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春寒料峭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何去何从?

2024年04月16日 20:46 PDF版 分享转发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夹在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之间。
2022年8月11日,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分别宣布退出-合作机制。令在立陶宛退出后的“16+1”机制变成了现在的“14+1”。(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希望之声2024年4月16日】(希望之声记者唐仲宝综合报导) 春寒料峭,2024年4月26日将迎来—中国家合作创立12周年,却没有见到双方举行高规格纪念活动。一家美国智库今年1月对13个欧国家的民众进行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1%的受访者对持负面看法,34%的受访者对北京过去12个月内的看法更加恶化。

从“17+1”到“14+1”风光不再

2012年4月26日首届中国(中共)—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在波兰华沙举行会晤,并就此形成了所谓的 “16+1” 的合作机制。参与合作的中东欧16国包括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黑山、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2019年希腊加入后一度改称 “17+1”,风光一时。

从2013至2019年间的七次会晤分别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中国苏州、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和克罗地亚旅游胜地杜布罗夫尼克举行。之后,双方自2019年疫情爆发后就没有再举行过线下领导人会晤。

2021年2月9日,中共国家主席在以视频方式主持中共一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原本可望为推动《中国–投资协定》尽快生效添力,然而事与愿违,不但不仅欧方与会代表位阶不如预期,投资协定也在峰会落幕后不久,即因欧盟与北京在人权等政治议题的争端而搁浅。

3月,中共制裁了包括5名欧洲议会议员在内的10人及4个实体。这个制裁直接导致《中国–欧盟投资协定》被欧洲议会冻结。

就在同年5月,立陶宛外长加布里埃尔·兰茨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宣布,该国退出中共与中东欧国家的跨区域合作机制 “17+1”。他抨击该机制在欧盟 “制造了分裂”,并敦促欧盟其他国家一同退出。

兰茨贝吉斯说:“当欧盟所有成员国和欧盟机构共同行动时,欧盟才是最强大的。27个成员国的团结是欧盟与外部伙伴关系成功的关键,与中国(中共)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

2022年8月11日,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分别宣布退出中共-中东欧合作机制。只是相较立陶宛此前退出时的激烈表态,这两国声明的措辞要温和得多。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当天,爱沙尼亚外交部在网站发布声明称,该国自去年2月峰会后就再没有出席任何会议,并决定不参与这一合作机制。声明表示,爱沙尼亚将继续努力与中共建立建设性和务实的关系,其中包括按照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人权等价值观推进欧盟与中共的双边关系。

同日,拉脱维亚外交部在网站宣布了类似的决定。其声明称,考虑到目前外交和贸易政策的优先事项,拉脱维亚决定停止参与该合作机制,但将继续努力与北京建立建设性和务实的双边关系,并在互利互惠、遵守国际法、人权以及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基础上推动中欧合作。

另外,新冠大流行期间,立陶宛、斯洛伐克、捷克等国共向捐赠数10万剂新冠疫苗【小编推荐:显微镜学家发表对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协助台湾抗疫。斯洛伐克国会外交委员会2021年4月还表决通过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的议案;立陶宛是第一个赠送疫苗给台湾的欧盟国家,更与台湾互设代表处,令北京跳脚。

时光荏苒,12年过去了。原来的 “17+1” 已成为现存的 “14+1”,折射出该合作机制已几乎陷入停滞的现状。 

中国(中共)—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正在面临挑战

虽然北京一再宣称,中共与中东欧国家在外交领域、贸易领域、人文交流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及科技交流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伴随着部分成员国的退出,中国(中共)-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正在面临挑战。

中欧亚洲研究所(CEIAS)执行所长马泰·西马尔奇克(Matej Šimalčík)向美国之音表示,“中东欧国家最初的反响和开展合作的意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当时,中东欧国家将对华合作视为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的手段。”



他认为,这项合作陷入当前的困境有其根源。“合作自启动以来就遇到了一些问题。合作议程设置从一开始就由中方主导。中东欧各国往往不仅无法推动议程,而且也无法就与中国(中共)的何种合作最符合其利益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中国(中共)—中东欧领导人年度会晤就沦为空谈,同时服务于中国(中共)大内宣目的。”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庄嘉颖指出,一方面,不少中东欧国家在 “看到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和随后北京对莫斯科的持续支持之后,对北京及其合作项目日趋谨慎甚至怀疑”。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自身经济增长放缓,中国(中共)对外投资项目开始减少,合作的经济动力不再强劲”。更为严重的是,“中国(中共)在欧洲的跨国镇压、与捷克和立陶宛的外交争端以及经济惩罚进一步降低了中东欧国家与北京合作的兴趣。”



西马尔奇克表示,中共已经意识到这项合作目前所处的停滞状态。然而,“中国(中共)对俄罗斯的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以及对部分中东欧国家的敌对政策和黑客攻击、中国(中共)对欧洲议会中东欧籍议员就新疆问题实施的制裁以及对台湾—中东欧关系,特别是台湾—捷克关系的干扰,都使双方合作变得更加困难。”

波兰学者巴托斯·科瓦尔斯基(Bartosz Kowalski)在美国智库詹姆士敦基金会(Jamestown Foundation)撰文分析,对这个连结中东欧的平台,中国(中共)想的是通过定期高峰会等外交形式,作为与欧盟及德、法等大国交涉的筹码。

但中共所提的许多经济开发合作计划虽然让中东欧国家充满期待,却是雷声大、雨点小,10年来很少实现,甚至还让小国陷入债务深渊。

文章举例说,巴尔干半岛小国黑山(Montenegro)计划建一条从港口通往贝尔格莱德的道路,2014年与中国进出口银行(Exim Bank)签约贷款10亿美元,并由路桥承包建设。结果该工程进度延迟3年,承包商被指控破坏环境,道路被讽为不知通往何处,而相当于政府年度预算3分之1的债务压力,也让黑山担忧北京政府是否会借此控制港口,使其成为 “下一个斯里兰卡”。

据报道,中共大外宣环球电视网(CGTN)2021 年公布中共与中东欧合作机制的贸易量在 2020 年首度突破 1,000 亿美元,增长率为 8.4%。但中共党媒对贸易赤字令该地区国家心怀不满却只字不提。



布拉格国际事务协会(Asociace pro mezinárodní otázky)中国问题研究员菲利普·舍博克(Filip Šebok)向媒体表示,中国(中共)—中东欧合作的总体地缘政治背景已经在过去几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美中竞争的加剧、欧盟对华立场的强化以及中俄关系的日益密切,特别是北京在乌克兰战争问题上的立场”。他补充说:“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日益威权化的转向、侵犯人权行为以及威权主义在海外的蔓延也改变了中东欧民众对中国的看法。”

台湾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快速升温

相较之下,台湾与欧盟、欧洲各国和英国关系近年均有进展。长期关注中欧关系与台湾议题的斯洛伐克学者马泰·西马尔奇克受访时表示,近期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等中东欧国家与台湾互动频繁,反映欧洲逐渐清醒,对中国(中共)观感也逐渐改变,加上各国内政等因素,台湾正在欧洲的外交上相较以往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美国智库国际共和研究所今年1月对13个中东欧国家的民众进行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1%的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看法,34%的受访者在过去12个月内对中国的看法更加恶化。在这34%的受访者中,有66%认为,中俄之间的伙伴关系是他们对中国看法恶化的最大原因。

调查还显示,四成受访者认为,中国支持了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据报道,中东欧国家中,捷克参议院议长米洛什‧维斯特奇尔(Miloš Vystrčil)在疫情期间不顾北京反对,于2020年9月访台,是欧洲友台声浪的首波高峰。

捷克总统彼得·帕维尔(Petr Pavel))当选后率先与台湾总统蔡英文通话;帕维尔也在去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谴责中共加剧区域紧张情势,并呼吁和平解决争议;在今年台湾大选结束后,帕维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祝贺台湾顺利完成民主选举,也是欧洲首位公开祝贺台湾大选的国家元首。

台湾近年与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等中东欧国家关系更是快速升温。台湾去年设立规模2亿美元的中东欧投资基金及10亿美元的中东欧融资基金,用来促进双边在雷射、医疗生物科技、电动车、金融科技、智慧城市、智慧制造及软体开发等方面的科技合作。

今年3月,台湾副总统当选人萧美琴应欧洲智库邀请,访捷克、波兰及立陶宛等国,曾会晤捷克参议院议长、立陶宛国会议长、波兰参议院副议长等政要,传达台湾与欧洲各国民主同盟讯息,呼吁加强民主供应链等各层面合作,展现台湾对中东欧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增进各国对台湾致力和平的了解。

分析人士说,除了国会外交频繁,欧盟长期是台湾最大的外国投资来源,去年欧商对台投资金额累计550亿美元。另外,“欧盟印太合作战略” 除强调印太地区稳定的重要性,也鼓励与台湾开展合作。英国政府今年3月公布最新政策报告,内容亦首次提及台湾,并明言 “反对片面改变台海现状”。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张健2022年4月曾撰文分析,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大中东欧亲美、亲欧的地缘政治倾向,中东欧国家很可能从过去在中欧关系中扮演的 “建设性力量变成一个负面性的力量”。

无论是扮演建设性力量还是负面性力量,都是中东欧国家基于安全、科技发展、经济等现实考量做出的战略选择。只是对中东欧国家而言,安全和科技发展的考量在当前国际局势下尤为重要,而台湾在这些考量下,是更具有价值的伙伴。

化解当代最大威胁 帮助结束中共

中共统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骗。维持大面积的对华广播不断传递真相,就是持续地给中国注入希望。希望之声邀请您和我们一起携手努力。欢迎点击了解详情.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春寒料峭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何去何从?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蓝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