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谈《苹果日报》的《美丽岛》40周年特刊

2019年12月13日 10:47 PDF版 分享转发

转自:新世纪,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文:蓝士博

吴乃德日前发表一篇文章〈最好的时刻・1977-1987:民族记忆〉,提醒我们:纵使历史记忆不是历史,但是历史记忆却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更是每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重要资产。12月10日的《苹果日报》(以下简称《苹果》)也以「民主之春」为题,随报附赠厚达40页的《美丽岛》杂志40周年复刻本,在这座岛屿的民主与自由面临危机之际,以这种复古而开新的方式作为纪念。

一份售价20元的报纸,赠送一份40页的杂志。《苹果》与《美丽岛》杂志的跨世纪连结,实在是一个冒险且绝对亏本的决定。然而就在纸本媒体逐渐萎缩之际,与其説是为了刺激销量,这个举措其实更接近於善尽媒体良知。事实上,过去原本以腥羶色着名、近年力图转型的《苹果》,不仅已密集关注「反送中」议题,推出许多深度报导,这次更透过《美丽岛》杂志,提醒一段反叛而光明、属於自己而值得记忆骄傲的历史故事。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对比其他同业,《苹果》这次大篇幅报导美丽岛事件无疑是突兀的,但其实也唯有如此,才符合传播媒体所应该担负起的社会责任。这个转变当然与「中国因素」有关。「我们从美丽之岛望向香港,已可清晰目睹一双黑手蹂躏港台的民主花园,毁香港、恫台湾。反送中运动百万人上街,仍唤不醒北京的良知,进而暴警天天镇压,上千人被捕。」(陈裕鑫「发刊词」)而《苹果》的质变,就是在面对中国直接破坏台湾、香港民主成果的直接反抗与行动。

於是,当我们回顾台湾人百年来的抵抗传统,笔墨、铅字与印刷机,在大部分的时候取代了镰刀、鸟铳,成为与殖民者斗争的最主要工具。报纸作为每一天最为畅销的印刷媒体刊物,再加上她在形塑、传递共同体意识的功能,使得战前与战後的台湾社会,在在都透过她与统治者来反抗周旋。

不管日本统治时期最为人周知的《台湾青年》、《台湾》、《台湾民报》、《台湾新民报》系列刊物;战後蓬勃发展、228事件中遭到整肃的《人民导报》、《台湾新生报》、《民报》;或者是後来由李万居所主持的《公论报》、雷震、殷海光等人坚守的《自由中国》,以及《大学杂志》、《台湾政论》、《自由时代》等「党外」杂志——《美丽岛》杂志其实与她们一样,都是没有党名的党,都是台湾知识份子以笔杆代替枪杆,利用报刊与政治运动分进合击的一段过去。

换言之,倘若我们想要讨论印刷媒体,或者是讨论言论自由,我们的历史记忆便不可能是官方的、顺从的,而必然有很大一块关於「反抗」与「叛逆」的部分。虽然《苹果》成功地在12月10日当天创造了一波发文、贴图、洗版的网路社群(同温层?)热潮,但是与其説传统报刊仍然不可小觑,更值得关注的其实是:在这个崇尚中立、客观、反英雄的年代,《苹果》做出了选择、决定了立场,如同陈裕鑫所说的:「追思民主运动的艰辛轨迹,不是在为特定政党加权计分,而是唤起台湾人民的自主意识,挺身反抗极权政府的霸凌」。而这份过去来自香港、一直纯然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报刊;在见证了中国威胁凌迟香港、进逼台湾以後,才真正地与台湾印刷媒体刊物的反抗精神接轨,正式地加入本土记忆与认同的共同阵线。

尤其重要的是,当台湾社会无法摆脱所谓「政治好脏」、「蓝绿一样烂」、「台湾价值储好存满」等虚无主义嘲弄修辞之际,《苹果》对於美丽岛事件的标举,也帮助了我们不分世代、族群,得以共同认识吾辈先贤的坚毅、决绝与勇敢,了解他们在生命无所选择之际所作出的选择。因为唯有透过理解行动与实践的挫败,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未来又应该往哪里去?就像吴乃德老师所写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是民族认同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基础。」

倘若印刷资本主义是过去我们抵挡殖民、威权统治的重要武器,也是台湾共同体意识(台湾民族)之所以成形的主要原因。那麽回顾四十年前的《美丽岛》杂志,或者说,回顾过往一切「反抗」、「行动」,并且将她们视作为是台湾民族记忆「正向资产」的工程,将会是未来的台湾政府、社会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索与努力的课题——我们终究得在承认弱小民族的悲哀之外,一步一步建构属於我们的反抗记忆、挖掘值得且必须被记得的行动往事,传承台湾人美丽而不屈服的精神史系谱。

作者为独立研究者​

——思想坦克

发文者:吴一舟 发布时间:12/12/2019 06:44:00 下午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蓝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