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张3丰的世界|我从哥大学生抗议行动中学到的

2024年04月26日 9:10 PDF版 分享转发

04/25/2024

张3丰的世界|我从哥大学生抗议行动中学到的 CDT 档案卡标题:我从哥抗议行动中学到的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4.25
来源:张3丰的世界
主题归类:词条名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爱德华·萨义德和汉娜·阿伦特,都是我读硕士时候喜欢的思想家,一个是裔,一个是经历了纳粹迫害的

他们几乎奠定了我认知巴勒斯坦问题的知识框架,他们取得成就,都是在美国。

去年10月7日,发动对犹太人的,那时候我还在成都,正在准备访学的签证申请。我当然痛恨哈马斯,和很多朋友一样,我也支持发动对哈马斯的战争。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第一天到哥大,我还没来得及办手续,就看到了抗议现场。在Low图书馆前,声援巴勒斯坦的同学在集会。我在后面看着,觉得新奇,却没有太大感觉。

去学校外逛了一圈,等我想重新回到校园的时候,发现需要刷卡才能进。在大门外,支持以色列的人在集会。

这就是我第一天看到的,两边的声音,都得到表达,也看到了某种“紧张”。

后来在学校看到很多次集会。每次都是支持巴勒斯坦的人更多,但是举着以色列和美国国旗的同学,也会在旁边站着。

这就像我当年做新闻编辑的时候,在版面上要尽量平衡各种声音。我心中更偏向支持以色列的同学,因为在抗议现场他们是少数派。

这种局面在最近被打破了。这是因为学校当局感受到来自国会的强大压力,要求制止学生集会。学生不能在标志性的Low图书馆前活动,只有在学校四处游走。最终,他们“占领”了大草坪。

到现在,我也很难说就改变了对中东问题的认知。追溯历史,这是相当复杂的事情,两面都有指责对方的理由。

但是很多次近距离观察集会,对我还是有很大冲击。我开始看到去年10月7日的恐怖袭击之后的事情,开始去了解战争对巴勒斯坦的伤害。那些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变成了新闻——已经发生的事实。

支持以色列的朋友,可以坚持这样认为:战争总会波及无辜,这难道不是哈马斯造成的吗?(你无法反驳)哈马斯把妇女儿童当作肉盾,巴勒斯坦人要自由,首先应该反抗哈马斯;那些伤亡数字都是巴勒斯坦当局公布的,不可信……

坦白说,我以前也是这样看问题的。我必须忽视10月7日之后发生的事情,不然会给自己造成痛苦。

实际上,这是一种偷懒或者胆怯。因为如果去注视和思考战争中具体的苦难,就会损害自己的已有认知,会动摇“自己的世界”。

在这样的习惯中,巴勒斯坦的事情被概念化、抽象化和非人化。我们把它变成历史知识,变成地缘政治,变成策略——是多么善于宏观思考人类和民族的命运。

但是,近距离接触那些学生,来自中东的面孔,年轻的美国白人,以及热忱的中国留学生,我至少改变了自己的目光:这个世界还有另一种声音。

一个哥大学生给我留言说,萨义德的书是人类学必读,但是直到现在他才意识到,那不是理论,而是“活的巴勒斯坦”。他的评论让我惭愧,因为我也从来没有真正关注过巴勒斯坦,那非常遥远,也和我无关,我一直关注的是“理念”。

最近写了几篇哥大学生抗议行动的观察,大部分都发在这个公号上,没有留言功能,但是仍有很多人发私信过来。可以看出,中国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撕裂程度,一点都不亚于美国。朋友们的留言很激烈,有时候我都不敢细看。

固化的、越来越极化、立场先行的,这就是当今的世界。区别只是美国社会充分呈现出来,而中国则是潜流而已。不要说“改变认知”,甚至尝试倾听不同意见,都变得困难。

下去去见 Andrew Nathan 教授。他说,就他所在的国际关系学院来说,绝大部分教授都反对校长请警察进学校清场的行为,他也签了好几次名了,反对处分学生。教授们都认为,校内和校外是两回事,学生的抗议是和平的,也是哥大的传统。

他是一个犹太人。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