的军服认定是波兰军官,死亡时间大约在1940年春天,都是被人“熟练地用手枪从后脑击毙的”。 并说这是“典型的犹太——布尔什维克暴行。”

两天后,莫斯科电台就此发表评论,指责所谓卡廷亊件纯粹是“法西斯德国肮脏的臆想,无耻的揑造”,并说,波兰军官曾在苏联西部的斯摩棱斯克服劳役,德军进攻时未及撤退,全部落入德国人之手,惨遭杀害。恰恰是德国自己制造了卡廷惨案云云。

同一天,波兰和德国政府请求囯际红十字会派人到卡廷调查。但由于苏联的强烈反对,国际红十字会拒绝了波、德的要求。

于是,德囯政府组织了一个“中立的”“ 欧洲委员会”,以及被德国占领国家的有关专家,再加上中立国瑞士的代表一同赴卡廷森林调查。调查报告详细地说明了墓穴和尸体的分布情况,认定死者是在1940年4—5月被以同样的方式杀害的。报告虽未明确谁应对惨案负责,但报告所指的1940年4——5月,卡廷及斯摩棱斯克均在苏军和苏联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除了苏联当局,谁还能在这里进行如此大规模杀戮呢!但是由于是在战争期间,与德国交战的其他国家没能参与调查,所以,这次调查的结果未能得到国际社会公认。

1943年下半年,苏军收复了斯摩棱斯克地区。苏联政府立即组织了以布尔琴科院士为首的调查团到卡廷调查。

毫无疑义,“科学院士”写出了令苏联政府满意的调查报告,认定“尸体头上的子弹和从脑后开枪的‘纳粹方式’均说明凶手是德国人。是德国人贼喊捉贼,嫁祸于苏联。是戈培尔之流恶人先告状的一贯手法。”

对此调查结论,波兰人半信半疑。

大概波兰流亡政府一再追究波兰军官的下落引起了斯大林的极度不快,后来,苏军反攻德国重占华沙,借磋商成立波兰新政府为由,将波兰政府派来参加商谈的十六名代表全部秘密逮捕(杀害?),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成立了一个傀儡政府,将波兰再次变成了它的殖民地和卫星国。直到前苏联瓦解,波兰人民才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

在1946年7月审判纳粹战犯的钮伦堡法庭上,控方之一的苏联曾经提起卡廷亊件,欲强迫纳粹承认自已所为。但纳粹头目戈林和里宾特洛甫均矢口否认这一指控,并一口咬定是苏联人所为。此亊最后未列入审判内容,不了了之。

斯大林终于笑了,他以为卡廷事件就此了结了。

可是斯大林高兴得太早了。正如中国的民谚所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斯氏死后,赫鲁晓夫掀起了反斯大林运动,卡廷事件再度引起关注。但在初期,卡廷亊件仍被苏联政府列为禁区,原因是,下令屠杀波兰军官的不是斯氏一个人,而是政治局集体,这些人多数仍然在台上;更重要的是,公布亊件真相会损害苏联在二战中的正面“形象”, 丑化、恶化“社会主义制度”。

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随着岁月流逝,苏共的专制制度开始动摇,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新思维”,一些历史真相被逐步揭露。而波兰民族更不可能淡忘这一惊天惨剧,波兰官方和人民契而不舍、不依不挠地追究亊件的真相,他们的挚着不懈追求,使苏联官方的说法露出越来越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破绽。1987年4月,当时的波兰领导人雅鲁择尓斯基访苏,与苏联邻导人戈尔巴乔夫商定,由两国成立联合调查委员会调查卡廷事件真相。

1990年4月,雅氏再度访苏,促使这一亊件的调查真相公诸天下。4月13日,苏联塔斯社受权就卡廷亊件发表声明,承认“卡廷事件” 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之一”, 其“直接责任人为贝利亚及其助手”。 苏联方面对于这一历史悲剧“深表遗憾”……

根据调查揭露,事件的基本经过如下:

1940年3月初,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向斯大林及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提出一份报告,内称:“在内务部战俘营以及乌克兰、白俄罗斯的监狱中关押着大量……波兰人,都是苏联的死敌,对苏维埃制度充满仇恨。建议以特殊方式审理,处以极刑——枪决。”

3月5日,政治局举行会议,决定同意内务部的意见。在报告上签署“同意” 的有政治局委员斯大林、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米高杨、加里宁、日丹诺夫、卡岗洛维奇。值得提出的是,这里没有贝利亚的签名,据解释,是因为贝利亚后又提出另一种处理方式:将他们组成一支军队,让他们在对德军作战中死去。但是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不同意,他们认为,这些军官一旦获得武器,就必然反叛,倒转枪口,夺取波兰的政权。与其留下隐患,不如现在就将他们消灭。

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的说法不完全准确。

负责具体执行的是内务部警备处处长。处决在极秘密的状态下进行,为了减少泄密的可能性,处决的时间选择在夜间;为了使外面的人听不到枪声,枪决是在四壁蒙上厚厚的羊毛毡、能隔音的牢房进行。行刑时故意选用德囯制造的瓦尔特手枪和子弹,仿照德国纳粹从后脑开枪的方式,从而制造是德国人屠杀的假象。

尸体埋藏点选择在卡廷森林,不过还有一些分散处决后掩埋在各个州内务部机关的后花圃里,那里没有外人能进去。

做完了这一切,自以为天衣无缝、万无一失的斯大林,后来就大胆制造谎言,把罪行嫁祸给纳粹德国了。

卡廷亊件最初认定被害的波兰军官是15000人。但据1959年格克勃头子谢列平向赫鲁晓夫报告,被害波兰军官为21857人。最后全面查证为25700人,其中关押在三大战俘营的14700人,关押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各州监狱的有11000余人,全部被消灭干净。

卡廷亊件被掩盖了半个世纪后终于大白天下。2010年4月8日,在卡廷惨案七十周年纪念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纪念仪式,他仿效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威斯豪斯集中营向犹太人受害者单腿下跪的先例,单腿下跪,表示对受害者的哀掉,更表示对前苏联行暴行的歼悔。

卡廷亊件再次证明,一切极权政权都是残忍、黑暗、丑恶、无耻的代名词。不过,在这方面,似乎共产党比纳粹和法西斯更胜一筹,希特勒在造假撒谎、裁脏诬陷方面屡屡败给前苏联和斯大林,就是证明。

另外,这一亊件也有力地揭穿了毛泽东宣扬的“苏联是波兰人民的解放者”“大救星”的无耻谎言。

四、二战初期斯大林的的对外侵略扩张和战争中苏联人民的起义

一般人受毛共的宣传和歪曲的历史教育,总以为苏联是二战中的受害者和被侵略者,殊不知,这个与希特勒德国同等级的、甚至更胜一筹的“邪恶帝国”, 即使在对外侵略扩张方面也不输于纳粹德国。战前它与德国勾结,瓜分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它又策划了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其魔爪首先指向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小国。

这三个国家在德军进攻波兰之后,感到了形势险恶,立即宣布中立,以图自救。谁知,苏联这个恶邻早己决定向它们伸出魔爪了。魔爪的第一站是爱沙尼亚。

这时发生了波兰一艘潜艇停靠在爱沙尼亚港口的亊件,原来波兰为了保存实力,将它的5艘潜艇全部驶出海外,以避免苏、德的打击。其中一艘叫“奥泽尔” 号的潜艇在驶向芬兰湾中立港口的途中,停靠在爱沙尼亚的塔林港。德国得知后,立即要求爱沙尼亚政府扣留这艘潜艇。然而,在英国驻爱使馆的帮助下,“奥泽尔” 号潜艇得以逃出该港,驶向了英国,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

这一亊件本已经过去,可是苏联决心以此为借口,实施其吞并爱沙尼亚的谋图。苏联政府的喉舌《真理报》于9月19日刊登一项政府声明:“一些波兰潜艇隐藏在波罗的海国家的港口,并得到这些国家政府的支持。为此,苏联波罗的海舰队有必要去搜索这些国家的港口。”这是+足的德国帮凶的口吻和立场。当晚,苏联军舰即开进塔林港,但“奥泽尔号”已驶去了英国。苏联外交部长立即召见爱沙尼亚驻苏大使,指责爱方帮助波兰潜艇逃脱,并说此亊“将对苏联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接下来便要求与爱沙尼亚订立“苏爱友好互助条约”, 让苏联在爱沙尼亚驻军,以“保卫苏联的安全”。

爱方知道苏联以此作为吞并爱沙尼亚的第一步,因而拒绝签约。莫洛托夫便露出了强盗嘴脸,下达“最后通牒”:现在摆在爱沙尼亚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签约,要么等待(苏军)入侵。可怜爱沙尼亚政府和人民求助无门,只得答应苏方的要求,签订了《爱苏互助友好条约》。

第一个目标就范后,苏联如法泡制,以同样的方式强廹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了同样的条约。

在签约的时候,为了减少阻力,苏方在条约上写上“苏联不干涉驻军国的内政”。 可是苏方只遵守了几个月,就把这条废除了。这次是从立陶宛入手。1940年6月14日,莫洛托夫发表声明,指责立陶宛阻挠苏联驻军,破坏了两国友好互助条约,勒令立陶宛另外组建能保证与苏方“合作” 的政府,否则,苏军将对立陶宛实施全面占领云云。在孤立无援下,立陶宛只好屈从了苏方这一要求,建立起了苏方指定的傀儡政府。

与上次一样,苏联强盗又把立陶宛的模式强加给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的傀儡政府建立后,苏联分别向三国增兵,完全控制了三国内政。但强盗还不止步,1940年7月14日,在苏军剌刀威逼下,三国同时召开“苏维埃会议”, 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并同时“申请加入苏联”, 成为苏联三个新的“加盟共和国”。

至此,第一轮吞并完成了。

斯大林仍不满足于此。也就在1939年,苏联以加强其安全为由,要求与另一个邻囯芬兰搞“小鸡换山羊” 式的“换土地”,以“保证苏联的安全”。芬兰自然不答应。强盗立即撕下面具,发兵向芬兰进攻,1939年11月30日苏芬冬季战争爆发。在战争中,芬兰人民顽强抵抗,一度取得优势。但终因力量悬殊,最终战败。1940年3月,双方签订《苏芬停战协定》,芬兰被迫将国土的十分之一划给苏联。但斯大林仍不收手,1940年、1947年,将芬兰的卡累利阿、沙拉古萨摩、贝辰加等地区强行划入苏联。

也在1940年,斯大林把从罗马尼亚强占的比萨拉比亚等领土,凑成了一个“摩尔达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让苏联加盟共和国又增加了-个新成员。再把罗马尼亚北部布哥维拉划入苏联版图,使之成为乌克兰的-个州。

苏联帝国就用这类方法把最初的三个加盟共和国陆续扩展到十六个。后来, 在二战中它又借着苏军对德军反攻的路线,把沿途东欧七国强行变成它的保护国和殖民地。终于在二战后建立起庞大的“以苏联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苏联成了名符其实的赤色帝国,在它的版图内和所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内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以上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苏联一直在“援助弱小民族”, 用“正义的战争” 把它们“解放出来” 的真相。

在毛与苏联闹翻之前,苏联的“社会主义”还被美化成人间天堂,说苏联人民一直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苏联人民如何衷心拥护苏联共产党,爱戴他们的领袖、导师、“慈父”斯大林云云。由于长期的奴化、愚化教育,使得1953年3月5日斯大林死去时中国大地哭声一片,许多人在悼念斯大林的大会上哭得昏死过去,比死爹死娘还要伤心十倍。

真相如何呢?真相就是后来苏联完蛋时,全国老百姓没有一人为它悲哀,为它殉葬, 连奉命开去镇压叶利钦政府的坦克部队都倒转炮口。苏联垮台后,人们更是额手相庆这个政权的“死去”, 十几个“加盟共和国” 一夜之间宣告独立。这就是民心,这就是苏联人民对苏共统治七+四年的回答!

其实苏联人民对苏联共产党的暴虐统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反抗,只不过被严密封锁而已。二战中徳国进攻苏联,这种反抗就自然地爆发了,虽然希特勒徳国也是个专制独裁的政权,但相比之下,人们宁愿要纳粹不要共产党。

在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迅速溃败。人们都以为那是战前斯大林在军队中大搞“肃反”, 杀戮异已的结果。这虽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还有另一个人们所不知道的原因,那就是战争区域老百姓的起义、造反,一些民众趁机树起反苏、反共、独立的大旗,一些军队阵前倒戈,更多老百姓“箪食壸浆”欢迎德军的到来。

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有两章提到这方面的情况,下面是其中一些片断:

布良斯克州的洛克奇在德军到来之前就成立了自己的民族自治政府, 宣布独立,还建立了自已的军队:俄罗斯国家解放军。

德军打来了,顿河流域的哥萨克村镇的居民,男女老幼捧着面包和盐(盐是当地人民招待贵宾的物品),去到能见到德军的地方,由衷地、兴高釆烈地迎接德军的到来。在苏联统治时期,哥萨克曾遭到红军极为残忍的屠杀、镇压,幸存的哥萨克及他们的后裔首先树起了反旗。

1941年8月,在卢加城,列宁格勒医学院学生马丁诺夫斯基组织了一支以大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游击队,宣布他们的目标是反对共产主义。9月,在波尔霍夫城下,由研究生鲁特琴科组织了一支由列宁格勒瓦西里耶夫岛的大学生参加的反苏部队,一些苏军士兵也自动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

影响更大的是由原苏军将军安德烈·弗拉索夫领导的反布尔什维克部队。弗拉索夫在抗击德军初期,曾是与朱可夫排名一起的苏军高级将领。1942年3月,在列宁格勒战役中弗氏率军突围时陷入德军包围,斯大林却命令他“继续进攻”, 结果全军覆灭,弗氏被俘。在战俘营里,弗拉索夫决心背叛斯大林和共产党政权,他与另一名被俘的苏军师长共同给徳国政府写了一个报告,称“如果德国承认新俄国的平等地位,大部分苏联民众和军队都将拥护推翻苏联政府。”这时,各地出现的反苏、反共部队和各种战斗组织的总人数已达80万,德国方面把各种名号的反苏反共组织都挂在弗拉索夫的名下。这些组织在广大农村活动,他们不抢劫,不打人骂人,他们穿着旧式沙皇时代俄军的军服,帮助农民收割庒稼,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很受农民欢迎。

如果此时德国方面能够认真利用当时的形势,平等地对待起义的民众,满足他们独立的要求,并给予大力扶持和帮助,这支民间队伍可能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反苏力量,大大加快苏联帝国瓦解的进程,甚至改变二战的结局。可惜的是,希特勒的种族歧视的本性使他不具备这种战略眼光,他不允许建立新的、独立的俄国;他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军亊力量,以为单凭他的纳粹军队可以很快击溃苏联。所以,希特勒实际上否定了弗拉索夫报告中的要求。1943年6月8日,在库尔斯克——奥廖尔会战的前夕,希特勒重申:他永远不会允许建立俄国独立军,德国只需要俄国人作为劳动力。他下令解除所有反苏志愿军的武装,把他们送去挖煤;后又将一些志愿军送去大西详壁垒(对英作战的前线),去对付美英盟军,实际上帮了斯大林的大忙。

对于希特勒的这种政策,德国占领区的苏联民众感到不解和愤怒。当弗拉索夫奉命去巡回宣讲希特勒的政策时,听众问他:“德国人想要把俄国变为殖民地,把俄国人变为牛马,是不是真的?为什么至今没有宣布战后俄国会怎样?为什么不准许俄国人自治?为什么反斯大林的志愿军只能受德国人指挥?”其实这些也是弗垃索夫自己的问题,他当然不能回答。

就这样,希特勒扼杀了苏联人民的反苏、反斯大林运动,错失了历史给予他的宝贵机遇。

但即便如此,直到德国战败,仍然有大批苏联居民跟着德军撤退,那些反苏游击队则要求向美英军队投降,他们宁死也不愿意回到被共产党统治的祖国、故乡和家园。

索尔仁尼琴解释人民这种选择的理由:“他们懂得了,不论是按其虐杀人数之多、延续年代之久、计谋策划之深谋远虑来说,还是按其彻底统一的极权性质来说,人世间的任何其他制度,都不能和这个制度相提并论……希特勒制度与此相比,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对苏联人民来说,‘不管是谁,只要能换掉斯大林就行’。”

还有必要提-下乌克兰的故事。德苏战争开始不久,德军占领了乌克兰,乌克兰西部正是一年多前苏联与德国从波兰分赃得来的地域,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被苏军“解放”的、人民“箪食壸浆以迎苏军”的地区。当德军打过来时,这里的百姓没有与他们的“救星”苏军一起抵抗徳军,而是纷纷拿起武器,揭杆而起,向苏军发起进攻。他们在利沃夫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乌克兰独立国”。 之后,乌克兰的反苏武装风起云涌,他们从德军获得武器,协助徳军作战,搜捕被打散的苏联红军和游击队,到了1942年,所有反苏武装统一编为“乌克兰起义军”。起义军深得乌克兰人民拥护,队伍不断壮大,开始单独直接与苏军作战。有的直接参加德军,1943年,德国党卫军成立“加利西亚步兵师”, 一万四千名官兵几乎全是“乌克兰起义军”的成员。

可是,希特勒对乌克兰人民独立的诉求并不认同,他指使德军逮捕了乌克兰民族主义运动领导人、“乌克兰独立国”总理班杰西(后逃脱),迫使班杰西釆取“既与苏军作战、又与德军作战“的立场。

1944年,徳军从乌克兰撤退之后,由班杰西领导的乌克兰起义军继续与苏军作战,前后消灭苏军达3万人之众。直到1952年,班杰西在西柏林被苏联特工杀害,但乌克兰起义军仍未停止战斗,其反苏斗争持续了十余年之久。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政府和人民为当年的反苏战士平反,追认他们为“民族斗士”, 即民族英雄。

还有车臣人民。车臣本不属于俄罗斯,19世纪末被沙皇强行并入俄罗斯版图,但车臣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止。1940年苏联入侵芬兰的战争受挫,给追求独立的车臣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同年2月,由伊斯莱洛夫兄弟在车臣东南部成立了“车臣——印古什临时人民邦”,举起了反苏大旗。

德囯入侵苏联后,伊氏兄弟趁机扩张势力,招兵买马,组织了数百个游击小组,开展反苏武装斗争。

与此同时,另一个叫做谢利波夫的车臣人也举起义旗,开展反苏武装斗争。

伊斯莱洛夫兄弟和谢利波夫点燃了车臣人民反抗共产党统治的怒火,80%的车臣男子参加了反苏武装队伍。

可是,希特勒的军队并未进入车臣,希特勒的将领与伊氏接触,表示不赞成车臣独立,也没有给车臣反苏武装以援助。后来伊氏兄弟和谢利波夫都被苏联政府军残酷地镇圧下去了。

为了报复车臣人民的反叛,斯大林命令将车臣人民集体流放,从北高加索搬迁至中亚地区,违抗命令者就地诮灭。一个叫做卡巴克的小镇,因拒绝搬迁,700居民连同他们的家园全部被纵火焚为灰烬。

像毛泽东-样,斯大林政权为了实行奴化和愚民政策,对知识分子釆取高压和收买的两手政策,知识分子面临两项选择:要么接受篡养,但前提条件是充当共产党政权的吹鼓手和巴儿狗;要么坚持独立人格去劳改营。曾经被当作苏维埃吹鼓手的名作家高尔基,先是被当局高官厚爵养尊处优收买,为新政权涂粉沫脂,唱了些小夜曲。后终因良心未泯,日益表现出对现实的怀疑和不满,被当局用(放在糖果中的)慢性毒药毒死。还有那个以写“阶梯诗”闻名的新政权狂热吹鼓手马雅可夫斯基,后来也因表现出对现实某些不满而死于非命(谋杀)。其他受迫害、被流放者就不知其数了。

不但对人文知识分子实施高压奴役,对科技知识分子也毫不手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的“粛反”大清洗中,除了党、政、军领导人中被大肆杀戮清除之外,大批些科学家也不能幸免,一些顶尖的自然科学也因受到牵连被关进了监牢,如宇宙生物学奠基人齐热夫斯基,着名空气动力学家斯特拉霍奇等等。

不久,随着战云密布,斯大林感到战争临近,研发新式武器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战备任务。但是,那些顶尖的科家都关到监牢去了,怎么办呢?

格克勃出了一个主意:设立一个专门关押科技专家的监狱,让这些人“戴罪立功搞科研”。斯大林批准了这一计划。格克勃少校克垃夫琴科被任命为这一计划的主管,为此给了他一个“内务人民委员部特别技术处处长”的头衔。

科学家们得到了重新从亊科研的机会也兴奋不已,他们与克拉琴科达成协议:保证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不逃跑,不制造麻烦;克氏则最大限度满足科学家们的工作与生活上的需求。

在这个特殊的监狱中,有着名的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的小组。苏德战争爆发后,他们被撤到后方的266航空制造厂,继续服刑搞科研。1941年7月,首批“图—2轰炸机”在这里问世,它的正式名称是“ANT—58”飞机,ANT是图波列夫姓名的前三个字毋,58则是他牢房的编号。

苏联的导弹和很多尖端武器也产生于监狱。这就是苏维埃制度创造的奇迹。

另外,在二战中大量使用“罪犯” 和“不忠实分子 (政治嫌疑犯) ”,让其上前线“担负最危险的任务”,充当炮灰,是斯氏政权又一毒招。由于战争伤亡太多,苏联很快出现兵源枯竭危机。斯大林接受内务部长贝利亚的建议,将1937年以后流放西伯利亚的劳改罪犯中18——45岁的男性、18——30岁的女性,编入前线“惩戒营”—— 俗名“死亡营”, 在这种营中,一般不可能活过3个月,让他们为苏维埃政权流尽最后一滴血。同时斯大林又下达第277号命令,即“决不后退命令”, 命令授权内务部人员(格克勃)对战场上后退人员和逃跑者格杀勿论。同时在军营中大肆逮捕所谓“意志脆弱分子”, 将他们送入“死亡营”。 据战后统计,被送上前线当炮灰的所谓“犯人” 和“问题军人” 共计130余万,全部战死;被格克勃在战场上击毙的逃兵和“擅自后退”者 达15·8万人,超过二战中盟军在欧洲战场上阵亡将士的总数。

这个平时就不把人当人的政权,到了战时自然就不择手段地将它统治下的人民,当作保卫自已的炮灰和工具了。

五、二战中盟国对苏联援助简况

二战中,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纳粹德国,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给了苏联全面、巨大的援助。战争结束后,美、苏对抗的世界新格局形成,旧战友成了新敌人,苏联立即使出出了它制造谎言、颠倒黑白的看家本领,在开展咄咄逼人的共产主义宣传攻势的同时,它居然否定美国等盟国二战中对它的巨大援助(无法否认时便声称那些援助微不足道,即使没有它们,它也完全可以打败德国)。充分暴露了极权政府过河拆桥,瞒天过海、恩将仇报的丑恶嘴脸。

下面是现在已经公开的简要的亊实真相:

(一)西方的食品援助,使苏联军民能长期支撑战争,免于锇倒。

苏德战争开始,苏军迅速溃败,有苏联和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落入德国之手,这使苏联很快陷于缺粮的危险境地。同时战争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抽调往前线,集体农庄只剩下老弱妇孺,连拖拉机和马匹也被征调去军用,这样,农业只能靠老弱妇孺用原始工具支撑这个国家的“肚皮”。我们还知道,苏联长期以来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即军亊工业的方针,农产品供给从来就非常紧张,没有多少粮食和食品储备,全国进入战争状态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粮食和农业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加上失去了乌克兰这个粮仓,苏联陷入了巨大的、难以自拔的饥荒,从而使战争无法进行下去。然而后来苏联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就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给予了及时、巨大的粮食和食品援助。

据初步统计,西方国家为苏联提供了超过600万吨食品,其中美国援助470万吨,包括小麦、面粉、种子、糖、肉类罐头、油脂、奶粉、鸡蛋、及其他脱水食品。在这些食品中,一部分是浓缩食品,这些高热量食品不但解决了战时食品的不足,而且携带方便,是理想的行军野战食品。战争后期苏联600万军队每人每天可得到一磅这样高质量的野战食品,它来自西方,而不是苏联自产。这对战争的作用有多大,实在无法估量。

  1. 西方提供的大量机动车辆,大大增强了苏军的突击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

开战前,苏联相对于徳国,机动车辆严重不足,当时苏军的汔车需求量为74·8万辆,拖拉机为9·2万台,而实际上分别只有27·26万辆和4·2万台。

美国根据《物资租借法》,从1943年开始向苏联大批输送车辆,计有汔车40·95万辆,摩托车3·22万辆,而同期苏联自产汔车为26·56万辆,摩托车2·78万辆,美国援助等于苏联自产的1·5倍和1·2倍。而且,以汔车王国着称的美国汔车性能优良,吨位大,当时只有美国能生产10吨大卡车,而德国的奔驰公司只能生产4吨卡车。美国援苏的汔车中有34·5万辆是重型卡车,从而把苏联的总运力提升至德国的3倍。苏联的汔车工业也得到美国的重大援助,苏联不产橡胶,美国为其提供了400万只轮胎,英国则为它提供了10·35万吨天然橡胶。

战争初期,德军在装备上占绝对优势。到了后期,情况倒转了过来,苏军的机械化、摩托化水平远远超过了徳军。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向苏联提供了大量铁路车辆和其他交通设施,使得苏联的铁路运能力大大增强,有力地支持了战争。

  1. 西方提供的航空用油使苏军得以维持一支强大的空军力量。

苏联的石油储量虽然丰富,但其生产能力薄弱,质量差,高品质的航空、坦克用油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其军亊能力尤其是空中能力。为改变这种状况,美国向苏联运去了62·84万吨航空用油和73·23万吨浅色分馏汔油。英国和加拿大也向其提供了58·77万美吨航空油和90·21万美吨浅色分馏汔油。西方提供的上述两种高挡油占到苏联1941——1945年自产量的51·5%。所以,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就不可能在战争后期维持一支一万五千架飞机的强大空中力量,完全压倒了德国空军,掌握了制空权。

(四)西方援助的大量火药及其他爆炸物资,是苏联拥有强大火力的重要来源。

美国在二战期间向苏联堤供爆炸物29·56万吨,占苏联生产总量的53%。战争后期,苏军赖以制胜的重要法宝就是排山倒海般的火力。在柏林战役的第一天,朱可夫旗下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就向敌方发射了123·8万发炮弹,这种火力大部分来自美国。

  1. 西方援助的机噐制造设备和原材料,大大提升了苏联战时工业能力。

二战中,美国向苏联提供了价值6·07亿美元的机器和工业设备,其中包括3·81万台机床。英国提供了6500台机床和冲床,这些机床比苏联自己的更先进、更精密,也更昂贵,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升级换代,在提高武器的先进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争期间,西方还为苏联提供了大量工业原材料和器材,其中美国、英国、加拿大分别向苏联提供了25·64万吨、3·54万吨、3·6万吨铝,为苏联整个二战时期铝产量的1·25倍,使苏联的飞机制造远远超过德国,得以形成压倒徳国的空军力量。美国还向苏联提供了38·76万吨铜材,占苏联战时铜产量的82·5%,提供95·67万英里的战地电话线,2100英里的海底电缆和1100英里水下电缆。

总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援助,对苏德战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光美国的援助总额依当时的价值达300亿美元。按当时的说法是“租借”, 法理上是应该偿还的。

但是,在战后苏联宣传部门掀起的反美宣传战中,在否认美国援助的同时,也拒不归还这笔天文数字的巨债,最后只象征性地还了3亿美元,其余都赖掉了。

面对苏联领导人这种背信弃义,连苏德战争的亲历者、苏联当时主要军亊领导人之一的朱可夫元帅都看不过去了,他在其回亿录中不得不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
    “现在大家都说盟国从来没有帮助过我们,……但是要知道,美国人为我们生产并供应了许多物资,没有这些物资我们就不可能组建我们的后备部队,也不可能把战争继续下去。”

还须特别指出,在二战后苏联主导的共产党世界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过河拆桥、恩将仇报的大合唱中,毛泽东是一个最起劲的佼佼者,他告诉中国的民众:二战中徳国和日本都是苏联打败的,羙国没有起什么作用。原子弹是纸老虎,日本投降完全是苏联出兵东北的结果,等等。毛在世时,二战中的太平洋战争被“封锁”了几十年,以致中国几代年青人都不知道太平洋战争为何亊。更为恶毒的一手是,毛共还大肆宣传美国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暗示(不敢明说)美国对苏联和中国的援助是卖高价军火的趁火打劫行为。所以中共得出结论说,“是千千万万在二战中死去的战士和无辜人民用鲜血喂肥了华尔街的资本家”,是世界人民供养起了一个“暴发户”美国。后来毛进一步发挥他指鹿为马的特长,把美国和日本说成是一伙,都是中国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以致很多毛时代出生的年青人以为二战中美国和日本站在一边,共同侵略中国。所以“美国是中国人民的头号敌人”。

我们对二战中苏联真相的揭露,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亊实,更是使我们看到了毛主义的源头,看到世界共产党头头苏联的真相。

不过,大陆的读者对苏联的丑恶、黑暗、残暴的真相并不感到陌生,而且似曾相识,因为毛泽东都把它搬到中国来了。

来源:北京之春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