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李怡:中秋的省思 中共建政后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真正没了家

2018年09月25日 8:40 PDF版 分享转发

作者:李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逢,许多人用苏轼词中的这最后两句来相互祝福。而这首《水调歌头》在现代歌曲中也以梁弘志作曲、邓丽君原唱而流传。

这首词其实不是庆团圆而是伤别离之作。在最后两句之前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可惜“人有悲欢离合”,分离两地、相隔千里的人,只能分别观赏中秋月圆了。整首词是叹“悲离”而不是庆“欢合”。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但中秋原是应该团圆而不是伤离的日子,中秋缘起于农耕社会庆祝秋收,阖家团坐聚饮赏月。西方的感恩节,也是缘起于作物收成后的11月,举行感恩的祈祷仪式,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

除了中秋,华人阖家团圆的日子还有过旧历年,而西方则是圣诞节。

回想我的人生,中秋大都不是在阖家团圆中过。小时候经历抗战、内战,父亲总是在外地奔波,为谋生、为保命也为家计。1948年来香港没几年,父母离异,母亲离港,姐姐弟妹去了大陆,唯我和父亲在香港,也不知道那些年的中秋怎么过。结婚后,妻子和两女儿居大陆,我一人在港,有20年我与妻子都是在“千里共婵娟”中过中秋。苏轼的词是自我安慰,实际滋味真不好受。

后的大陆,夫妻分离两地几乎已是大部份干部和知识阶层的常态。好像为祖国献身,就理应如此。

改革开放近40年,原来在祖辈父辈的土地生活的农民,也离家到外地做农民工了。中秋几乎一定是“千里共婵娟”,到了旧历年,就是一年一度回家的日子。每年春运,各种交通工具的载客量逐年增加。1992年春运总客运量是12.2亿人次,到今年春运已增加到29.7亿人次。这庞大数字说明了什么?

和香港建制派常说“没有国,哪有家”,但有了中共国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真正是没有家了。

家庭是个人出生最早接触的地方,也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尽管世界瞬息万变,家庭的意义、类型、结构、功能有很多变化,但对每一个个体来说,仍是新生命的摇篮。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来说,家庭是基础,是本源。《孟子·离娄》:“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为本,有家才有国。国只是一个抽象概念。

一个文明的国家,一个正常的社会,对家庭价值的肯定,对家庭的维护,一定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夫妻分离两地工作和生活不能作为常态,“千里共婵娟”绝不是常态,只有“携手共婵娟”才是常态。

国家主义的政权,将“国”放在“家”之上。为了国,夫妻可以分离两地;为了国,不惜弃家毁家;掌权者以为了国的名义滥权,贪腐纵欲。当国被置于一切之上,当国不是以家为本,这国之大厦也成为无本之木,终会崩塌。

中秋夜,让我们省思一家人团聚的意义,一个以家庭为本源的社会的意义。

来源:苹果日报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石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