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中国的龙,是怎样形成的?

2024年02月10日 14:19 PDF版 分享转发

“甲辰”将至、万象更新,在龙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恭祝各位读者龙行天下、龙马精神、龙腾虎跃、龙凤呈祥、龙章凤姿、龙腾四海。

“龙”这个词出现得非常早,也长期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而存在。然而,“究竟什么是龙”,却又像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个时代的想象上天入地、形态各异。

《说文解字》有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

数千年来,龙的形象愈发复杂化,并且产生了许许多多变种。南朝任昉在《述异记》中记载,“水虺五百年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五百年为应龙”。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对龙进行了分类,并且给出了一些关键的“分类学特征”:“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也”。但这些描述都非常模糊,或者仅仅给出了各个“变种”之间的差异,并没有直接指出龙与其他动物之间本质的区别。

到了近现代,华裔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采用排除法认为:“凡与真实动物对不上,又不能用其他神兽(如饕餮、肥遗和夔kuí等)名称来称呼的动物,便是龙了”[1]。他长期研究商周青铜器,因而此定义更多是对早期龙的一种概括。

学者闻一多也对中国神话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与论证,在其著作《伏羲考》中认为,历史上有一个以大蛇为图腾的族群兼并了许多以其他动物为图腾的族群,因此大蛇便融合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成为了今天的龙[2]。他的神话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上世纪40年代初的西南联大时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闻一多的工作更多地倾注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意识上,也有学者认为其现实性大于学术性[3]。

不过,可以确信的一点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龙在华夏民族心目中的形象愈发清晰和固定。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当然不会把龙与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动物混为一谈。但是,早期的龙究竟是什么样的?它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为我们今天不言而喻的龙形象?

从“神秘的条形动物”开始

在华夏文明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之前,各族群都有自己的“龙图腾”,因而本身也并不能找出统一的形象概括所有的“龙”。在《龙的发明》一书中,作者指出,“上古之龙,是一种抽象的、用来指代所有条状神秘动物的集合名词”[4]。

我国长江、黄河、辽河流域都发现了一些中华民族史前龙崇拜的遗迹。古代先民常用石块、贝壳、鹅卵石等堆积成巨龙的形象,用于宗教崇拜和祭祀活动[5]。早在距今8000年前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中,就发现了猪首蛇身龙形象的摆塑[6]。

而同属于兴隆洼文化的查海遗址发现有巨大的龙形石堆遗迹,这条龙形堆石全长19.7米,龙身宽1.8-2米,头部宽达5米,整体呈条状,已经具备了龙头、龙体的基本特征,整体样式上像蛇,但隐约可见腿部和足部。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类龙纹的陶片。这些陶片描绘了卷曲龙尾和龙身,具有鳞片纹饰[8]。

查海遗址龙纹陶片,图源:阜新查海遗址

仰韶文化时期,出土于河南濮阳的蚌塑龙由蚌壳堆砌而成,共有三组,为具有蛇形身体、四肢、爪和尾部的龙形象。其中,西水坡45号墓的摆放尤为特殊。以墓主为中心,东侧为龙,西侧为虎,周围摆放着三具人殉。在墓主脚下还有一个用蚌壳和腿骨摆放成的“箭头”图案,形似北斗。龙虎头的方向均朝向北方,而下方的人腿骨指向东方。考古人员推测,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天文学“四象”,而蚌壳所堆塑的就是我们熟悉的青龙、白虎[9]。

除了上述比较标准的龙形,新石器时代另一类独具特色的则为“猪头”龙。这些猪龙主要发现于红山文化遗址,为造型精致的雕刻玉器。这些龙的鼻子突出且有褶皱,具有与猪相似的头部,以及细长、没有附肢的身体[10]。

早期的猪龙相对粗短,而后出现的、最具代表性的玉猪龙则拥有了更为优雅的蛇形身体。红山文化玉猪龙与北方旱作农业的发展以及先民的求雨企盼紧密相关,并直接影响到此后的玉龙造型,被认为是中华龙的本源[11]。

“猪龙”形象的演化,图源:内蒙古博物院

艺术源于生活。从形象上看,最早被定义为“龙”的“神秘条形动物”相对粗犷(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也许是受了农牧文化和其他野生动物的启发,这些龙的头部和身体融合了许多普通动物的特征,例如猪头、蛇身子等等[12]。另外,早期的龙因族群不同、文化不同而具有千奇百怪的相貌。

龙旗阳阳,和铃央央

随着时间的演进,龙的形态和样式变得愈发繁复,并且慢慢增添了许多细节特征,例如角、足、齿等等。

二里头遗址(距今3700-3600年)出土了大量龙形器物,其中,由2000多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的绿松石龙形器最富盛名。这条绿松石龙由墓主人用右臂拥揽入怀,体型巨大,龙身长度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具有方形的大头和蛇一样蜿蜒的身体,龙身起伏卷曲[13]。距绿松石龙尾端3厘米处,还有一条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于垂直。龙身上放置一铜铃,应和了《诗经》中周王祭祀于宗庙时“龙旗阳阳,和铃央央”的场景[14]。

夏人崇拜的龙(蛇)神灵形象复原,图源[15]

商代中晚期出现了大量绘有龙纹的青铜器。作为最受古人喜爱的动物纹饰,龙纹不仅存在的时间长,也产生了非常多的形态变异,如夔龙纹、顾龙纹、蟠龙纹、交龙纹等等[16]。当时最为流行的龙纹是夔龙纹——身躯蜿蜒的爬行动物,只有一只脚,通常对称出现,而且永远都是侧脸[17]。

有趣的是,商代的龙纹出现了龙角,而且样式十分花哨——前卷、后卷、花冠形、螺旋形等等。也许是受商朝的影响,青铜文明的佼佼者三星堆遗址中,就出现了带角的虎头龙(虎头龙身青铜像)和羊头龙(青铜龙柱形器)等形象。

虎头龙身青铜像,顾名思义,塑造的龙形具有老虎头的特点,宽鼻阔口,长着圆形耳朵和长犄角[18]。而青铜龙柱形器的龙形,则具有较长的吻部和长耳弯曲的龙角,仿佛长了一个山羊头。历史学者认为,商代是一个崇拜“角”的时代,比如祭祀的牲畜必须要有角,而且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讲究[19],因而龙的形象也随之长上了角[20]。

虎头龙身青铜像,图源:香港三星堆展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青铜龙柱形器,仿佛长有羊角和胡须,图源:三星堆博物馆

一年三会龙庭

秦代时间较短,因而也没有留存很多龙纹[21]。秦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出土的空心砖上,可以看出此时的龙呈蜿蜒的蛇形,头部有尖尖的耳朵和龙须,身有四足,背有龙鳍,形象上已经很接近龙的“最终形态”。

而到了,龙纹大量出现于画像石、画像砖、帛画、墓室壁画和瓦当上,其形象也与秦时大为不同。汉朝的龙形非常飘逸灵动,并且添加了大量装饰和细节。汉代晚期,龙的四肢逐渐“发达”,并且龙口大张,龙鼻上翘,虽然整体依然是蛇形,但逐渐呈现出“兽相”。

汉代青龙纹瓦当,图源: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

这一时期也有许多典籍对龙进行了分类和描述。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说文解字》中还包含了龙的变体——“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记载了“蛟龙、赤螭”,而后人又注释道“龙子为螭(文颖)”或“赤螭,雌龙也(张揖)”。

东汉王符则进一步定义了龙的具体特征:“其形有九,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可见在他心目中,龙具有九种动物的特点,比“四不像(麋鹿)”还多了“五不像”。

武士御龙画像砖,图源:故宫博物院

徐乃湘、崔岩峋在《说龙》一书中指出:“龙在汉代,在形式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空前的高度。汉代是龙的真正的定型期”[22]。不仅是形象趋于固定,龙图腾的意义也在汉代进一步提升。为了体现自己称帝的合法性,刘邦将自己的出生与龙联系在了一起:“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另据东汉蔡邕所著《独断》记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这些史料表明,汉代及以后,龙不再仅仅象征神权,更是进一步与皇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2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告诉《知识分子》,天崇拜和龙崇拜是中国游牧与农耕民族罕有的贯彻始终的共同文化现象,文物和历史记录明确,如红山文化玉龙和匈奴银龙。《史记·匈奴列传》云:“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述更明确:“匈奴俗,岁有三龙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史记索隐》引崔浩云:“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龙是游牧与农耕民族共同崇拜的对象,可以作为中华民族认同的标志之一。

龙以驭天

龙图腾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造型也反映着不同时代迥异的文化风貌。

前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整体呈现出雍容华贵、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氛围。这个时代的诗歌创作与艺术成就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巅峰,从诗仙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便得以一窥盛唐风貌[24]。唐朝的审美也独树一帜:含蓄内敛是大多数历史时期的主旋律,然而唐朝的艺术作品则极具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造型姿态张扬奔放[25]。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鎏金铁芯铜龙,图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龙的造型继承了汉龙的特点,并更加“兽化”。在这个时期,龙的四肢强劲有力,鼻尖上翘、嘴角上扬。唐朝龙的尾巴呈细条状,偶尔卷起来,偶尔像猫一样高高翘着。有趣的是,这个时期的龙眼角也大多是上翘的,并且“眉毛”也常常会在眼后打一个卷儿。唐朝的龙爪大多三趾——这点很值得关注,后来的皇帝似乎颇为在意“有几个爪”的问题。

北京丰台史思明墓出土的唐铜坐龙,图源[26]

安史之乱过后,唐朝由盛而衰,最终覆灭。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中国历史进入了一段大分裂时期。赵匡胤于乱世中一统中原,建立宋朝。有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前车之鉴,宋代崇文抑武,文人士大夫讲求意境和神韵,以云水鱼龙为题材的绘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画科“鱼龙科”[27]。

[宋]陈容《九龙图》局部,陈容号所翁,“所翁龙”成为后代典范,龙的形象也自此基本确定下来。图源[28]

北宋郭若虚在他的著作《图画见闻志》中详细给出了宋龙的画法:“画龙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穷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仍要鬃鬃肘毛,笔画壮快,直自肉中生出为佳也(凡画龙开口者易为巧,合口者难为功。画家称‘开口猫儿合口龙’,言其两难也)”。

所谓“三停”,指的是龙的身体可以平均分成三段,这三段长度相等——颇有点当代画人讲究“三庭五眼”的味道[29]。从形态来看,宋龙的精神面貌也与唐龙不同。宋代龙重新变成了修长、纤细的蛇形,且多与写意的云纹、浪花相伴,气质上少了唐代的恣意张扬,更为稳重典雅,反映了当时审美趣味[30]。

故宫博物院馆藏定窑印花云龙纹盘及其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

在龙纹的使用上,皇帝试图彰显自己的特殊地位,就细节做起了文章。首当其冲的是龙的姿态——到底是往上飞,还是往下飞。据《宋史·舆服四》记载,正一品官员穿“青衣画降龙”,升龙只能皇帝使用[31]。《中国龙的发明》一书中指出,升龙是通天的政治隐喻,为了防止臣子乘龙通天,所以只能许其用降龙。

而后的元朝由草原民族建立,当时的龙也是粗犷豪放,带着一种凶猛的野性之美。元龙身躯更为延长,而且颈部变细,龙头相较于身体变小。龙角、四足、关节上的装饰也比明龙更长。

元代青花云龙纹罐,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朝不允许普通人穿用有龙凤图案的纹饰,市街店铺也不许织造、售卖有龙凤图案的布匹[32]。但《元典章》却写道:“除随路局院系官段疋外,街市诸色人等不得织造日月龙凤段疋。若有已织下见卖段疋,即于各处管民官司使讫印记,许令货卖”[33]。也就是说,即便有龙凤图案是违法的,被发现以后去登记一下,就允许售卖了。

龙纹屡禁不止,于是皇帝们便继续在细节上做文章:五爪龙是真正的、高贵的龙[34],只能由皇帝使用;三爪、四爪的龙(后世称“蟒”或“蛟”)可由民间使用[35]。从此,五爪龙确立了它的“皇家地位”。

[明]洪武,上海博物馆藏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春寿”瓶上的“猫脸龙”,本文作者绘

明朝建立伊始,龙的形象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洪武时期的龙,体态与元朝相似,但圆脸圆眼,在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称为“猫脸龙”。收藏专家马未都认为,“凡文化现象必定有其原因,只是后人未必能够充分解释。洪武猫脸龙的文化缘由,显然是一个动荡变革时代的产物。历史上在改朝换代初期,多有尝试性的改革,需要传达新政权的信息,猫脸龙是否在传达某种信息也未可知”[36]。

洪武帝后,永乐时期明龙又恢复了原本生猛的形态。此时的龙长着长胡子,目光如炬,“怒发冲冠”,而且鬣毛总是像打了摩丝一般整齐。这一时期的闭嘴龙嘴钝如猪,因而又称为“猪嘴龙”。到了成化时期,明龙又变得“幼态十足”,龙眼呆萌得像是戴了眼镜,因而又被戏称为“眼镜龙”。

斗彩海水龙纹“天”字盖罐,图源:故宫博物院

清朝的龙与明龙相似,不过四肢更短并强调了龙须和尾鳍;到了乾隆时期,清龙的胡须拉得极长,成为了我们今天熟悉的“龙须”。

清康熙斗彩云龙纹椭圆形缸,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朝沿用了元朝和明朝对龙爪的强调,五爪龙纹只能在皇帝、皇子、亲王、世子、郡王及相关的女眷中使用,贝勒以下只能用四爪蟒纹[37]。龙纹又可以根据姿态分为正龙纹和行龙纹,前者等级更高[38]。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

关于龙的造型演变,有学者总结说:史前多元一体、商周粗犷抽象、东周时期秀丽洒脱、秦汉雄健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宋元成熟稳健、明清复杂华丽。

走过漫长的千年时光,龙图腾随着文化的更迭,逐步演化为我们今天心目中的龙形象。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如今,龙图腾已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并也将随着炎黄子孙的脚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Image

Image参考资料:[1]施爱东.”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徐永安.”从《伏羲考》到上世纪80年代的“龙崇拜起源”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 no.1(2007):16-22.

[3]苏志宏.”论闻一多的上古神话研究.”文艺研究6(1999):85-93.

[4]施爱东.”“中国龙”的发明.”文学与文化1(2013):19-34.

[5]【考古现场】以巨龙为精神标识的“查海遗址”类型文化在中华文明【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探源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208/t20220803_5469457.shtml

[6]刘国祥:龙年说龙,中华龙文化是如何起源和传承发展的?|东西问·龙年过年,https://mp.weixin.qq.com/s/qOYhntgiab6u_P2VDTcGWg

[7]吉成名.”查海龙纹陶体和龙形堆塑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998):87-89.

[8]辽宁阜新:走进玉龙故乡聆听文明回响,《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9日08版

[9]李学勤.”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5(1988):75-78.

[10]红山玉猪龙丨草原宝藏•交融,内蒙古博物院http://www.nmgbwy.cn/szbwgNews/Info/1897

[11]刘国祥,追寻红山玉文化五千年,人民政协报https://www.rmzxb.com.cn/c/2017-08-31/1759664.shtml

[12]张扬.”中国史前龙图像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2014):93-96.

[13]国宝文物怎么看?龙图腾有哪些演变?带你逛中国考古博物馆,央视新闻https://hqtime.huanqiu.com/article/4EZmqmBw7R4

[14]吕鹏,龙的动物源,爱考古https://mp.weixin.qq.com/s/WFAKf_7KCeVxIEdnxChF5w

[15]王青,赵江运, and赵海涛.”二里头遗址新见神灵及动物形象的复原和初步认识.”考古(2020).

[16]夔龙纹、鸱鸮纹、云雷纹……教你速认青铜纹饰!甘肃博物馆http://www.gansumuseum.com/news/show-4216.html

[17]刘莉,吴若祯, and黄方.”浅析早期龙纹的流变及“龙文化圈”的初步形成.”文博4(2013):36-39.

[18]香港故宫三星堆|虎头龙身像,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6783/%E9%A6%99%E6%B8%AF%E6%95%85%E5%AE%AE%20%E4%B8%89%E6%98%9F%E5%A0%86%EF%BD%9C%E8%99%8E%E9%A0%AD%E9%BE%8D%E8%BA%AB%E5%83%8F

[19]龙图腾的变迁:起源于天象崇拜,金陵晚报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2/01-29/3627094.shtml

[20]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商周青铜器纹饰.”文物出版社(1984).

[21]秦汉龙纹盛行并定型,故宫博物院https://www.dpm.org.cn/Uploads/File/pdf/49/1c/1a/491c1a8a020d73497c494500c25b1b68.pdf

[22]徐乃湘、崔岩峋.”说龙.”紫禁城出版社(1987).

[23]龙年,寻找中国最早的“龙”,武汉晚报http://whwb.cjn.cn/html/2024-01/15/content_280114.htm

[24]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25]唐朝为何以胖为美?,西安日报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109/c159301-20139890.html

[26]杨海鹏.”金代铜坐龙的发现与研究.”北方文物1(2009):44-49.

[27]宋代水墨画龙.故宫博物院https://www.dpm.org.cn/Uploads/File/pdf/cf/f6/dc/cff6dcae6b2e64febeb84412d5721b4d.pdf

[28] https://fh.pku.edu.cn/docs/2018-11/20181108123315686104.pdf

[29]画家谈画龙理论“三停九似”:最难就在画龙眼,北京日报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2/01-20/3618681.shtml

[30]林岩.”唐宋时期“龙纹意象”审美情趣之比较.”产业与科技论坛7(2016):157-158.

[31]林纯洁.”龙与鹰:中德政治符号与文化象征的比较.”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 no.3(2016):81-86.

[32]历史与空间:五爪龙袍与四爪蟒袍,文汇报http://paper.wenweipo.com/2006/09/01/OT0609010005.htm

[33]陈洁.”浮梁磁局与元代官瓷——兼论至正型元青花的性质.”故宫博物院院刊9(2019):78-95.

[34]李甍主编.”历代《舆服志》图释.元史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8).

[35]龙腾君威:龙纹与宫廷艺术珍品,苏富比https://www.sothebys.com/zh-hans/%E6%96%87%E7%AB%A0/%E9%BE%99%E8%85%BE%E5%90%9B%E5%A8%81-%E9%BE%99%E7%BA%B9%E4%B8%8E%E5%AE%AB%E5%BB%B7%E8%89%BA%E6%9C%AF%E7%8F%8D%E5%93%81

[36]猫脸龙、猪嘴龙、眼镜龙……明朝的龙怎么这么逗?,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494566

[37] https://www.dpm.org.cn/Uploads/File/2018/06/05/u5b166656a939e.pdf

[38]严勇.”清代服饰等级.”紫禁城10(2008):70-81.

来源:知识分子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赵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