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中国最后一位儒学家 用十四个态度说全了《论语》 解析孔子跳着脚恢复周礼的原因

2018年02月13日 10:05 PDF版 分享转发

》(网络图片)

,原名焕鼎,字寿铭。笔名为漱溟,蒙古族人,1893年生于北京,故籍河南开封,1988年,病逝于北京。现代新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家。

被称为“最后一位儒学家”的梁漱溟(网络图片)

文人虽不及武将勇猛,但是能被称为儒学家定有自己锵锵风骨。

文革时期因为拒绝参加“批林批孔”而被迫害,1974年有人问梁漱溟对被批斗的的感想,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被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1987年当他被问及关于自己的信仰的时候,他坦承自己信仰佛教,他说:“一个人有今生,有前生,有来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一个禅宗和尚!”

孔子教授弟子儒学,同时敦促弟子们实践(维基百科)

解析孔子跳着脚恢复周礼的原因

在他的文章《梁漱溟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中,他论述了自己观点,传统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是道德的实践,而不是僵化的说教。

孔子一生的致力于恢复周礼。孔子为什么还要跳着脚地呼吁恢复周礼呢?

梁漱溟在他的著作《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列举了这样的一段故事:

宰予问孔子,给死去的守孝三年会不会有些太久了?

孔子说,父母死了,你认为过了一年就可以去听歌跳舞了,你觉得心里安吗?宰予说,安呀!

孔子说,你心安,你就照你的办法去做吧!并没有人勉强你,你就是过了三天就跳舞也可以,只要你心安。(丧礼并不靠规定的,要每个人发乎内心的,古代文化是根据内心来,不是法律规定的。)一个,父母死了居丧,内心思念的悲愁,吃饭都没有味道,听到音乐也不快乐,睡觉都睡不好,所以三年之中,没有。我现在问你一年能不能心安,你说能心安,那你去做好了,(不必要提倡改为一年,别人不愿改,是别人的事。)。

他写道:“从本质上说,它(儒家)不是宗教,而是人生实践之学,正如他们所说“践形尽性”,就是了。践人之形,尽人之性,这是什么?这是道德。道德之真在于自觉自律;而宗教信徒却接受规范于外,与此相反。”

而孔子发现,周朝之后的人们就已经渐渐地很少用道德约束自己,更多的是向别人宣讲,要求别人。所以孔子大声疾呼恢复周礼,不是恢复礼的形式,而是恢复礼的内涵,在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上实践礼。

儒家不是叫人恪守什么规章制度,而是告诉人们善恶的标注,让人学会独立思考。人们不想真正地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改变自己,只是在维护宗教的形式,那就在取其糟粕,去其精华。就像是一个没有了灵魂的人体,只是一个躯壳。

儒家思想要求人们注重自身的修养,一杯茶陪着自己静静地思考(pixabay)

《论语》到底讲了什么?

梁漱溟把《论语》总结为十四个态度。

一、”仁”

仁是人原本的心,以敏锐直觉流露于外。仁者的生活,是人原来的生活,听凭当下的直觉,不是学习理智,努力习惯的矫揉造作的生活。

仁,分问仁、亲近仁人、仁极容易作、仁极难做、违仁、不仁。仁是生命的直觉,生命合适的理,表现为慈爱、柔嫩、真挚、敦厚、慎重。

要使生命合乎自己生命之理,不是难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要恰恰好,难。离了丝毫就成了违仁。人心,不走原来路。见到一个可怜的人,直觉想帮他。习惯和理智,让你有防备心,助人念头搁置下来,仁心被牵制。心落在别物上,看不见当下,不自然,是不仁。

二、”乐”

乐的态度是安和自在。到达乐,有两个途径,向外找,满足欲求;取消欲求,取消问题。问题,可以不成问题。乐者,是生机的活泼,是生机畅达,生机畅达有两条件,调和,新波澜。儒家的生活,不需要找乐子。乐不找,放下找是乐。人感受到快乐。

“仁者不忧”,仁者的生命是自己出来的,不用外面去拨动。

乐有三种,与苦对应的乐;依赖于环境的乐;无条件的乐。孔子的乐是无条件的乐,无论贫富贵贱,一样开心。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三、”讷言敏行”

讷言敏行是少说多做。多言,”恐人陷于不仁”,不仁者,是对许多事不觉得不安,习惯就陷入了不仁。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的比做的多,是很羞耻的事。”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人讲话表情谄媚,丰富,辞令华丽的人达到仁的不多。

“力行近乎仁”,埋头苦干就接近仁的状态了。

四、”看自己”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为兴趣学,为人是为利益学。为己不自私,为人自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有问题自身找原因,小人有问题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五、”看当下”

当下即心,看当下是心在心那个地方,盯住你的心。心是生活中的决定部分,心与生活不能分开,人心容易滑脱。”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当出门的时候,仿佛是见重要的人一样,保持心在这儿,不会心不在焉,注意对方的言行,心在当下是仁。

做到老实人和小孩的状态,就生活在看自己,看当下的状态。

六、”反宗教”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别瞎琢磨鬼神、生死的事情,宗教和看当下的态度相反。宗教来自人的情志不安,心中觉得痛苦,找宗教求得安慰。将私心无限放大,不是孔子提倡的态度。

七、”毋意必固我

孔子有四件事不做,毋意、毋必、毋固和毋我。

毋意,不瞎猜。

毋必,通权达变,根据事情的状态,调整做法

毋固,不固执己见。

毋我,不以自我为中心。

八、”非功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君子做事是非功利的,不问对社会有没有帮助,对他人有没有帮助。非功利的生活是凭借趣味,依靠直接和内心的良知。

追求功利,失去生活的乐趣,丧失好的行为。好的行为,取决于人的和乐心理。

九、”非刑罚”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拿法律刑罚治理社会,百姓求不犯罪,没有羞耻心。用道德礼制引导百姓,百姓有羞耻心,有归服心。

十、”礼乐”

礼是自然的,是天理,不是人为。礼是人情的要求,不是人情外的假形式,不在繁文缛节,发自真性情的礼,率真、质朴是真的礼。真性情被扭曲,礼是假的。

礼是合乎人性的,合乎人发自本心活泼的当下的东西。美好的教化通过礼乐来完成。

十一、”孝悌”

孝悌是由内部灵活、自然的心理外化,成为社会教条。孝悌本身没有错,它是生命里自然的心情。孝悌,是对你身边的人好,发自内心的爱他们,你的内心是柔软的活泼的。

所谓孝悌这个心,就是人伦之间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柔嫩和乐的心。

十二、十三:”不迁怒,不贰过”

怒是正常的事情,迁怒是把痛苦转嫁给别人。

不贰过有两层意思:知过,改过。

“不迁怒”和”不贰过”之间有联系,做错事,知”过”,知”过”是难事。过是松懈了。人一松懈,会犯错。”不贰过”意味着不懈,重新觉醒,不懈是觉醒的状态。

十四、”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之言、畏大人。

天命是宇宙流行趋势。要有成就,不能没有凭借,不能不要缘法,外面的的条件重要。外面的局面有两面,顺的好机缘,逆的不好机缘。求学不求学,不是天命,成功不成功,是被决定的,需要外面的条件。为不为在自己,成不成在天。

成功不成功在天,为不为在我。真正的听天由命,是尽自己力量的人。做听天命的人,尽自己心力的人。

来源:網絡綜合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