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中国历代国语盘点 洛阳话长达2000年 南京话近400年

2017年12月23日 22:42 PDF版 分享转发

中国历代国语盘点(图片来源:网络)
历代国语盘点(图片来源:网络)

记者/主持人:转载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当然,每次随着统治中心及其地域的变化,官方语言也随之改变,今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中国历代国语的变化情况,看看哪个地方的语言才是最古老的国语。

说到远古语言的起源,应该起源于渭河、流域,伏羲演八卦、「仓颉造字」等古文化历史等均发生在炎、黄时期,《山海经.海内西经》、《山海经.西山经》记载,黄帝生于「玉山西,三百里」的「轩辕之丘」,台湾学者考证:「玉山」即今祁连山乌鞘岭,起源于渭河、黄河流域姬水和姜水的炎帝、黄帝带领部落等逐渐融合话华语和羌语,形成了华夏语以及后来的汉语。

事实上,华夏语以及后来的汉语保留了羌语部分发音,例如「夏」在羌语中是「伟大、强大、强悍」的意思,「轩辕」在羌语中是「大而且圆的高台」的意思,今中原官话中仍然将高出平原的台地叫「塬」,著名的甘肃庆阳「董志塬」称谓就位于周人最初的农耕文明发源地甘肃庆阳一带。

古代话为国语长达2000多年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华」、「夏」两部落逐渐融合并逐步东征过程中吸收被征服各地方言,形成黄河流域特有的北方话基础,华、夏两部落融合后,周代时语言达到成熟阶段,《诗经》是由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人按洛阳读书音写成。

周人封诸侯到全国,最多时诸侯达到800多。(图片来源:网络)
周人封诸侯到全国,最多时诸侯达到800多。(图片来源:网络)

历代西北建都,周、秦、隋、唐一次次,尤其是周朝800年,将《周礼》及洛阳读书音传播到全国,周人封诸侯到全国,最多时诸侯达到800多,周人在全国的诸侯居住在城市,称为「国人」,当地土著百姓称谓「野人」,除了长子继承诸侯王位,其余后代逐渐成为百姓,周朝诸侯的这种继承和传播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洛阳读书音在全国的传播,秦朝在优化周文字后,统一全国各个诸侯国文字,形成「小篆」通行全国,强制推行文字和语言、度量衡、甚至车轴距,要求各种规矩符合秦国要求,废除其他诸侯国标准。隋朝发明科举考试,直到唐朝一直延续洛阳读书音作为正音,为官者须会讲正音,也促使全国读书人学习官话传播正音。秦朝、隋朝、唐朝征服蜀国导致洛阳读书音迅速传播到西南地区。

秦时代的标准语已无可考,而语法体系,从李斯的《谏逐客书》来看,古代文言的基本语法已经成型了。这种语法体系,也成为后来「官话」的语法体系。

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扬雄著书《方言》,「方言」即与「通语」相对。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阳雅音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朝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

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

元朝话登上历史舞台不足百年

元代(1271年—1368年)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后以元大都(北京)汉语语音——北平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明朝国语南京话称霸近400年(图片来源:网络)
国语南京话称霸近400年(图片来源:网络)

明朝国语南京话称霸近400年

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南京官话为国家标准汉语语音。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话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

明朝及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话。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国话,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挫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清朝国语:从满语到北京话

清初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清朝以来,北京官话逐渐分化出来,作为汉语标准音的官话从而逐渐分为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支。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明都北迁时北京城内南京移民过半)相融的基础上,融入少许音译满语辞汇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民国以后:从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到北京话

民国初期,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其中,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音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符合普通话。后来改为以北京话为国音,并且去除了北京话里的尖团区分。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普通话可看作官话方言的次方言。所以现代人读唐诗宋词元曲基本都能押韵),从《唐韵》到宋代《广韵》和明代初期的《洪武正韵》是继承。

(本栏目文章选自各大新闻媒体与中文网站,内容不代表希望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章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