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高处能胜寒——《美国近代民权运动发展史》跋

2016年12月10日 18:49 PDF版 分享转发


高处能胜寒——《近代民权运动发展史》跋

曹长青
这是一本主要以司法故事来论述美国民权的书。重视个利是美国这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恰恰是由于把个人权利看得高于国家,高于集体利益,才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和其他国家比较)最健康的社会。所以,如果你重视、捍卫个人的权利,这就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在全球近二百个国家中,为什麽美国成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强?是因为幅员辽阔吗?按土地面积,美国排在俄罗斯、加拿大、中国之后;是人口众多吗?美国的人口还不到的四分之一,也不到印度的三分之一;是资源丰富吗?全球储存和出口最多石油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

那到底什麽是促成美国强大的原因?我曾采访过《纽约时报》的著名专栏作家、两次获得普利策奖的安东尼•路易斯(Anthony Lewis),他说,美国的强大不在于军事和经济,而是思想的力量(the Power of Ideas)。那是什麽思想的力量?路易斯没有详细说。

但托克维尔则早就给出答案。1831年,思想家托克维尔到美国考察,随后写出那本政治学经典著作《论美国的民主》。在这本书里,托克维尔首次提出美国例外论(American exceptionalism),认为美国跟其它国家,包括欧洲等国家都是不一样的,美国是例外的、与众不同的(我把它意译为美国独特论)。

托克维尔认为美国的独特性在于∶没有欧洲那种贵族等级,美国人更为平等,更有自由竞争精神,更重视个人权利。当然,美国没有皇宫贵族的历史,这个新兴国家,一开始就是由各种移民组成的,容易形成一个平民意识高扬的社会。

但仅仅是这个原因还远不够形成今天的美国。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建国先贤们,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保护个人权利的原则。《》和《美国》是美国立国之本的两个基石性文件。今天美国人辩论政治问题,动不动就强调“建国之父”怎麽说,主要是引述《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中国人说的引经据典,在美国人这里变成“引独据宪”。

那麽美国这两个根基性文件,到底确立了什麽样的原则?《独立宣言》译成中文才两千三百字,主要强调人有三大权利∶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且用这是天赋的来确保这些权利不可被任何力量剥夺。而且尤其独特的是,这三大权利,都是指个人的权利,而不是群体的权利、国家的权力、政府的权力。

随后制定的《美国宪法》,基本是把《独立宣言》提出的三大权利具体化、法律化。《美国宪法》译成中文是一万余字,主要强调两大原则∶一是保护个人权利;二是限制政府权力。所以要限制政府权力,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因为政府权力的扩大,一定会造成对个人权利的侵蚀、损害或剥夺。

无论叫美国例外论,还是美国独特论,美国跟全球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最根本点,就是美国从一开始,从根基上就高扬著保护个人权利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下进行的美国独立革命,在当时军事力量和英国非常悬殊的情况下,不仅成gong了,而且没有导致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中国革命那种悲惨结局。所以,是否革命不是任何社会变革的关键问题,在什麽旗帜下的革命,才是最最根本的。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在美国独立革命之后13年,就发生了法国大革命(1789年)。前后脚被称之“姊妹革命”的两场革命,结局却完全不同。美国革命建立了宪政民主制度,而法国大革命则用断头台制造了血腥和恐怖,从巴黎流出了暴力革命的先河。

为什麽同是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结果却天壤之别?关键就在于是不是强调和实践了保护个人权利这个根本。

法国人在大革命时虽然也通过了《人权法案》,但这个法案强调的是人民权利(不是个人权利)、国家至上(不是个体自由)。如果说美国革命强调的是单数man的权利,法国大革命则强调的是复数men的权利。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因为法国的罗伯斯庇尔、马拉、丹东们,谁掌握了权力,就以人民的名义、多数的名义、群体和国家的名义,把他们认为的人民的敌人送上断头台,滥杀无辜,制造恐怖。

后来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共产革命等等,基本都是法国大革命的模式,都是以集体的名义,剥夺个人权利。结果就是靠断头台、古拉格统治。

而美国却用立法的形式,而且是国家最高法律《美国宪法》来保护个人权利。《美国宪法》共有27个修正案,其中前10个修正案(被称为《权利法案》)是一次性通过的。这10个修正案的第1个,就是强调国会不可立法限制言论和新闻自由,从根本上保护了个人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该修正案在规定不可把任何立为国教的同时,强调不可限制宗教自由,因为无论是有国教,或限制任何宗教,都等于剥夺了个人的选择自由。

第二修正案强调公民拥有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等于确保一旦出现独裁统治,人民有权利,更有能力,用武力推翻专制政权。

另外有五条修正案,都是规定如何保护个人的司法权,包括人身不可被随意搜查、被告要有律师、必须经陪审团裁决、一罪不得两判、禁止逼供和剥夺私财、甚至对保释金不得定过高等,都有强调,就是为了防止押人取供等变相剥夺个人权利的做法。这些法律条款,总的原则精神,都是确保个人的司法权利不被剥夺。

以美国这种宪法精神和司法细则,法国式的路易十六和皇后被斩头、俄国的沙皇夫妇和他们的孩子被处决、中国的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等等剥夺前朝领导人的司法权利到极致的暴行,在美国根本不可能发生。同时,平民百姓也可以在这种保护个人权利的司法原则下,捍卫自己的权益。

当然,美国有过奴隶制、黑人和女性没有投票权等许多违背保护个人权利精神的做法。对那些,除了用一场结束了奴隶制之外,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官司,一步一步迈向更加保护个人权利的方向(但美国政府在一路扩大,越来越背离《美国宪法》精神)。

美国实行案例法,即最高法院的裁决,成为下级法院对同类案件的判决标准。所以,美国最高法院对重大案例的裁决,不仅成为判案准则,更成为人们观察、了解、学习美国如何保护个人权利的教科书。通过了解这些重大案例的裁决,能更清楚美国是如何具体保护个人权利,美国的民权运动是如何通过法律程序的裁决及纠正自己的错误来推动的。

一直以来,在中文世界,缺少通俗易懂的读物,来详细介绍美国最高法院对重大案件的裁决、美国民权运动的进展等;高胜寒的这本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广角镜头。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美国建国先贤们保护个人权利原则精神和实践,也著重写了为了捍卫这个原则,美国的知识精英和大众是怎样一步步战胜偏见、战胜群体主义思维、战胜愚昧和陋习的跌宕过程,以及在这个艰难过程中的代表性事件。

全书开篇就以美国最高法院首位非裔大瑟谷德•马歇尔写起,揭开美国近代民权历史的风云序幕。马歇尔最早以打赢《布朗 诉 教委会案》出名,该案导致美国废除了种族隔离法,成为美国民权历史上的里程碑。

后来马歇尔在担任最高法院官的24年生涯中,共接手32起向高院的上诉案,他站在裁决多数方(也就是胜诉方29件),在捍卫人权,尤其是少数族裔、女性和移民的权利方面,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

他的同事、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鲍威尔(Lewis Powell)曾评价说∶“瑟谷德•马歇尔为带领我们的国家走出种族隔离的荒原而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任何美国人所无法比拟的。”

马歇尔所以有这样的水准,跟他信奉同为非裔的教育家布克•华盛顿的哲学理念有关。本书在介绍这位伟大的民权领袖布克•华盛顿时说,“他给非洲裔美国人指出了一条正确的民族出路∶认可美国、归属美国、热爱美国,与美国共存共亡,共荣共辱,成为美利坚民族的一分子,容忍、忠诚、融合、关怀与和平共存。”马歇尔接受和信奉了这种教诲,并推动了美国朝往这个方向。

该书的很多司法民权故事,都是当时影响深远的重大案例。尤其像《米兰达警告》法案,最后确立了警察抓到嫌犯,必须首先告诉他可以保持沉默,可以请律师等等,如警方不事先这样说明,嫌犯的司法权没有得到保护,这个案子就无法成立。这项裁决形成的法律,影响了整个西方司法界。

虽然此书对有些司法事件的解释带有自由派的左翼倾向,但整体而言,对美国捍卫个人权利的民权历史,给予了鸟瞰般的宏观图画,并是围绕在高歌个人权利的方向。作者已就此题材写了一百余万字,此书仅是万花筒的一角,待全书面世后,全貌更加的多姿。

在美国的华人作家中,能够坐下来写出百万字关于美国民权历史书的相当罕见。高胜寒如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圣贤书”,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是他在美国读书长大,对英语的熟练掌握,对美国文化的置身之中,感同身受,这些都使他对那些复杂的英文案例和司法历史等,能够熟练地阅读和把握,而且他还遵循“字字有来源,句句有出处,不作任何没有事实根据的猜测与虚构。”的写作原则。

二是他热爱中文写作,长期在报刊发表文章,练就了流利通畅的文字能力。那些复杂的法律案例和民权过程,能被他在键盘上敲打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读来如同章回小说。

三是他有悲天悯人的侠士情怀。对剥夺人权的恶行非常痛恨,对捍卫民权的勇士极为称赞,爱憎一分明,笔端就会流出激情和刚直不阿的凛然之气。

四是他没有后顾之忧。首先因为在自由的美国可以口无遮拦,在“放胆文章拼命酒”的心境下写作,其次由于他虽然做著兴旺的生意,却能够做甩手掌柜,因他有著一个理解并支持他写作的行政班底,业务都由主管团队接管了,客观的经济环境允许他可以衣食无忧地“躲进小楼成一写”,一篇又一篇地推出“甘苦寸心知”的文章。

居高临下,俯视众生;高屋建瓴,纵览天下。诠释著他的名字∶高处能胜寒!

编者注∶高胜寒为美国华裔作家,其所著的《美国近代民权运动发展史》前四卷已在香港出版

2015-10-12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转载请指明出处)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