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补药之长——黄芪

2023年10月13日 18:22 PDF版 分享转发
黄芪(pixabay)
黄芪(pixabay)

希望之声2023年10月13日】(编辑:李文涵) 中药品种众多,黄芪是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为医家、病家所喜。其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着,更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应用极其广泛。

色黄卫气喻长寿

黄芪古时写作“黄耆”,《本草纲目》解释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指出了黄芪的颜色,“耆”则高度概括其补益、补虚、延缓人体衰老之能。此外,黄芪另有百本、独椹、戴椹、王孙等别称,这些别名均与其生长形态有关。

黄芪之所以被古人认为是“补药之长”,源于其生长环境和生长特性:质量上乘的黄芪生长于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这些地区干旱缺水、日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使黄芪茎高大直立、枝叶茂盛,得水泽之精,从而拥有显着的甘温、延缓衰老功效。

黄芪(tastynutritionfood/ins)
黄芪(tastynutritionfood/ins)

补益脾肺功效多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肺、脾经,可升可降,可表可里,具有显着的补气功效,且通过其补气而能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活血养血、生津止渴。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脾气不足的病证

黄芪色黄属土,归于脾经,具有十分显着的补益脾气功效。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1、补中益气。治疗脾气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四肢倦怠、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等病证,配伍、单用都有效,且一般用量较大,以炙黄芪为好。

2、升阳举陷。用于脾气不足而导致清阳不升出现的眩晕,脾气不足、固摄无权引起的内脏下垂如胃下垂、等。黄芪不但补益脾气作用强大,且能补气升阳、补气固摄,是治疗清阳不升、中气下陷病症的要药,常配伍柴胡、开麻等升提药,一般用量较大,如补中益气汤。

肺气不足的病证

黄芪归于肺经,甘温补气,具有显着的补益肺气作用,肺气不足的多种病证皆可应用。

1、益肺固表止汗。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则易受外邪而出现外感;肺气不足、汗孔开阖失常,则出现自汗、多汗。黄芪归于肺经,能补益肺气、固表止汗,是治疗体虚外感、自汗、多汗的要药,常配伍防风、白术,如玉屏风散。

2、益肺止咳平喘。主要用于肺气不足、肺肾两虚、肺脾的慢性咳喘,表现为久咳久喘、动则喘息、呼多吸少,多见于、慢阻肺、肺大疱、等疾病。

气虚水肿

气虚则推动无力,水液不能及时运行、排出体外而引起水肿。黄芪能益气以利水消肿,是治疗气虚水肿的常用药,可配伍茯苓、防己等,常见于等多种肾性水肿。

血分病证

中医有“气为血之师”之说,意为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保证足量血液在血脉中正常运行。气虚则生血不足而引起血虚,通过补气能促使血液生成,黄芪是补气生血最为重要的药物,常配伍当归,且黄芪的用量是当归的5倍,如当归补血汤。

同样,气虚则推动乏力,血行不畅易引起瘀血,如后遗症常常表现为气虚血瘀。因此,在治疗上通过补气益促使血液运行,以补气活血化瘀,常配伍当归、川芎、赤芍等,如补阳还五汤。

消渴

气虚则不能生成津液、促使津液流动,就会出现水肿或口渴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如消渴。黄芪通过补气作用,既能生津又能行津,还能升津,是治疗消渴的要药。现代研究也证明,黄芪具有显着的降血糖作用。

疮痈久溃不收口

有些外科、患者,局部疮痈溃烂、久不收口,原因在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治疗上,除消疮排脓之外,还当补益气血、收敛疮口。黄芪能补气生肌、托疮排脓,配伍当归、金银花等药,可用于皮肤疮痈后期。

用量多少需分清(photoAC)
用量多少需分清(photoAC)

用量多少需分清

黄芪应用十分广泛,不但是医家手中的常用药,而且也是大家用于养生保健的常用品。应用形式多样,有熬粥、煲汤、茶饮等,由此涉及黄芪的用量问题。

作为药用,黄芪入汤剂的用量跨度较大,在10~60克,甚至更大,取决于黄芪所主治的病证和同用药物之间的剂量之比。

作为食用,黄芪的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每天10克以下,多用会产生内热和腹胀等不良反应。

对于没有明显气虚的人群,不主张平时随便食用黄芪。而出现发热、病邪亢盛、饮食积滞、湿热内蕴、热毒的人群,禁用黄芪。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补药之长——黄芪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乔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