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程伟恒 - 革命革命还是革命:《让子弹飞》的历史隐喻

2021年09月11日 2:54 PDF版 分享转发

转自:新世纪,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澳门学16号  / Matters

近代中国革命其中一个显着成果便是结束长达二千年的帝制,然而皇帝真的消失了?还是换了个形式,换了个名字?

作者:恒(历史学硕士)

2010年,导演改编作家马识途小说《夜谭十记》其中一篇《盗官记》,上映电影《让子弹飞》。《》播出後,立刻造成轰动,皆因不少观众都认为戏中充满大量政治隐喻,明显是一部讽刺现实政治的电影,能在中国严密电影审查制度下成功上映,让人们倍感意外。

笔者当年也趁了热闹,快快手看了一次《让子弹飞》,深感姜文确实艺高人胆大,敢拍出这套电影,再成功推上大萤幕,又得到广大的回响,殊不容易。

转眼十年,笔者前前後後已看了这套电影五次,每看一次都有新惊喜,最近更特意翻开原着《盗官记》,发现姜文改编过程中加入大量以历史包装的暗喻,这与原着有极明显的区别,忍不着想向读者分享一二。

盗《盗官记》

原着《盗官记》剧情相对电影简单,故事讲述政府一位老科员在一场「龙门阵」(川区用语,意指闲聊)回忆起往事,向大家道来一段「怪事」。

话说,有一位土匪张麻子刧杀假县长後,得知世间原来可以买官当县老爷,竟忽发奇想决定买官当县老爷,企图以此向一位害他家破人亡的土豪劣绅报仇雪恨。张麻子买官後,竟然为民请命、替天行道,当起一位称职的父母官,作风异常正派。然而故事最後,张麻子虽成功手刃仇人,但这样正派的人物仍死在国民党的手中,悲剧收场。

《让子弹飞》海报(Image: 电影神搜)

相信任何人看过《盗官记》与《让子弹飞》後,都会认为小说与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本。基本上姜文只抽取小说一条主轴——土匪当官,然後就以此改编(或者重新包装)成自己的故事。姜文在电影中不只改写小说原本的元素(如师爷变邪),同时加入大量新的元素,例如浓浓的历史隐喻。

马识途在小说中对於政治的讽刺非常鲜明,直接指出国民党治国无方、腐败无能,甚至挖苦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是「刮民政府万税」。至於电影,当然处处都有对现实政治的讽刺,但明显较小说隐晦得多,不少更是透过历史隐喻来表达,即是我们常说「借古讽今」。究竟姜文借了那些「古」,非常非常值得我们细味。

「铁血十八星旗」飘而不扬

电影开首,一辆由马匹拉动的列车隆隆声地前进,这个诡异的画面引起观众的热烈讨论,不少都认为隐喻「马列」(马克思列宁主义)。

笔者看了几次《让子弹飞》都联想不到「马列」,反而觉得这一幕最让人在意的是随风飘起的一面旗——铁血十八星旗。於电影55秒,姜文刻意把镜头聚焦於铁血十八星旗上,更深怕观众对这面旗陌生,加了一句对白「我们铁血十八星陆军(此旗曾短暂为中国陆军军旗)护送县长安全上任」,提醒观众留意这一面旗,那这面旗在戏中有何特别之处?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辛亥革命後鄂军都督府成立,官兵背後两支大旗就是铁血十八星旗 (Image:维基百科)

电影的时间设定在1920年(戏中葛优明确表示税收已收至九十年後的2010年),却没有用上符合历史时空的国旗五色旗,也没有用上最为人熟悉的民国国旗青天白日红旗,而选用铁血十八星旗,肯定是有讯息想带给观众。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以铁血十八星旗为旗帜,此前这面旗是革命团体共进会会旗,可说这块面旗与革命有很强的关连。革命後,铁血十八星旗很快就被停用,相继被五色旗、白日红旗取代,慢慢被人遗忘,但姜文不但没有遗忘,还试图用这块面旗勾起观众回忆。

铁血十八星旗在很多场景都有出现,最起码还有两个我们应该留意的地方。其一是张麻子第一次审案,当他成功逼令黄府教头武智冲向受害人叩头後,一大群民众在衙门门口向张跪拜,张立刻斥责民众不准下跪,大声说道「皇上都没了,没有人值得你们跪」,张身後正是大大的铁血十八星旗。

近代中国革命其中一个显着成果便是结束长达二千年的帝制,然而皇帝真的消失了?还是换了个形式,换了个名字?民众朝铁血十八星旗方向下跪,答案已是十分明显。

其二,也是最重要、旗帜出现最多的场景,就是当张麻子带队前往剿灭假麻匪,搭建了一个舞台举办誓师大会,而舞台後面全是铁血十八星旗。张成功剿灭假麻匪後,出於对老二,师爷被杀的新仇,再加上有六子、夫人的旧恨,决定杀回鹅城向黄四郎发动最终一击。剿匪舞台瞬间变成推翻土豪的舞台,喻意相当明显,此时戏中铁血十八星旗真真正正成了现实革命时的那一面旗。

小凤仙与蔡松坡

电影还有「小凤仙与蔡松坡」这个历史元素为姜文所添加,但姜表现得更为隐晦,观众不稍加注意,可能不知「蔡松坡」曾在电影出现。

约电影24分,黄四郎传召作为自己线眼的青楼女子花姐到自己府上,问张麻子有没有去妓院,并要求向他汇报张麻子一行人一举一动,最後还特意叮嘱花姐不要成为小凤仙。这是电影第一次出现「小凤仙与蔡松坡」这一个历史元素,同样地姜文好像深怕观众不知小凤仙是谁,透过黄四郎手下说出她是名满全国的妓女。

小凤仙(Image: 维基百科)

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妓女角色,姜文在电影中加入了两位重要妓女角色,分别是县长夫人与花姐。前者曾为青楼女子,後来出钱帮丈夫(马邦德)买官;而後者最後背叛黄四郎,帮助张麻子一行人,成了黄四郎口中所说的小凤仙。姜文让剧中人物两次提到小凤仙,就是为了带出「小凤仙与蔡松坡」这个民间故事,以及这个故事背後的历史时空。

一般读者大概不会知道蔡松坡是谁,这人就是大家熟知的蔡锷,松坡是他的字。话说「二次革命」後,袁世凯为了地方势力坐大,命令各省都督入京,时任云南都督蔡锷因此入京。不久袁世凯有意称帝,蔡锷逃回云南组织护国军,双方打了数场战争,以护国军取胜告终。

蔡锷(Image:维基百科)

据《蔡锷与小凤仙爱情故事民间传说与史实考异》,当蔡锷於日本病逝後,开始流传「小凤仙与蔡松坡」的故事。「小凤仙与蔡松坡」故事大约讲述蔡锷为了减低袁世凯对其监视,经常寻花问柳,因此结识小凤仙。後来小凤仙出手助蔡锷逃离北京,让他可以回云南发动革命。

电影中段,张麻子向马邦德谈论自己身世,说年轻时曾追随松坡将军,将军病死後从日本回到中国,遇上军阀混战,只好落草为寇。笔者在网上看见不少人认为张麻子一角就是蔡锷的投射,这个看法应是对的,问题是姜文为何以九曲十六弯的方式带出蔡锷?整套电影都深刻反思中国近代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不过袁世凯很快便复辟,人们又再次发动革命再其推翻,究竟革命的意义何在?

电影尾段,张麻子兄弟不断质疑胜算,张麻子说了一句「打!打就能赢」,这句话反映了姜文对革命的想法。假如张麻子只计算成败得失,恐怕回山里继续当土匪才是最佳的选择。又假如蔡锷一想到与袁世凯实力悬殊,便真的放弃人生整天寻花问柳,护国战争有成功的可能性吗?做了不一定会赢,但不做就一定会输。

结语

《让子弹飞》运用了大量历史典故,例如楚汉相争、赤壁之战、荆轲刺秦,限於篇幅很难逐一探讨。电影中,马邦德自言靠「以假乱真,鱼目混珠之章法」走到今天,《让子弹飞》何尝又不是以历史乱现实,以瞒过某些人的法眼?

——Matters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