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文化浩劫中被扭曲之联文化 句句不离一个字

2017年02月11日 16:42 PDF版 分享转发

作者:曾伯炎

过年假期出行,观赏各家门上,千遍一律是:祝走运发财,分不清士农工商各家的靣貌,更见不到不同志愿的愿景。我这耄耋老者,年幼时见过的那些春联,是千姿百态的印象:颂时令的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聁繁荣的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最常见的也是:“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甚至,有的春联,可看出人家的门苐,如:“东山丝竹陶情早,春草池塘得句新”便知这是谢氏家的,上联写晋代王谢两家,谢石谢安与王导王羲之王家的丝竹陶情风雅,下联忆念南朝诗家谢灵运著名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鳴禽”读联,不仅读出文化,还给人以诗情画意。哪是只有恭喜发财的反复演译呢。

春联,起于五代后蜀君主孟昶,他首创的那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开此风后,千多年来,贴春联成了过节的一种礼仪。并由春联发展出婚联、挽联,门庭的楹联,巿场的商联。乃至学校大门的校联,最著名的黄埔军校门上那副门联,90多年了,还被人津津乐道与传诵,乃是:“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今天若对比一下此联,那入党之党门,似乎已演变为:升官发财已无别路,荒淫无耻必出此门。当年进黄埔的叶挺、张灵甫那类人,与今日入党门的周永康、薄熙来之流对比,志向与人格,应是霄壤之别了。时易亊变人变,今天遍街歌颂孔方兄,也不足为怪了。

从一副名联和名人的变化观察,也会获很大启廸:

1949年,平津战役后,中共打下,当地国大代表赵复初是著名的赵大炮,在南京开囯代会,他那炮轰当局的火力,经常语惊四座,刋在报上,常是大字标题。天津在红色政权下过首次过年,赵大炮贴出他撰写的春联还是火力不减,轰动一时,他写的两质问句:

蒋匪共匪谁是匪?亲苏亲美我亲谁?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他这敢独立思考,不拾人牙慧的立异标新,在民囯社会,是常态常见,在红色党国社会,便属异类鲜见了,枪打他这种出头鸟,自不待言了。许多年后,有成都的晚辈李书生,听说他还在世,出差天津时,东访西问,找到他在一破败陋室,正佝偻着写核桃大一个个的字稿,已形容枯槁,面目犂黑,正伏案写着一篇告台湾同胞与他旧契的招降广告文字,交上去,才可从街道办亊处领一点救济金。李书生告我:这赵先生,他的儿子也不屑乃父之如此窩囊,不愿同住哩!

赵复初从写惊人话语春联,到写那些招降广告辞,可生动地历史地说明:春联在中国之舛运吧?

在此,笔者借用新故百岁文化老人周有光先生名言,他说:应从世界看中国,不应从看世界,我也以世界文化视角看中国文字,其表意的象形方块字,很独特,形成对偶的对称整齐美,世界罕见。以文字构造出的对联文化,独步世界。故中囯对联,已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册于联合囯教科文组织,也是一种抢救吧。

但,名有了,实呢?若上街看遍街春联,句句不离一个“钱”,好像中国人拜了毛神还不过瘾,又拜起财神了。而那些春联的文化含量,文字水准,别说不如三家村塾师的半罐水平,能用动辞对动辞、名辞对名辞,不计韵律错误,也达不到了。记得前些年,各地被邀采风湘西,住湘泉大酒店,酒宴后,请作家们为酒店撰联,一听,作家们个个面有难色,缺此文字炼句炼意的功夫。还是由老作家流沙河代笔,由他做出一联交差,他写下如下一联;

“客宿湘泉酒醒纱窗月静:人吟楚水诗成芷岸风香。“

作家撰联,已断绝了一两代,民间的春联、对联,以土豪充富贵,鄙俗装风雅,滥竽充数,也就自然必然矣。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蓝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