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为什么大家都排挤你?不是因为他们坏,可能你不懂怎么沟通哦

2019年11月13日 5:35 PDF版 分享转发

交谈(pixabay)
交谈(pixabay)

希望之声记者李智综合报导)最近,有朋友说,自己被公司里的同事们排挤了。被排挤确实是个令人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在职场中,被排挤往往意味着你跟公司其他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以后有什么好处或者有什么讯息,你都可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而且,这种事情,一旦处理不当,那么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

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无缘无故的,为什么他会被排挤呢?我忍不住向他提出了疑问。朋友也很纳闷,感觉自己也没做错什么呀,最多也就是说话态度差了一点,或者在言谈方面比较随意,难道是因为这个?于是,我让朋友找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两人好好聊一聊,顺便打探一下,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后来,朋友又给我打电话了,并表示自己终于查明了真相!

原来。他之所以被人排挤,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说话太让人生气了,一听到他说话,大家就气不打一处来。

“是因为你喜欢说粗话吗?”我问他。

“不是,他的意思是,听我说话容易来气,所以他们不乐意跟自己接触。”他回答。

“那你平时怎么说话的? ”我继续问。

“就偶尔吧,我会说别人小气、自私或者没时间观念什么的,然后他们就生气了,你说,他们是不是太小心眼了?”朋友说。

听完朋友的这句话,要我说,他之所以被排挤,还真不冤,这么喜欢用暴力语言来沟通,难怪这么容易得罪人!

沟通需善意(pixabay)

一、什么是暴力语言?

美国临床博士马歇尔·明确指出:道德评判、过度比较、逃避责任、强人所难都属于暴力语言。这种暴力语言虽然不带一个脏字,但仍然会给人带来伤害。

作者指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如果你在跟别人沟通时,别人的某句话突然让你不开心了,那么很有可能,你正在遭受别人的“暴力沟通”。

比如说,有的人在沟通时,会这样说: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你怎么又迟到了?你真是没有一点责任心!”

“你这个人真是太自私了!”

“你看看人家,你再看看你。”

“不管你怎么想,这件事你必须要做。”

“我这可是为你好,你怎么不听我的呢?”

这一类型的话,都属于暴力沟通,即便沟通者本身并没有恶意,但也早已给对方带来了伤害。

而作为倾听者,听到这些话时,本能得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为了逃避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人们就会选择远离使用暴力语言的人。所以,这也就是上面这位朋友被同事们“排挤”的原因。

沟通(pixabay)

二、人们为什么会使用暴力语言?

马歇尔·卢森堡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发出暴力之声,是因为背后隐藏着人性本恶的价值取向。

认为人性本恶的人,他们看别人的行为,总是带着恶意的揣测。

比如说,小志特别喜欢早睡早起,而他的同事小刘呢,是一个喜欢晚睡晚起的人,因此,小志就觉得小刘是一个作息不规律、不自律、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并且给小刘贴上了“不靠谱”的标签。这种标签一旦贴上,他所看到的便全是小刘的缺点了。下一次,如果小刘犯了什么错,小志就会觉得,小刘就是这种不靠谱的人。

而实际上,他们只是作息不同而已,让小志产生这种想法的,从来不是小刘的行为,而是小志一直在以“人性本恶”的观念看待事情。一旦人们认定了这一看法,他们所说出的话,就是带着恶意满满的“暴力之声”。

三、如何避免使用暴力语言?

我们已经知道,人们之所以使用暴力语言,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出现了偏差,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使用暴力语言呢?马歇尔·卢森堡提出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以爱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既避免了引发不良情绪,又可以更精准的表达,让无数人获益匪浅。

那么,具体怎样操作呢?

沟通(pixabay)

第一步、使用观察而非评论

还记得本文最上面的例子吗?为什么他会被大家排斥?因为他总是在评论别人如何如何,说这个人“小气”、那个人“小心眼”。这种评价,无论是谁都不愿意听到吧!

事实上,评价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评价还不精准。以“懒惰”为例,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是懒惰者,也都可以是勤奋者。因为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这种评价过于片面。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那么,观察和评论有什么区别呢?

下面举例说明,同样是迟到,有两种描述方式:

1.你怎么总是迟到?

2.你要注意一下,因为你这个月已经迟到过4次了!

发现了吗?评论通常是模糊的,而观察则是精确的,观察通常描绘的事实,而评论说的却是观点。

第二步、真实的表达观点

我们华人似乎很少向别人袒露自己的想法,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词掩盖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希望能够理解自己的暗示。

比如说,小梅对老公说:“我们好久没有出去旅游过了!”

这时候,对方则会回答:“什么意思?我们去年不是才去过吗?”

事实上,小梅是表达的并不是“好久没去旅游”过了,而是想说“我想出去旅游了,增进一下感情”。但因为表达错误,小梅的老公误解了她的意思,两人反而大吵起来。

是的,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反而会给沟通带来障碍。因为沟通最重要的是把目标达成一致。只有两人袒露心声,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方才能明白你的意思,接下来的沟通才能更加顺畅。

沟通(pixabay)

第三步、明确对方的需求

沟通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改变某一方的行为,以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状况。因此,作为主动沟通的一方,不能只携带自己的需求,也需要照顾别人的需求。否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

台湾黄执中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眼中的问题,就是别人眼中的解决。”

意思就是说,很多时候,你觉得别人不讲理、不听话,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如此,而是因为“不讲理、不听话”正是他对某些事情的解决方案。比如说,有的同事之所以脾气火爆,不是因为他真的脾气不好,而是因为他知道脾气爆可以让他免受伤害。

所以,在沟通时,需要明确双方的需求,达到需求的共通。比如说,当你向老板提出要涨工资,而老板却不愿意接受时,你应该做的是问明老板为什么,而不是一赌气就提出辞职。只有明确对方的需求,你们才有合作的可能性。

第四步、提出具体的请求

一定要清楚的告诉对方,你需要对方做什么,否则,对方也会觉得很疑惑,不知道你到底想要做什么。

比如说,当看到员工在上班时间时,有的领导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能少花一点时间在无用的事情上。”

这时候,员工就会一脸疑惑:“领导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而如果你直接说:“我希望在上班时间,你能少玩一点手机。”

这样,员工就容易明白你具体需要什么,并且根据你的要求作出调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请求和要求弄混了!很多人说话之所以让人讨厌,是因为他们总在用一种盛气凌人的姿态要求别人,别人当然不会接受,毕竟每个人都是渴望被尊重的。而聪明人懂得了解对方的需求后,再提出请求,不仅增加成功率,而且,还更容易赢得信赖。

沟通(pixabay)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确实如此,一句话说得好了,大家伙都开心;一句话说得不好,不仅会伤害别人,还可能会伤到自己。

所以,真心希望大家都别再用暴力语言了!

(本篇文章和图片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原文链接:为什么大家都排挤你?不是因为他们坏,可能你不懂怎么沟通哦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