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赴美工程师:美国从小教这件事,我们却不在乎

2017年04月05日 13:21 PDF版 分享转发

美国从小教这件事,我们却不在乎
从小教这件事,我们却不在乎

记者/主持人:转载

周末,我跟美国同事去柏克莱吃北京烤鸭,在那觥筹交错,摆满珍馐的 10 人座原木桌上,我的太太发挥人来疯的精神,把场面炒得好热,天南地北的议题都拿进来讨论。

在场坐着一个当地小学老师,负责学小学一年级的教育。

「他们现在在学校学什么东西啊?」我太太问了,想说答案不外乎是语言或是数学那类的东西。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老师不假思索的回答了: 「沟通与社交啊!」

「沟通与社交是那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了,」另一个老美接着说。「那时候跟老师建立起来的情感 (bond)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脑中仿佛被一记闷棍打了一下,我咀嚼着他们的讨论,这个回答有更深的文化意涵在。

沟通与社交能力,比天份重要

前几年读过一本加拿大人写的书《异数》,书中提到了两位绝顶聪明的天才,一位因为从小环境不好,没有人教他如何跟人进对应退,尽管天资破表,却在现实社会屡屡遭受挫折,从没有从社会那里取得发展自我的资源,最后隐居乡间,过著孤芳自赏的生活。

另一位天才是出身,尽管屡屡违法犯纪,但是却能够利用绝佳的人际技巧左右逢源,受到社会的原谅,认可与赞赏,平步青云。

我想,这位老师的回答跟我读到的这段有点关系。

我们小时候看,大多是代为发言,跟医生讨论病情与诊治的方法等等,异数这本书列出来的中产阶级的教育方法却不是这样。

开车前往诊所的时候,北美中产阶级父亲或母亲会先给孩子作心理建设,医生等等应该会问些什么问题,比如说哪里不舒服,感觉怎样等等的,同时也教导子可以怎么回答,等到了诊所以后,大人们会让小孩子自己跟医生对话与讨论,医生主要的谈话对象也会是小孩,然后才是父母。

北美的中产阶级是这样无时不刻的教育孩子如何跟社会相处,如何跟大人对话,如何适切的表达自我的需求与想法,难怪你在火车上,飞机上,酒吧里会看到他们一派轻松的跟陌生人搭讪聊天,到了一个全是陌生人的场合,也很快的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我们也会觉得他们从小就很独立,有担当。

反观教育,从小到大大部分的决定都是父母捉刀,面对世界,父母都会站在小孩的前方主导,由于疏于练习,跟陌生环境沟通能力从来没有建立过,出了社会一切重新训练。

少了「沟通」能力,就不会有「团队」

在硬体与代工的时代,我们只要向世界证明我们的良率比别人高,同一个规格,我们的成本可以更低,或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快,但是到了品牌、软体,与服务的时代,考验的是把「问题」转化为「产品」的能力;考验的是让「概念」借由各种管道,快速「传递」的能力;考验的是把「一盘散沙」组合成「一支精兵」的能力,以上三种能力,分别是产品管理、行销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全都是由沟通与社交组成。

不管产品管理如何发展,它的核心价值不外乎是把人类的需求转化成产品的规格设计,并实作出来,你当然可以照着教科书上面的方式作问卷跟用一大堆 MBA 量化的方法分析,但是在铜板的另一边,质化的方法同样也是无可或缺,而质化方法的基础,基本上就只是跟对象好好的坐下来讨论他们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行销管理跟沟通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其中一个最难的部分在于精准的表达出你想传达的讯息,你可以花大钱,用各种管道传达出很混乱的产品讯息,对公司整体帮助不大,或是精准的把所有的资源都投资在一致与有效的沟通讯息上面,然后 Just do it。

最后,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成事的,你需要有你的团队,于是问题来了,人家为什么要听你指挥?绝对不是因为你是创办人或是官做得比较大,你需要运用绝佳的沟通技巧去传达你所擘画的愿景,你必须要使出浑身的人际技巧让大家跟随你的步伐往前冲刺,没有沟通与社交这两项能力,根本不会有团队可言。

发展国际级的品牌,更得学习如何沟通出自己的价值

现实是,台湾市场很小,很多产业如果只靠我们的内需市场,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就算全台湾的 PC 全都用的,也没有办法养得起宏碁这间公司。宏碁 2013 Q3 PC 出货量是 666 万台,够整个台湾 1/4 的人口换全新的电脑,但是宏碁 2013 整年是在亏钱的状态,换句话说,不卖国外市场,就算全台湾每个人买一台宏碁的 PC ,当年度宏碁都没有办法转亏为盈)。

因此,我们如果要发展一个国际级的品牌或是服务,沟通与社交的对象也绝对不能仅仅是我们早就烂熟的台湾同胞,要在别人的市场成功,我们必须要能够精通不同文化国籍的市场沟通与社交才行。

这其实非常困难。

我在矽谷工作的这段时间,发现如果不是从小就在当地生长的 ABC ,长大后,尤其是大学后才到这边来的菁英们很难打进这里的主流社会,假日会跟一帮同是台湾来的朋友混在一起,如果当地少些,交游的对象很可能就会加入中国人与香港人,人际关系鲜少延伸到市场的主流社会。

这些旅居矽谷的人各个烂熟英文,托福/GRE 考得比美国人都还要高,所以这不会只是个语言问题这么简单。

连海外旅居人的人际关系都是如此了,更何况身在台湾的品牌与服务,想要打进海外市场,想要对海外的消费者沟通出自己的价值了。

看到这里,你可以很草率的下个比柠檬还酸的结论:『这一定是因为文化歧视』,但是就我的观察,这绝对不是原因。正因为北美这边是一个强调沟通与社交的社会,只要能用他们习惯的方式跟他们沟通,很直白有自信地表达自己,不要让人家猜测,你很容易深入地跟他们打成一片。

他们会先跟你单独出来在酒吧喝酒聊天,慢慢开始邀请你到他们的家中,最后把你纳入他们生活圈的一个部分,你会慢慢了解他们的思考逻辑,生活习惯,如果你是员工,你会知道怎么在他们的文化下成功,如果你是创业家/公司,你会学到他们设计/衡量产品服务的想法。

台湾人才的硬功夫真的了得,基本上只要开好规格,哪种硬体软体都可以做得出来。很可惜的是台湾内需不足以养活国际规模的大型公司,因此我们必须要向外走。向外走需要跨文化市场的沟通与社交,台湾本土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却从来很少强调这两个能力的重要性,更何况是跨文化的运作了。

所以,下次带小孩去看医生的时候,教他如何自己跟医生说吧,让他早一点开始练习跟世界的社交与沟通。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