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江苏老板哭诉:复工太难 一个街道仅4%拿到复工批准

2020年02月20日 11:58 PDF版 分享转发

文章转自网络,旨在为读者提供多元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当前,统筹做好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不仅要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也要打好复工复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攻坚战。

防控疫情迫在眉睫,复工复产时不我待,如何做到两手抓,怎样才能两不误?这是摆在各级政府、各类企业面前的迫切问题,也是对地方政府化解矛盾、平衡各方的治理智慧的重大考验。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很多行业迎来了艰难开局。如何兼顾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不仅是宏观经济的“大考”,也是的生死“大考”。

连日来,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多项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疫情仍在持续,这正是“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中面临着经营与融资的双重挑战,复工之路依然困难重重。

“开工利润比发出去的工资、上缴的社保和税费还要少”

“复工的核心问题是,员工进不来,这是最大头的问题。”省无锡市小企业主张天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人到不了企业,这工,如何复得了?

张天诚的企业位于无锡市新区某工业园,这是当地微电子、轻纺、服装等中小企业的聚集地之一。该工业园还曾被评为“外向型经济工作优胜单位”,堪称当地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

张天诚的企业是一家设计研发及封装测试半导体功率器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8年来,企业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个亿,客户包括海尔、美的等知名企业。

疫情给今年的复工带来的难题显而易见:一边是防疫,员工返岗率不足﹔一边是复产,虽然复工但效率没有完全恢复,产能发挥不出来。

在上交了包括《企业复工申请表》《企业全体员工花名册》《企业内重点疫情防控对象排查表》《企业复产员工花名册》《企业防控工作方案及应对疫情预案措施》等十多张表格和文件后,张天诚的企业拿到了复工批准,但是人员不到位成了问题。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公司200多人,实际到位38人。实体企业就像个链条,少一节,开不起来。”张天诚向《周刊》记者直言,“复工的核心问题就是,员工进不来,这是最大头的问题。”

2月7日,无锡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外来人员流动管控的通告(第7号)》,要求对来自湖北、浙江、广东、河南、湖南、安徽、江西7个省份的人员,一律劝返。

当时,张天诚的心里特别着急,“我们企业肯定是非常重视人员安全问题。有许多员工,他过年后就在家里隔离,健康是有保障的。但是那7个省份的员工没办法返岗。”

他的员工有70%来自外省,其中不少来自7个省份中的河南、安徽等地。一些疫情并不严重的地区的员工想要返回,但面对封城、封村、封社区,不少道路被封闭,返程之路被切断。

复工,员工流动“两头受限”,但不复工,企业无论如何也坐不起、等不起的。

“在不开工的情况下,企业的现金流可以坚持两个月,但时间一长就麻烦了。”张天诚算了一笔账,如今企业每个月的用工成本在100万-200万元之间,此外还有电费、设备折旧、行政支出等。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张天诚的企业前期设备投入很大,而回报较慢。出于经营需要,企业还有上千万的短期贷款。实打实的用工成本、贷款利息、年前确定的应付账款成了当前压在企业头上的重担。

好在无锡“亡羊补牢”及时纠偏。2月12日,无锡再次发布通告提出,优化人员入锡流程,复工复产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经“返锡通”或“警务通”核验相关身份证件后,均可入锡。

这让张天诚先舒了一口气。但即便是这样,企业的压力也不小。

“复工后,人员不到位,一个月还要付那么多工资,你不愁吗?”他告诉记者,对制造业而言,产能利用率达到60%是一个“保本红线”,低于这个红线就亏本。如今,产能利用率提不上去,企业就会亏损。

“开工利润比发出去的工资、上缴的社保和税费还要少,你能持续亏损几个月?”他说,“我们半导体圈都感觉挺有压力的,我们企业还属于研发设计型企业,本身不从事分装。而很多生产型企业的压力更大,他们的设备多、人员多,压力更大。”

谈及今年业绩的预期,张天诚直言,“今年1月份肯定是没有收入的,整个一季度销售大约下降60%-70%。”他希望下游的企业能尽快复产,“我们是生产器件,然后销售给下游客户,如今受疫情影响,出口订单受阻,我们的日子不好过。”

“社保、税费全部都要按照统一标准交,但是享受科技、金融方面的好政策是不容易的。”张天诚直言,“对于有限责任公司来说,银行贷款需要企业主签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承诺书,压力很大。做实业是‘上岸容易下岸难’,高科技也需要高投资、高人才,希望相关部门对于踏实做事的创新型企业多多支持。”

“街道大概700家企业,目前拿到复工批准的还不到30家”

江苏的另一位企业主王威觉得非常庆幸。2月18日,他的企业终于拿到了复工批准。

“我们街道大概有700家企业,到今天,拿到复工批准的一共还不到30家。我们社区大概是200多家企业,我们是第一家。”王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威的企业位于南京,规模很小,员工仅有20人,主要产品是做双向拉伸(BOPP)薄膜的研发、加工和销售。从整个产业链看,这是上游的原材料端,到了中游,这些材料将被加工成吸管、瓶盖、棉签等产品,下游则是伊利、蒙牛等乳品企业及药品企业。

这正是他能够拿到复工批准的原因之一——下游不少药企客户属于抗疫重点企业,由于缺乏做药品外包装等所需的原材料,这些企业不断打电话给王威的企业所在的街道,催促复工。

2月18日,江苏省工信厅对外公布,截至2月17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数31379家,复工面达69%;复工企业已复工人数347万人,占正常用工数的56%。

然而,还有不少与王威的企业规模相近的小型企业,或许并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复工后,加上王威在内,企业员工只有3人。

“至少能让我开动起来。下游一些药企一直在催促开工,它们有的等了我一个星期,有的等了10天了。”王威说。

拿到开工批准并不容易。

“我们按照复工要求,从2月9日就开始提交材料,一直提交到16日。基本上每天都是早上交过去材料,晚上告诉你,审核不通过。然后再根据意见修改,第二天再提交一次。”王威直言,“现在是把安全、环保方方面面,能带的项目都带上了”。

复工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但仍可能面对亏损经营。

“我今天早上刚发了6吨货到宁夏区,平时我的运费大概就3000多,不到4000块钱,但是今早就花了13000元,这样下来我平均每吨都要亏1000多元。”王威直言。

即便亏损,也得坚持运营。王威表示,企业运营多年,已经和下游的客户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即便是为了企业信誉,也得坚持运营,“我不能自己停下来让下游断粮,对客户也要讲究信誉和责任。”

“况且企业还有员工。”王威说,在企业20位员工中,仅湖北籍员工就占了11人,超过一半,“他们现在也来不了,生活费我也是得发的,我不打算解雇员工,这往后两三个月生活费还得继续发。”

他向记者表示,企业还有3家客户在湖北,面对近100万的应收账款,还不知如何是好,“人家工厂都停着,进出不得,人员甚至可能有变故。再说这节骨眼上,我们也不能逼着人家付款吧。信誉好点的企业,疫情好转可能还会支付,万一就此倒下,即使不倒,企业也艰难。我们也跟着困难啊。”

至于什么时候能全面复工,王威也不知道。他说,由于名额有限,按照当地的要求,首次复工申请批准之后,要再过14天才能提交第二次增加员工的申请。“其实有8位员工已经自我居家隔离了10天,但是再过4天还是没办法上工,因为还需要再交一次申请。”

2月7日,南京发布了《关于逐步启动全市企业复工复业的通告》,南京2月10日逐步启动企业复工复业,所有企业复工原则上可以分为15天逐步有序复工,第一周约20%职工复工。

疫情之下,除了人工、物流成本,在仅仅3个人运转的企业里,除了开足马力,管理人员当起操作工,每天还要应对两次有关部门的检查,“我觉得管控压力还是很大的。”“疫情面前,企业也有自己的担当,我们也非常重视员工健康和安全。但还是感觉有政策到了基层,层层加码的问题。”王威直言,目前国家也提倡有序复工,希望地方能够在防控疫情的同时,不要“过度管控”,不要给企业复工制造不必要的障碍。

来源于网易新闻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赵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