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中共扫黑乱象频生 除恶不可走向「扩大化」

2019年04月17日 9:06 PDF版 分享转发

去年3名举报有功的民众获省公安厅颁发共计50万元的奖金。(羊城晚报)

大陆除恶」如火如荼,同时亦在基层出现诸多乱象。追本溯源,由上而下的运动式「」不断进展,出现「泛政治化」和「扩大化」两大值得担忧的倾向。「泛政治化」属于运动性质方面,原本不属于「扫黑除恶」的公共治安问题,都被一并被划归这个政治运动;「扩大化」则属于运动手段方面,官僚或为任务达标,或为邀功充数,不时踏进灰色地带,采取有争议的行动方针。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如果放任这两种倾向不管,必然会导致舆论质疑「扫黑除恶」的合理性和有效程度,也不难想像会削弱的管治威信。

精神病患者被列为监管对象

在「泛政治化」影响下,最近内媒便频频报道,「扫黑除恶」走向偏锋极端:湖南湘潭市雨湖区将「失独家庭」和「重性精神病患者」列为监管对象;江苏苏州相城区渭塘镇则将网传文章充当「扫黑知识」,搬字过纸,将医生排在「中国10大黑心企业」之首。在这两个例子中,相关部门分别把医疗福利和监管问题,划归为「扫黑除恶」问题,同样都是乱扣帽子以敷衍塞责。

尤有什者,「泛政治化」倾向下,有地方政府以「扫黑除恶」为尚方宝剑,套落社会矛盾之中,作为动用强力手段的口实,例如江西上饶广丰区为迫使民众「迁坟」,居然以「扫黑」查办相要胁,官民协商遂变质为官僚威迫,做法竟与「」无异。另外亦有搞笑胡闹者,如贵州贵阳市将写着「坚持打早打小,将黑恶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标语横幅,悬挂在门口,引来坊间嘲笑和批评。

当一切社会问题都被塞进「扫黑除恶」的袋子里,「泛政治化」令运动性质荒腔走板,轻则沦为笑话和空洞标签,重则被酷吏贪官操控为滥权工具,以至「扫黑除恶」反而滋生黑恶。

「动员群众」举报恐弄巧反拙

至于运动手段的「扩大化」,「动员群众」可以说是最佳例子。据《北京青年报》旗下微信公众号「政知见」报道,这做法最早源自去年河南栾川县,陆续为其他地方政府采用,到了近月更有省级机关仿效,例如贵州省卫健委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呼吁群众提供「涉黑涉恶违法线索」。江西九江市、云南怒江州公安局和吉林监狱管理局更推出奖励计划,鼓励群众举报黑恶势力。

贵州贵阳市将写着「坚持打早打小,将黑恶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标语横幅,悬挂在幼稚园门口。(资料图片)

基层政法系统力量有限,无法全面追踪黑恶势力,因此期望通过鼓励民众举报,以收事半功倍之效。迄今为止,内媒都以正面语调报道「动员群众」,但这种手段又必然可取吗?「扫黑除恶」的基层乱象已被广泛报道,暴露不少地方机关有「泛政治化」迹象,自行扩大「黑恶势力」的定义;在如此情况下,若果再容许其运动手段的「扩大化」,策划「动员群众」,恐怕会触发另一波乱象。

对于「泛政治化」与「扩大化」两大流弊,中央机关似尚在摸索适宜界线,如早前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推出指导文件,详细定义恶势力、套路贷和软暴力,便意在制约「泛政治化」倾向。至于「扩大化」问题,以反腐为参照对象,大概「扫黑除恶」也会由「运动式」演变为「制度化」,清除执行上的「灰色地带」:哪个机关有权「扫黑除恶」?根据哪一份规章和法律?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手段?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李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