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息曙光:香港政治僵持阶段:谁能耗到最后?

2019年12月11日 10:45 PDF版 分享转发

作者: 息曙光

有一点需要体认到,那就是不能用经济利益作为理解的问题唯一钥匙,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观念、理想和天性也是人们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唯物论不是万能的,解决香港问题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症下药。让人吃饱穿暖有钱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毕竟不是动物。这在香港适用,在 大陆也适用。

(本文不作道德和价值判断,只从一般政治博弈的逻辑和事实做出最基本的判断)

12月9日,香港反修例运动整整度过了六个月,各项发展如火如荼,人们还看不到隧道尽头的亮光。11月24日,2019年香港选举,泛民各党派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此前两个星期港中大和理工大发生了自修例风波以来最激烈的暴力冲突场面,港府和警方一举围剿了数千名勇武派者,取得了“止暴治乱”的最大胜利;不过紧接着大洋彼岸的美国不干了,一举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成法,给中央和港府头上戴上了“紧箍咒”。12月8日民阵再度发起国际人权日游行,获警方批准,这是四个月来的首次。数十万香港市民走上街头,声势浩大,伸张“五大诉求”。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人们自然都十分关心,局势下一步还要如何走?我们能否看到一个双赢的结局?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过去一个多月来出现的几个彼此相关的几个重要事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才能厘清纷繁的头绪,看清下一步走向的路径。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首先是区选举。在体制中,区议会实际的政治作用并不大,只是管理基层社区事务的咨询机构,不过它可以影响特首选举委员会1200个席位中的117个席位。在香港回归22年里,区议员选举历来并不太被市民重视,投票率一般都在50%之下。而且长期以来由于建制派一直在基层深耕,在历次选举中都赢得了70%左右的议席,而反对派处在少数派地位。即便是在2014年“占中”运动的影响下,建制派各主要党派在2015年的选举中好成绩占有190席,而泛民派各党派只得了94席,当年的投票率约为47%,建制派仍然控制着全部18个区议会。因此,11月24日的区议会选举在反修例风波的背景下就受到了各方的瞩目,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一次对这次反修例运动诉求的“全民公投”。尽管谁都对投票结果感到不确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长达五个月的“反修例运动”已经动员起数百万香港市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因为港府对“五大诉求”的坚持不妥协的态度使广大市民意识到,必须要有一个对政府行为能形成某种制约的政治体制。另一方面,政府和建制派也并不太悲观,认为持续的暴力示威严重打击了香港社会的经济和城市设施的基础,给广大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困顿和不便,这对选举结果或许会有他们期待的作用。上次在占中运动的冲击下,建制派在选前大打“危情牌”,要全面动员争取胜利。这次也是一样,民建联主席李惠琼同样发出告急呼吁,要全党背水一战,再挫泛民派。反对派则全力以赴动员广大市民出来投票,为此,不但在各区派出了最强的候选人,还协调各方,尽量创造一个平静的投票环境。政府在暴力示威不断的困难情况下,积极筹备选举,并向反对派施压,要求在此期间停止暴力示威,否则不排除取消区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选举氛围的奇迹出现了:从11月18日开始的选举周,香港社会突然出现了几个月以来难得的平静,各种示威和抗争活动基本停止,社会好像又回到了6月9日之前的安宁状态,让广大香港市民享受了一段少有美好时光。特别是11月24投票的当天各投票站大排长龙,可以说是广大市民扶老携幼,能出来的基本都出来了,对自己手中的一票显示了充满珍惜之情,确实盛况空前。整个投票日没有任何暴力破坏的事件,尽管选委会也接到了一些投票违规的投诉。晚上10点半投票结束。各投票站连夜开票,到25日凌晨结果出炉:此次投票共计有294万市民参与投票,投票率为71.2%,创香港有选举记录以来的最高投票率。泛民各党派共夺得388席,占席位总数的85%;建制各党派只取得62席,占13.7%。从得票总数看,泛民各党派得到约164万票,占比约60%;而建制各党派得到约118万票,占比约40%。通过此次选举,泛民派可以说获得压倒性胜利,基本控制了全部18个区议会;而建制派则失去全部区议会的控制权,遭到了重创。由此,香港政治版图开始一改回归22年来的传统格局,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中央和港府都直接地或间接地承认了这次选举结果。建制派头面人物李惠琼选后更表示愿承担责任,辞职下台,但没有获得民建联中央的批准。

第二件事情就是11月中下旬发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和理工大学的暴力战斗场面以及警方对理工大长达10天的围困。警方和勇武派黑衣人先是在中文大学外的过街行人天桥形成暴力对峙,因为这座桥是进入中文大学的必经要道。双方的武力争夺持续了大半夜,期间催泪弹、橡胶子弹,布袋弹、汽油弹,箭镖、石块火力密集,桥附近火光冲天,被香港媒体和市民称为没有实弹的十足的”战争场面”,可以说这是自6月12日反修例风波中出现街头暴力抗争以来最为暴烈的场面。后来在各方的调解下,冲突双方暂时休战。到第二天中午黑衣人全部主动撤离。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更为激烈的冲突紧接着就在理工大学上演。合理的推测是,中大的黑衣人大部集中到理工大,因为这里战略位置重要,是通往港岛闹市区的门户,也连接着香港交通的大动脉红磍地下隧道。11月17日早有不少香港市民到理工大的附近清理路障及遍地的砖头,被黑衣人阻止,双方发生冲突,警方介入,让市民撤退,并要求黑衣人离开理工大。双方在校区外形成对峙,对抗不断升级,到晚上爆发激烈战斗,重演了中大火光冲天的场面,更为严重的是,这次警方还出动了装甲车向对方冲击,然而对方抛出密集的汽油弹,击中装甲车着火,装甲车被迫后撤,回到自己的阵地上后火被迅速扑灭。战斗持续了一夜。在各方的调解下,警方同意停火,但要求校园里的黑衣人和平出校接受逮捕,自然遭到了拒绝。由此警方开始了长达10天的围困,把理工像铁通一般团团围住。期间,校内黑衣人多次组织逃跑,都被警方抓住,只有极少数人逃脱。社会各方纷纷呼吁结束对理工大的围困,也有各学校负责人和其他各界人士前去调解,警方让步,同意18岁以下人士可以登记后离开。到最后,警方进一步同意,18岁以上人士也可以先行入院检查身体,不立即拘捕。期间有一批校内的医护救助人员出来后被警方逮捕,认为他们身份尚待确认。直到11月27日区议会选举后第三天警方才解除封锁。此次事件,据报警方共登记和拘捕1300多人。港媒报道,警方在港中大和理工大战斗中光催泪弹就发射了3800多枚。在近半年的暴力冲突中发射了约16000枚,可以说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警方在理工大战斗中对勇武派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大伤了勇武派的锐气。不过港府和警方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政治代价。中大和理工大事件的暴烈战斗场面震惊了美国朝野,远在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国会众议院民主党领袖佩洛西发表声明,认为香港警方的暴烈执法行为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国会必须采取行动。

第三件事是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迅速行动,通过《香港人权和民主法案》。本来众议院在10月15日就以口头表决的方式一致通过了该法案,送交参院审议。在此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参院并未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给外界的印象是有意拖延法案的审议,引起外界议论纷纷。不少人认为国会能否最终通过该议案还是个问题。这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参院由共和党人控制,而总统川普考虑到和中国正在进行贸易谈判,在这个敏感的时刻他并不想用该法案刺激中国,使达成第一阶段协议横添变数,故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二是中国也有强大的院外游说力量,对参议院一些议员也做了大量工作。但香港中大和理工大的激烈战斗场面促使两党迅速走到一起,众院民主党领袖佩洛西协调参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加速参院审议过程。11月19日参院在只有一票反对的情况下基本一致通过参院版本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和《保护香港》法案。11月20日众院以417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通过参院版本的法案。这样两院都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此案,并送交总统签署成法。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美国法律,总统或者签署或者不签署,也可以否决。如果不签署,10天之后法案将自动生效成法。如果否决,参众两院会再次表决以三分之二的多数否决总统的否决,使之成法。川普非常被动,在无奈的情况下,他在七天之后还是在白宫签署了法案。可以说这是自1979年美国通过《台湾关系法》之后又一个与中国相关的重大法案,将对香港未来局势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此案成法引起中国党和政府最高决策层的震怒,官方媒体连续数日排炮般地大骂美国政客。此法也确实在关键的时刻鼓舞了香港反对派的士气,可以说是勇武派被镇压后又一重大支持因素。

第四件事就是香港经济面临严峻考验,政府推出第四轮纾困措施救急。在反修例风波的打击下香港经济陷入严重困境:各行各业,特别是交通、旅游、餐饮和相关服务业都出现了20%至50%不等的下降。港府11月15日公布三季度GDP值比上一季度减少3.2%,是连续两个季度处于负增长状态,使整个经济进入技术性“经济衰退”。港府对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为

-1.3%,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香港经济第一次出现负增长。为了拯救不断沉沦的经济,港府从今年8月份开始已经出台了四轮对广大中小企业的纾困措施,使用预算资金超过200亿港币。财政司司长陈茂波12月2日在回答立法会议员咨询时表示,预计政府在2019至2020财政年度将出现赤字。如此,这将是15年来一向有强健的财政能力的港府第一次出现收不抵支的状况。港府进一步预测,如果香港政治动荡持续,内外交困的经济环境将极具挑战性,经济金融都将进一步遭受打击。显然,政治危机是经济问题的根源。

11月香港反修例运动的上述这四项重要发展对整个局势产生下列直接影响:1区议会选举结果实际上成了一次对博弈双方表态的政治公投,结果说明反对派获得了六成公众的支持,和以前历次民调的结果大体相当,反对派掌握着民意的话语权,而政府和建制派则处于少数。这个结果还说明警方作为政治工具被使用,损害了警方的公众支持度,这可以说是香港现代史上警方第一次失去了公众多数的支持。2014年的“占中运动”并没有削弱政府和建制派的公众支持度,而这次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究其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沉默的多数”,在政府异常顽固地不答应公众诉求,特别是对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这个得到80%多的公众支持的诉求置若罔闻的情况下,站了出来用自己手中的一票表达立场。这个被大陆官媒曾一再呼唤的”沉默的多数“终于站了出来,但表达的意见却和官媒的预期走向完全相反。由此,只要港府不解决五大诉求,反对派就有希望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民意战略多数”,这个战略多数可能会深刻地改变香港未来的政治版图,对各方的政治行为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明年还将举行立法会选举,如果中央和港府不调整斗争战略和策略,泛民主派各党派将在立法会选举中再次取得大胜是可以预期的。如果这个剧本成真,那么在2021年的特首1200人的选举委员会中,泛民派将获得不能忽视的发言权。因此可以说,这次区议会选举结果有可能构成对香港现有的宪政秩序现实威胁。

2区议会选举结果和中大、理工大暴力冲突事件将改变各方的斗争策略,使合理非的抗争形式再次占据舞台的中心地位。区议会选举结果是反对派近半年艰苦斗争的回报,得到了部分胜利成果,使其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抗争,是能够有所改变的,公众的大多数也是支持的。同时港中大和理工大事件又是对勇武派暴力示威行为的一次重大打击。客观地说,勇武派在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的暴力抗争以及“三罢行动”确实打击了政府,部分地取得了一定战果。但他们势头强劲的时候却犯了致命的战术错误,过高低估计了自己的力量,竟然把决战的地点选择在理工大。虽然理工大地处战略要道,却易攻难守,一旦被完全包围,没有退路,就会全军覆没,这和街头游击战的场景完全不同。事实也是这样,此役使勇武派的有生力量遭受重创,也使暴力示威方式基本走到了尽头。这倒不是说此役把勇武派的精锐力量一举歼灭了,而是让广大勇武派人士痛苦地认识到,他们的力量比起专业的警方力量还是相差甚远,阵地战没有前途,硬碰硬必然失败。在12月8日的民阵发起的国际人权日大游行中,有一个有意思的场面:一个头戴黄头盔的黑衣人,脚上拴着一串砖头,头盔拴着一串白气球,在地上艰难地爬行,他后背上写着:你们先走,我能跟上。有消息指,特首林郑曾在内部会议上估计暴力示威者中的死硬分子大概有2000多人。我们无从考证林郑是否说过这个话。但香港确有专业分析人士认为,勇武派中的极端暴力示威者大体上有5000多人,把他们抓干净了,香港就不会再有暴力示威了。现在据香港警方的正式官方数字,目前在押的各类暴力示威者达6000多人,按他们的逻辑,暴力示威不会再有了。我们的评估不是这样。我们始终认为,勇武派潜在人口应该至少有三万之众,他们会不断被新出现的事件或官方的政策措施所刺激而走上街头进行暴力示威活动。想用抓的办法解决是不现实的,按一个月1000人来抓,得抓三年。所以,出路还在力争政治解决问题。这次暴力示威会退居主要舞台,并不是抓了这6000人的原因,而是区议会选举和港中大及理工大暴力对决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暴力示威退出舞台中心不等于退出舞台,而是在今后将扮演次要的角色。暴力示威事件仍会不时发生,只是烈度会明显降低,且不再会是抗争的主要形式。不过,如果再有新的政治刺激因素,不排除会有新的暴力示威浪潮。

3区议会选举结果和美国《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成法将对中央和特区政府的政策行为产生影响,当然也包括警方的应对策略。

从中央层面尚没有对香港区议会选举结果有正式的表态,但香港政治版图在反修例运动中正在经历着回归22年来最为激烈的变化,这种变化对香港回归后的“宪政秩序”将形成现实威胁。面对这种态势,中央政府不可能无动于衷,应该在研究有效的应对战略和策略。必要的政策调整可能难以避免。这种调整将逐步反映在人事和政策上。按中央惯有的节奏,明年三月人大政协会议后一般会将开启各方面工作的调整窗口,当然也应该包括对港澳台的工作。我们不做猜测行分析,也不搞动机论和阴谋论,只是根据现在能看到的事实和基本的政治博弈逻辑,做出基础判断。这就是说,面对香港新的政治现实,中央的一些人事和政策调整是必然的,否则将面临输掉香港的后果。人事调整是政策调整的前提,新人才能贯彻新政策的可能。人事的调整将自上而下。政策调整方向在巩固国家安全方面将更为强硬,以稳固“一国两制”的治港框架。同时在“双普选”问题上,不会有原则性的让步,但可以讨论在适当的时候重启政改,对香港政治体制做某些必要的改革。至于目前的港府班子,只要能把局势控制在目前的状态,即周末合理非的示威游行而无大的暴力事件复发,应该有很大机会完成整个任期。

至于香港警方,由于区议会选举结果和美国的《香港人权和民主法案》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将减少执法暴力程度,用警务处长邓炳强的说法,就以“刚柔并济”的方法处理社会事件。这意味着,在保证合理非的基础上,将正常批准示威申请。同时在执法过程中,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催泪弹、橡皮子弹和布袋弹等强威力武力的使用,增加劝诫、警棍和其它轻武力的使用。也会相应减少捕人数量。

港府的应对策略也会相应调整,以体制内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纾困为主,同时全力帮助建制派重整旗鼓,做好明年立法会选举的准备工作。至于对话,目前可对话的空间很小,但如有可能仍希望同各阶层进行交流,特别是各专业界别的对话还是可能的,以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综上所述,下一步香港政局的走势的脉络应该比较清楚:目前对抗的双方都不会做明显的退让,进入僵持阶段,这个阶段将持续至明年3月份再看如何演变。在僵持阶段中,反对派应是携区议会选举的压倒性胜利,周末会不断发起合理非游行示威,以聚拢人气,为明年立法会选举做好准备。同时在各条战线包括立法会继续不合作和多种抗争活动,但合理非的斗争形式应占据主流地位。至于港府方面,则会继续严厉压缩暴力示威空间,同时也会同建制各党派协调行动,应对反对派的各种政治斗争和不合作运动。前特首梁振英最近特别建议一些非常具体的斗争策略,重点放在区议会层面。拯救经济也是政府重点战线,各种纾困措施会不断推出,尽量减轻政治对经济的冲击。同时做些检讨委员会和监警会报告的动作,疏解民怨,不让美国方面有任何实质性把柄实施《香港人权和民主法案》条款。

在政治僵持时期,最主要的问题是谁能耗得过谁?也就是说谁的代价更大?泛民派的代价自然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青年人会被抓被捕,人员的损失很大。在政府方面,民意损失和经济恶化的损失也与日俱增。从经济的角度,目前还尚未损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如果这场政治战争拖到明年下半年,特别是美国利用《香港人权和民主法案》,实行制裁的话,将对香港投资者信心是重大打击,肯定会威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所以,反修例运动久拖不决,受打击最大的自然是中央和港府。如果香港经济和金融烂掉了,管辖权和控制权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这点各方心里都应该十分清楚。

有一点需要体认到,那就是不能用经济利益作为理解香港的问题唯一钥匙,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观念、理想和天性也是人们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唯物论不是万能的,解决香港问题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症下药。让人吃饱穿暖有钱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毕竟不是动物。这在香港适用,在大陆也适用。毛泽东说过多次,党内有党,党外有派,历来如此。多元化是一个正常社会应有的现象,不用大惊小怪。反而是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步伐,统一行动则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特有现象,国家暴力机器下的一统情景是短暂的。今天我们看到的许多现象,比起文化大革命时期,都是小巫见大巫,一点都不新鲜。至于把香港青年人的问题归结为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片面的认识。这一点同样适合大陆。我们将在以后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作者为 北京普拉政治顾问CEO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周枫