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当日本农村成了世外桃源 中国农村却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2017年04月30日 9:23 PDF版 分享转发

中国成了回不去的故乡

1农村的本质

——

说起日本农村,有太多关于它们的传说。

不管是影视剧里面,还是各类介绍日本的文章,或者是亲自赴日旅游,日本农村给我们的映像是——干净、整洁、美丽,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但很少有人能够深入了解到日本农村的本质,几十年前,日本农村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肮脏、贫穷、落后是这里的代名词,经过日本人不懈的努力,终于改造成了现在的样子。

日本农村改造的终极目标,是营造一个缓慢、舒适的宜居社区。是为了让民众不需要挤到大城市,也能拥有高品质的生活,让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还有一个可以留恋和随时回来的“世外桃源”。

这都是我们新农村建设中最缺少的东西。

正如东京大学教授西村幸夫在《再造魅力故乡》中文版序中说:“在进行急剧社会变革的今日中国,理解这些如同绘画一般缓慢的社区营造,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2曾经脏乱差的日本农村怎样变成世外桃源?

——

上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历了剧烈的城市化,与现在中国农村的情况一样,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传统的农业社会迅速崩塌。年轻力壮的人都走了,村子里只剩下老幼病残。政府只顾招商引资,建起大量重污染工厂,每天排放着污染,河流里散发著恶臭,村庄被垃圾包围,更不要提对当地产业、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的保护了。

当时的老照片,村民在臭水沟里洗衣服。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是不是很像我们现在农村?

不过日本人最终觉悟了,再这么下去,农村将成为附近城市的大贫民窟,这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1968年,改造农村运动在日本古川町的濑户川地区率先发起。他们首先把目光对准了周边那些恶臭熏天的河流。他们的办法是,将3000多条锦鲤直接放入河流之中。

锦鲤是日本的“国鱼”,常常作为日本的象征,出席各国的世界博览会。将这样的宝贝放入河中,是为了表达对污水治理的决心。当地居民从自家门前做起,每天两次自发去清理河中的垃圾。

到了冬天,大家还要一起把锦鲤打捞起来送到较深的水塘里过冬,顺便再次彻底清理水塘,春天时再把锦鲤放回。这样,养锦鲤成了当地居民的公共事务。

经过几年的坚持,曾经臭气熏天的河流成为了清澈见底的锦鲤乐园,河流干净了,道路也跟着干净起来,美丽的濑户川自然成了大家共同的骄傲,锦鲤图案也化身为当地的一种图腾,连下水道的铁板上都是。

村民们靠自己的力量,把原来肮脏的环境改造成了干净整洁的家园,还与当地政府一起商讨制定了相关法律政策,杜绝以前那种只顾经济不顾环境成本的乱开发行为。

有一次,当地一座酒厂仓库要改建,本来最快最省钱的方法是用钢筋混凝土,但为了顾及村庄的景观,老板不惜成本,采用了传统的“白壁土造”式作法,即墙壁涂成白色的土造仓库,店铺格子窗搭白壁土造的仓库,非常美观。

还有,村民们约定房子的高度不能超过三层小楼。政府也出台政策,给遵守这一约定的人家经济补助。某户人家,就在两年内领了100万日元的补助款。

当地的房屋大部分以传统工艺建造,木制房屋极少用铁钉固定,而是通过榫卯衔接,即牢固又美观。房屋的出檐、格栅、斗拱等都保存了传统的木造工法,外国游客来了,无不为这古色古香的建筑赞叹。

少数用新材料建设的房屋,它的正面依然会仿造日本传统的立面风格。

3不仅保护环境,更要保护传统

——

日本农村的内核是“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所以,环境的改造只是第一步,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对当地传统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的保护。

因为用环保的方式建造房屋,当地传统的木匠产业得到兴起,手艺人们不用丢掉手艺去城里打工,在当地就能养活自己。

比如屋檐下斗拱的装饰——“云”,就是当地木匠的拿手绝活之一。

信步村庄街头,你能看到各家屋檐下都装饰着雕刻成树叶、藤蔓等各式各样的云,云饰斗拱也成为木匠的签名,看到云你就知道这座房子是谁造的了。

因为签名和竞争,那里的房子也越造越好。

1989年,政府再次下发补助,帮助当地兴建了一座“木匠文化馆”,以保存和展示当地的木匠文化。整幢建筑也是最重要的展示之一,当地木匠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工艺制成,全部使用大木作毛榫接而成,没用一根钉子。

木匠文化馆的落成不仅让当地的传统木匠技艺得到保存和传播,还吸引日本各地的木匠和建筑师前来取经。同时,文化馆周边还兴建了一个村民广场,成为了当地居民最喜爱的公共空间。

可以看出,延续传统是社区营造的基础,每年举办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更是将村民们凝结在一起的纽带。

比如每年的1月15日举行的三寺参拜,一到这个时候,濑户川地区的外出务工女性都要返乡,穿着漂亮的和服,前往圆光寺、真宗寺和本光寺这三座寺庙进行参拜。晚上在河边放灯祈求良缘,类似于中国古代的上元节放灯习俗。

濑户川的村庄之所以有今天的模样,并不是全靠政府的政策指导,官员的带头指挥,而是由村民自己来民主决定的,政府只是充当服务的角色。

有一年,日本政府打算在当地修一条国道,居民们认为这是关乎当地风貌的大事。大家一番研究后向政府建言,决定在道路沿线种植榉木,这样可以便营造一条绿色的道路。“我们认为,榉木20年就可以长大,很快就可以达成我们的梦想,所以就去做了!”

这便是日本村民的觉悟,家乡的营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等上20年让树木成林;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可以在漫长的时光中不断去修整,但粗糙鲁莽的大干快上往往是破坏力最大的。

4中国农村,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

我们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起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与概念。当时的改革本质,是对土地的重新分配,“打土豪、分田地”、“农民当家作主”是当时对农村改造的重要手段和目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变成了“奔小康”、“共富裕”。

可是,除了一些所谓的先进典型外,我们看到的农村,更多是这样的——

因为提供不了好的工作机会,年轻人纷纷进城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

垃圾成堆,缺乏最基本的环卫体系和环保意识。

因为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田野贫瘠荒芜。

一到过年过节,回村炫富的汽车堵住了村里本来就不宽的水泥路。

赌博比广场舞更受欢迎,因为这是唯一老少咸宜的娱乐项目。

相比于日本农村的改造建设,我们没有做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没有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正因为缺少日本农村“营造一个缓慢、舒适的宜居社区”理念,没有“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这样的内核,让我们的农村建设发展困难重重。

有的村庄一夜暴富,有的依然一贫如洗。

更加普遍的是,环境的污染与资源配置的极度不平衡,让中国农村成为了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来源:财经头条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赵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